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
第十一章 商粮贸
第一节 粮食
第一节 粮 食
一、机构沿革
农场组建之前,粮食部门的行政、业务统属勤得利农场管理,称“粮食办”。负责人沈才宏,粮食助理焦文启。粮食办下设粮油供应站,主任刘法成,工作人员 3人,负责全分场粮油调配和供应。
1988年农场正式成立粮食科,负责人沈才宏,科员2人。
1989年刘汝祥为粮食科副科长,科员 5人。农场筹建粮食处理中心,负责人王俱才。粮食加工厂正式成立,厂长滕东海,负责全场面粉、豆油的加工和销售。
1990年粮食处理中心正式运行,主任赵彦龙。单胜英任粮食加工厂(面粉厂)厂长。
1992年王显义为粮食科负责人,科员6人。
1993年农场将“粮食科”改为“商粮贸公司”,任命赵学记为经理,沈才宏为副经理,科员2人。公司下设商贸部,部经理孙国文;设 2个粮店部:一粮店主任刘法成,工作人员2人;二粮店主任牛作霞,工作人员2人。粮食处理中心主任杜守友。
1996年李山富任粮贸公司经理,孙国文任副经理,科员10人。下设议价部,经理刘俊山;粮食处理中心主任袁兆贵。这一期间农场将粮贸公司改为“粮贸科”。
1998年4月~8月孙国文为粮贸科负责人。
9月焦安营任粮贸科科长,孙国文为副科长,科员10人。
2000年粮贸科成立粮贸中转库,主任焦文启。同年粮贸科办公地点搬迁到粮贸中转库院内,集办公、收储为一体。
2003年 6月,农场撤销粮贸科机构名称,成立“外经贸办公室”,变经济实体为行政科室,焦安营任外经贸办公室主任,定编8人。粮食处理中心行政管理归属外经贸办,定编1人。原水稻办、物资站、科技中心的库存物资,由外经贸办负责保管,另设综合保管员 1人,负责库存物资的清理、保管、维护与销售。
2004年10月,焦安营调任水稻办主任,外经贸办副主任孙国文、粮食处理中心主任袁兆贵内部退养,外经贸办改称粮食科。焦文启任粮食科科长,王洪斌为科员。原外经贸办在编人员除在粮食处理中心设1名专职看护人员外,其余全部下岗分流。
二、粮食管理
农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是大豆、水稻、小麦,因此粮食管理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农场对粮食管理的措施也逐渐完善和加强,农场设立粮贸科,下设粮食处理中心和粮贸中转库,作业区配有晒场保管员。
1996年以前集体承包制时,农场粮食由作业区统一管理。国家征购粮,出口补贸,上级内部调整粮食,由农场统一调拨,粮食处理权统归农场粮食科掌握,生产单位只有生产、保管、贮存权,没有处理权。作业区粮食单产、总产最后核实依据按粮食销售年度从粮贸科售出去的粮食为根本依据。
1996年以来,农场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粮食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种植户利费粮在产品收获时全部进入晒场统一管理、统一上交,另一部分是种植户余粮原则上除水稻产品外,收获时全部进入晒场,实行自行贮存、自行保管、自行销售。
建场初期,成品粮主要是面粉,后期生产加工了一些大米,由当时面粉加工厂负责加工、贮存、保管及全场的粮油供应。粮食供应制取消后,面粉厂由个人承包并转让给个人经营,完全走上市场。
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初期,为鼓励农户多种地,农场各单位为农户垫生产资料,年底按产品折价收回垫金。由于年景和经营不善的原因,造成“利费粮”“欠款粮”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农场每当在收获季节时,组织成立“粮食稽查队”,由粮食科牵头,公安、交通等部门配合,昼夜在全场范围内巡查。1999年农场先后在主要运输线路建立两个定点稽查站,便于粮食外运的检查,有力震慑了一些种植户偷运粮的不法行为。实行货币地租后,稽查站随之撤消。
2003年开始,农场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取消了利费粮,粮贸科失去了经营职能,改为行政科室,主要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境外农业开发,粮食市场监管,农户余粮销售等服务。
三、粮食储存
农场有粮食处理中心一座,粮食中转库一个,主要是负责全场“利费粮”“欠款粮”的收储。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建于1989年,设备齐全,建立时是燃油式烘干设备。1999年改造成燃煤式烘干,节能性大大改观。粮食处理中心配有金属仓8个,其中:千吨仓4个,0.5千吨仓4个,设计储存粮食6 000吨。
粮贸中转库是1997年在农场场部建成的一个大院,无仓储设备,只能在冬季临时性贮存秋粮作物。
1990年农场先后投资30万元在二、三、七作业区建成小型烘干设备,其中每小时处理粮食10吨的1座,每小时处理粮食7吨的 2座,但因设备调适不当,加之烘干降水的粮食较少,一直闲置,后因设备陈旧老化而被拆除。
1997年前各作业区还拥有大量的土粮囤和少量砖粮囤,后因实行家庭农场,土粮囤无人使用,闲置失修,都已报废。
种植户承租土地的租金改为以货币形式上交农场以后,农场的仓储设备已基本闲置,粮食中转库也被取消。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农场麦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小,粮食处理中心的烘干设备也失去了用武之地,2004年农场关停粮食处理中心,除留 1名看守人员外,其余职工全部下岗分流。
全场粮食仓储情况统计表(2005年)
表3—47 单位:吨
四、粮食流通
农场距前进镇铁路只有20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建场以来,粮食的流向基本是前进国储库和前进油脂厂。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前,小麦、水稻通过国家定购量和保护价政策大部分进入国库,大豆在完成出口补贸任务后,少部分进入国储库,一部分根据上级内调进入前进油脂厂,也有一部分是由大豆客商通过前进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由于国家定购量逐年减少,部分产品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粮食销售不畅,一度成为阻碍农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挫伤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
2003年以来,农业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两补一免”,提高水稻、小麦保护价政策出台,大豆、啤酒大麦价格的上扬,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种田的积极性,农场从承包不出去土地到农户承包不到土地。所产粮食大部分为根据市场行情顺价销售给客商,运往全国各地;一少部分为订单销售。
五、晒场
粮食收获时,除部分水稻外,都堆放在晒场内。作业区配有晒场保管员,负责农户粮食堆放、贮存、销售工作。晒场设施如扬场机、入囤机、清选机已全部转让个人经营。农场有 4个标准化晒麦棚,贮存部分粮食和一些农用资料。晒场台面虽大,但储粮条件较差,过去一些水泥台面,由于年久失修,现已大部分报废,目前大部分粮食只能堆放在土台面上。
全场晒场台面情况统计表(2005年)
表3—48 单位: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