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
第六章 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
第六章 政策研究
农场在推进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农场的主要工作,政策研究随之而生。自政研室成立至今,政研室与体改办合署办公,在场长、书记的领导下,围绕农场各项改革,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农场实际创造性工作,搞调研、提建议、拟方案、出主意,参与农场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管理工作,为农场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做出了努力。
1988年9月,农场政策研究室成立,郭德文任主任。上级对口为总局和管局政研室。
政研室领导人更迭表(1988~2005年)
表5—15
政研室主要工作职责:
1、遵照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农场实际, 调查研究制定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针政策,提出意见或方案。
2、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动态,及时向领导和有关单位、部门提供政策信息。
3、积极参与指导农业、工商运建服务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各项配套改革工作。
4、对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经济发展战略、 经营目标和方针等提出建议或方案,参与场直企业单位经济指标核定。
5、对农场有关政策性的来信来访负责解答和处理。
6、负责土地承包和其他生产经营合同的管理审批工作。
7、有关改革工作的统计报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上报工作。
8、上级交办的工作。
9、完成场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
10、全场各类工作目标责任状的管理工作。
自1989年以来,政研室起草农场每年的深化改革的若干规定(农场一号文件)和有关改革的补充文件,为指导兴办家庭农场,建立适应改革后的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1989年,根据上级的有关政策,结合新建场的实际情况,政研室为农场起草了《关于职工劳保福利待遇的暂行规定》,在农场一届一次职代会上通过。
1990年,政研室首次制定《1990年农业深化改革方案》,此方案就汽车队、修造厂、水利队、基建队、商店、服务队等场直企业单位经营承包形式及各项指标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开发性家庭农场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制定了加强全场开发性家庭农场管理的政策,使开发性家庭农场管理走上了正规。
1991年,制定了《1991年农业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涉及到养路队、面粉加工厂、培训中心、开发办等单位的经营方式和承包方案,关于从事农业、机务、服务业人员的福利政策以及开发性家庭农场新的政策规定等问题。同年11~12月,政研室主任、计财科长、审计科长随同场长张庆生到饶河、红旗岭、二九○、绥滨 4个农场就深化改革的承包形式和办法,财务、农机、物资、粮食管理,职工医疗费改革以及集资办学等方面进行学习考察。
1992年,借鉴其他农场的经验并结合农场的实际,出台了《浓江农场房改方案》、《浓江农场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关于集资兴建教学楼的意见》、《关于调整开发性家庭农场管理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在解决职工住房、医疗和发展农场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3年 3月,为切实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根据建垦办发[1992]18号文件要求,农场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会设在总经理办政研部,负责拟定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指导全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和组织实施农业和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掌握和反映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其主要任务是审议农场重大改革方案,对重大改革项目和改革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从此,政研工作的重点更加具体化了。
1994年农场提出了进一步转换经营体制的构想,对农业生产推行股份式承包,让生产者和经营者共担风险,以解决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对工商运建服企业引进风险机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在管理体制上走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之路。据此,政研室起草了《转换经营机制、深化改革方案》、《关于股份式合作经营的实施方案》,对具体问题进行细化,以便更具可操作性。
1995年 1月18日召开的农场二届三次职代会上,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由政研室拟稿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本方案对农场机构设置及编制、农场财产及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劳动人事管理、对各级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方面进行重新明确和界定,在管理层面上为全面推行“两自理、四到户”提供了保证。同年 9月,出台《关于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加快发展水稻开发五荒的若干政策的规定》,靠利益驱动和政策引导,大力支持和鼓励集体、个人和场外人士参与农场的投资开发,第一次在全场掀起了多轮驱动,开放开发的热潮。
1996年农场全面推行以“两自理、四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体制改革,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场政研室除制定《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外,还相继与有关单位联合制定了《农机管理措施》、《农业技术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粮食管理的具体规定》、《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改革方案,有效解决了“以包代管”的问题。
1997年的《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明确了农场管理体制及职能,作业区管理职能,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种子产业化和服务行业改革等问题。4月,出台 《浓江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委托经营(试行)方案》,对宾馆、物资站、粮贸科等11个单位实行委托经营。
1998年起草制定了场直单位改革方案,进一步确定了各单位的经营目标,上缴农场利润额度,上交风险抵押金数额,完善了各场直单位的经营管理机制,为农场各场直单位进一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体制基础。
2002年制定出台了农场水田发展政策,使农场水田面积突破10万亩,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出台了内部政企分开实施方案,按上级要求对农场内部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社区和企业,使企业成为了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使社区的行政和社会管理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制定了对公路站、宾馆、水暖站、苗圃、医院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此次对各单位的体制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出售了水暖站,宾馆进行租赁经营,出售了公路站的固定资产,对苗圃进行承包经营,医院进行承包经营,实行科院分离,对医院的库存药品进行一次性买断。由政研室牵头负责,出售了农场闲置的资产,取消了对各单位的经费补贴,每年减少经费补贴近百万元。改革加快了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提高了农场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经济实力。
2003年制定出台了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场又对粮贸科、精米厂、基建科、物资科、科技中心、新场区幼儿园、老场部幼儿园进行体制改革,把粮贸科、基建科划归为行政科室,对精米厂实行租赁经营,对物资科进行了关停,科技中心实行解体,新场区幼儿园租赁经营,老场部幼儿园资产出售。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以盘活国有资产为目标,全面推进了企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2004~2005年,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制定出台了对作业区经济、社会目标考核方案。考核目标全面综合了农场的经济、社会、行政工作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规定了奖罚制度,为农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自建场以来,每年在职工代表大会期间,政研室整理归纳职工代表提案,协助场长进行提案解答及提案落实。同时参与职代会其他材料的撰写工作。
兴办家庭农场后,政研室负责每年进行合同审批、汇总、计算农场的利费收缴总额。实行财务刚性预算管理以来,政研室还参与全场各部门的经费核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