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会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会



                   第一节 工  会
  一、机构沿革
  农场工会是1988年底组建起来的。第一任农场工会主席由蒙吉生担任,1990年 3月焦自昌任副主席。
  1991年4月,乔喜顺任农场工会主席,8月赵振铎任副主席。
  1993年 3月,在农场召开的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乔喜顺当选为农场工会主席,董良珍当选为工会副主席。
  1999年 3月,在农场召开的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林春荣当选为农场工会主席,董良珍、王祥丽被选为副主席。
  2001年3月,刘登顺任农场工会副主席。
  2003年12月,在农场召开的第五届一次职工代表、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林春荣当选为农场工会主席,刘登顺、王祥丽被选为副主席。
  2004年12月,王长国任农场工会主席。
  二、工代会
  1989年 5月,农场召开了首届工会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农场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蒙吉生当选为农场工会主席。
  1993年 3月,农场召开了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乔喜顺受大会筹备委员会的委托,作了题为《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 4年来的工会工作,布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会工作任务。会议选举乔喜顺为农场工会主席,董良珍为副主席。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1993年12月,乔喜顺出席农垦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4年6月,乔喜顺、董良珍、张传善为代表出席建三江垦区第四届工代会。
  1998年6月,乔喜顺出席农垦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99年 1月,农场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林春荣受大会筹备委员会的委托,作了题为《明确工作思路,突出维护职能,团结带领职工为实现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第二届工代会以来的工会工作,布置了会后 5年的工会工作任务。会议选举林春荣为农场工会主席,董良珍、王祥丽为副主席,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2003年12月30日,农场召开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上林春荣受大会筹备委员会的委托,作了题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和动员全场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 5年来的工会工作,布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会工作任务。会上选举产生了农场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林春荣当选为工会主席,刘登顺、王祥丽当选为副主席;林春荣、刘登顺、王祥丽、勾连颖、陈加利、王辉、孙秉发、庞永彬、薄云龙为工会委员;赵玉礼、许传进、刘登顺为经审委员会委员。
  三、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场初期的组建到逐渐壮大的过程。组建初期,农场工会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基层组织、发展会员和开展文化生活活动。
  自1991年4月开始,农场9个作业区工会主席全部专职,场直单位工会主席由副职或管理人员兼任,加强了基层工会组织的力量。
  工会队伍不断壮大。到2005年底,全场共有基层工会26个,会员发展到 1 825人,其中非职工劳动者会员 473人。95个工会小组全部配齐了一长三员,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2005年,农场工会连续11年被建三江垦区工会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4年被农垦总局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标兵”称号。
  四、工会工作
  工会工作历来是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农场工会组建以来,在组织全场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下了很大功夫。每年都能及时制定竞赛方案,开展同行业、班组之间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将照片上光荣榜,立功等等方法,激励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多年来,农场工会始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新路子,把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五小发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安康杯”竞赛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全场掀起了群众性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潮。在农场第九作业区,由于改装了小麦通用播种机,提高了单产、总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职工收入。农场水稻办副主任邢春秋研究设计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场推广试验1 000亩,亩节省成本9.2元,亩增产46.7公斤,亩增效 79.25元。农场在科技园区推广应用了10项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关德庆、刘忠汉、姚佳龙等11人荣获总局劳动模范称号,李思军、桑植义等22人荣获分局劳动模范称号,冯修民、姚春波、马学礼、庞永彬 4人分别荣获总局、分局北大荒好职工标兵称号,荣获总局、分局工会“三优一先”的先进人物 117人次。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全场职工群众围绕农场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广泛开展了“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人人有责、确保安全”为主体的竞赛活动,使他们在“十个一” (读一本安全生产知识书、提一条安全生产建议、查一起事故隐患违章行为、写一条安全生产体会、做一件预防事故的实事、看一场安全生产录像或电影、接受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开展一次安全生产签名活动) 活动中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标,推动了农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健康发展,农场连续多年被分局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3年度被评为全省“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在小康之家创建活动中,以农牧结合、农机结合、农林结合、农经结合为重点,广开致富门路,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截至2005年农场共推荐总局级小康户100户。
  为了把总局、分局工会实施的“9513、9522、1533”扶贫工程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扶贫工作中,农场工会担当起了“一帮一”扶贫解困送温暖工程“第一责任人”的任务。制定了“一帮一”帮扶责任制,把每期扶贫工程的期限、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名领导干部,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之中,使之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社会化轨道。几年来,农场在扶贫过程中,投入扶贫资金500余万元,累计扶贫700余户,脱贫620户,脱贫率达85%。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始终坚持“两节”期间开展“访百队、进千家、温暖万人心”活动,截至2005年底,全场“两节”期间送温暖发放慰问救济款物折合人民币总计100余万元,累计为贫困职工办实事、好事100余件。
  在推行场务公开工作中,农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公开化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浓江农场场(队)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健全了组织,规范了程序,明确了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场长是第一执行人,工会主席、纪委书记是第一监督人。健全了职工民主监督机构,完善了民管会、监督小组、理财小组、巡查小组的有效监督机制。结合场务公开,农场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两支笔”领导负责制有关规定》,使场务公开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堵塞了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在1999年建三江分局党委扩大会议上,农场党委以《求真务实,全面抓好场务公开工作》为题目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场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强化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不断拓展了公开范围和领域,丰富和完善公开内容,提高了公开质量和效果,切实做到了给职工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为了活跃农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职工求新、求富、求美的要求,组织职工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农场文化生活阵地,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建场以来,农场成立业余篮球队16个,排球队10个,乒乓球队 9个,举办各类比赛46次。举办了中老年健身操比赛,鹤翔庄气功培训班,春节文艺调演及书法美术展览。举办了迎“亚运之光”火炬接力、环场公路自行车赛、安全生产运动会等活动。这些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多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规模大、范围广。26个基层工会在不同季节分别组织了篮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农场工会还选出代表队参加分局组织的篮球赛、乒乓球赛以及卡拉OK歌手赛、相声、小品比赛等,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农场争得了荣誉。
  2002年,农场投资 240余万元,修建了一个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纪元文化休闲广场,农场工会成立了文化体育协会,下设10个分会,常年组织职工群众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卡拉OK赛、书法展、手工艺品展、美术摄影展、秧歌赛、篮球、排球、乒乓球赛等广场文化周活动。2004年 9月15日参加分局组织的庆“十一”秧歌大赛中获团体第三名;2005年开展了“展浓江迷人风采 建绿色美好家园”广场文化周活动,共举办14场文艺演出,6天的篮球、排球、乒乓球赛,参与者达 1 000余人次,充实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围绕“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开展了“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化职工”活动,全场累计共有 8 000余人次参加了技术讲座、岗前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提高了职工职业技能,使农场的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历年工会收支基本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5—7                             单位:万元


  
            工会救济困难职工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5—8

 
  
  为了体现农场党委、工会对劳动模范、建国前老干部、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支边青年的关怀和照顾,1991年起,农场开始安排建国前老干部、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支边青年、离退休副科级以上干部、管局级以上劳模、总局级以上各条战线先进人物、场处级干部、现职45岁以上科级干部以及享受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分期赴农垦太湖等疗养院疗养。每人疗养期为一个月。
  
              职工疗养情况统计表(1991~2005年)
  表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