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政
第一节 邮政
第一节 邮 政
一、信函
信函包括平信、挂号信以及邮政快件信函、特快专递等。
在农场建场前后的一段时间,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都很差。农场没有客运汽车,人员出行需乘坐鸭绿河农场发往勤得利、建三江或佳木斯的客车。通信设备是使用人工交换机,只有场机关各单位和作业区安装了电话。因此,信函就成了当时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形式。从邮政营业所成立到1995年的20多年里每年的信函收发量都较大。1987年开始办理邮政快件业务,这种邮寄方式具有方便快捷、不易遗失的特点,曾给广大用户解决了不少急难问题。1990年特快专递业务开通,更加提高了急件信函的投递速度,导致了邮政快件业务量的日渐减少。1998年7月1日,邮政快件业务停办。
1996年,农场已开通程控电话达 600部,随着电话入户率的不断提高,信函收发量递减。到2000年农场开通程控电话 1 000余部(移动电话除外),电话已经普及,信函收发量每天减少到10封以下。
1989年3月1日前,平信邮资为0.08元,1989年3月1日起增至0.2元,1996年12月1日起增至0.5元,1999年3月1日增至0.8元。
1994年4月1日前,对信封的使用没有统一要求。1994年4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行机器分检信件,要求邮寄信函使用标准信封并填写邮政编码,对信封不标准及不写邮政编码的信件概不邮寄,退还寄件人更换信封填写编码重新邮寄。
特快专递的邮寄费用按信件重量计算,信件重量在200克以内邮费20元,200克以上每续200克增加邮费6元(即201~400克,邮费26元,401~600克,邮费32元)。特快专递信袋每个1.5元。
农场邮电支局每年都要收发少量的国际信函及包裹,来往的主要有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基本是亲属间的交流往来。
二、包裹
计划经济时期农场邮电支局包裹收发量较大,每年春节前尤为集中,所寄物品多为土特产品、优质糖果烟茶、精美的服饰布料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通领域的放开搞活使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包裹邮寄量明显下降。
三、汇兑
农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相当多职工的父母、亲属都生活在原籍,因此大多数人每年都要通过邮局给家乡的亲人寄钱。1992年以前,汇兑笔数虽多,但汇款额大都较小。近些年来,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和职工子女在外地院校读书的增多以及农场对外开放经营,不仅使汇兑笔数有所增长,而且汇兑额也随之大增,百元以下的小额汇兑已不常见。
1995年 3月1日前,每张汇款单的最高汇款额度以5 000元人民币为限。1995年3月1月起改为每张汇款单最高汇款额度以10 000元人民币为限。
1999年3月1日前,汇费按汇款额的1%收取。快件汇款除按汇额的1%收取汇费外,另收加快费2元。从1999年3月1日起改为汇款额不超过200元,收汇费 2元;汇款额在201~5 000元之间,按实汇数额1%收取汇费;汇款额在5 001~10 000元之间,一律收汇费50元。
四、报刊发行
报刊订阅一律按国家统一价格。
订阅方式分全年订阅、半年订阅、破季度订阅3种。建场之初的几年里,年均流转额在5万元左右,2005年流转额达到8万余元。支局曾连续多年被建三江邮政局授予报刊发行先进单位。
五、邮政储蓄
农场邮电支局从1988年设台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同年底储蓄余额达到 100万元。由于服务工作到位,竭力为储户提供方便,深得广大群众信任,第二年储蓄金额就达到 300万元。以后储额逐年递增。
1997年实现了存取业务微机操作,加快了业务处理时限,减少了业务差错。
1999年开办“邮政绿卡”工程,凡在联网的邮政储蓄所开立活期账户者,均可在全国联网的邮政储蓄网点存、取现款。通存通兑、方便快捷、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是年,浓江邮政支局收储余额达1 000万元。
2001年邮政储蓄开办全国联网业务,做到了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全国异地存取手续费收取方式为省内免费,省外 5‰,最高收取50元。随着储蓄异地业务的开展,异地业务量日益增加,浓江邮政支局由初期的几天一笔业务发展到现在的每天十几笔异地储蓄业务。
2005年7月起,异地存取业务手续费调整为省外存取按5‰收取,存款手续费最高为20元,取款手续费最高为50元;省内存款按1‰收取,取款按5‰,取款手续费最高为50元。本地区内不收手续费。
六、集邮
农场邮电支局的集邮业务开始于1985年,设兼职业务员 1人具体负责二类邮品预订工作。到2005年集邮预订户已发展到40人,二类邮品收入达到5万元。
七、保险业务
1999年4月,邮政支局开始代办人寿保险业务,至2001年保费不到1万元。2002年初开办了人寿红利保险,2003年又相继增加了太平洋红利险种和长险业务等。2005年底,保费已达到300余万元。
八、物流业务
2005年起,国家支持邮政服务三农,邮政支局增加了物流业务,经营喷施宝、白酒、洗衣粉等,商品货真价实,让百姓用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