第一节 电力
第九章 电力 水暖
第一节 电力
第一节 电 力
一、机构沿革
农场供电站成立于1989年,行政隶属农场,业务受建三江管局电业局指导。1999年改称电力科,隶属关系不变。2001年以前,职工工资由农场劳资科审批发放,职工调动由农场劳资科审批。2002年电力科划归建三江电业局,原电力科更名为浓江供电局,成为派驻农场单位。到2005年底,浓江供电局共有职工16人。
浓江供电局(站 科)领导人更迭表(1989~2005年)
表3—43
二、供电 变电
1988~1998年,农场一直靠勤得利变电所的10千伏出口线路供电。由于供电线路半径过长和线路老化,故障率很多,另外在用电高峰期对农场限电频繁,保证不了农场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为此供电站曾自备一台 120千伏的柴油发电机组,以备急用。随着农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农场大面积的开发水田,农场的用电量不断加大,1998年经建三江电业局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同意,在前进农场——勤得利农场的35千伏线路上临时T接一台1 000千伏安的主变供给浓江农场用电,基本保证了需要。
随着农网改造输电工程的开始,农场66千伏变电所于2003年 9月13日正式开工。农场在浓江变电工程现场举行开工典礼,总局电业局领导李道鸣,建三江分局副局长赵庆喜,分局电业局局长孟宪英、党委书记丁德仁,农场领导乔喜顺、关德庆以及各农场主管电力的副厂长等参加典礼,举行奠基仪式。
浓江变电工程于2004年8月29日正式投入运行,临时变电所退出运行。变电工程总投资370.52万元,占地面积2 650平方米。变电所设有主变一台3 150千伏安,66千伏出口线路两回,10千伏出口线路6回。变电所现有运行人员7人,其中包括班长1人。自1998年12月9日投入运行,到2005年12月31日已安全运行2 526天。
浓江变电所主要设备统计表(2005年)
表3—44
三、农网改造
农场各作业区低压线路基本上都是1982~1983年架设,为无钢芯铝线,线径细。电柱杆基本是木杆,线路老化,供电质量差,线损大,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002年11月 4日,浓江供电局在第一作业区举行农网改造开工典礼。参加开工典礼的有农场党委书记关德庆,分局电业局副局长柳树森,监理站、建设处、生技处、安装公司等负责人和农场各作业区主任。开工典礼由供电局书记张孔喜主持,供电局长孙喜龙做动员讲话,农场党委书记关德庆宣布农场农网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此次农网改造施工人员全部由供电局人员组成。农网改造工程总投资138.3万元,其中一期农网改造工程总投资额114.3万元,二期投资额24万元。经过一年的时间,浓江供电局完成农网改造任务。
2003年11月18日,浓江供电局在场直二台区现场举行农网改造竣工仪式。参加竣工仪式的有分局电业局党委书记丁德仁,副局长姜令刚、柳树森、高军及各处室负责人,农场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
此次农网改造工程共完成10/0.4千伏低压台区改造16个,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 5.987公里,低压线路22.92公里,完成杆塔460基,其中拆除旧水泥杆301基,利用旧水泥杆123基,组装高压合具168组,低压合具 583组,制做拦线1 256条,拆除旧线79.3千米,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2台,改造总用户1 637户,更换电能表1 637块。
截至2005年浓江供电局有66千伏变压器1座,主变1台,容量3 150千伏安,房屋面积296平方米。有10千伏线路6条,总长度140公里,0.4 千伏线路总长度21.3公里,向场直工商运建服企业和9个农业作业区供电,供电区域540平方公里。全场有配电变压器196台,总容量8 423千伏安,其中水田变压器164台,容量为6 123千伏安。总用户2 228户,其中居民照明用户1 749户,非居民104户,农业用户244户,商业用户79户,非普52户。年供电量462万千瓦时。
2002年以来,浓江供电局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被建三江分局电业局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建三江分局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被分局电业局评为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局长孙喜龙2002年、2003年连续被分局电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建三江分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四、经营管理
浓江供电区内 9个农业作业区和场直各单位在2005年底全部配备了电工。其行政隶属本单位管理,业务培训、考核上岗、办证均由供电局负责。
浓江供电区供电量由1988年的60万千瓦时递增到2005年的462万千瓦时,增长了402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增加40%。主营收入由1993年的56.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60.5万元,增长了4.61倍。
浓江供电局生产经营情况统计表(1993~2005)
表3—45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