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幼儿教育
农场成立后,各作业区和老场部学前教育归其所辖的小学管理。各小学校设有学前班,各作业区还设有托儿所,农忙时婴幼儿可以入托。1992年以后,农场才有了真正的幼儿园,幼儿教育基本步入正轨。
一、场直幼儿园
1990年底,农场在场部成立场直幼儿园,陶华任园长。幼儿园设在2号职工住宅楼3单元一楼的2号和3号两个房间,面积84平方来。办园方式是日托(中午孩子不回家),幼儿每天在园内吃两餐。有婴幼儿20名,开设幼儿和婴儿两个班,共有教职工6人。
1992年11月,儿童人数增加到50名。幼儿园增加了4号楼1单元一楼1、2、3号3个房间,教职工增加到12名。开设婴儿班、小班、大班、学前班。
1993年8月,幼儿园搬迁到中学教学楼三楼(与场直小学合用),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各年龄段的幼儿正式分班教育。设有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早教班、婴儿班。实行日托,有儿童112名,教职工18人。
1997年11月,中学迁到场部,场直幼儿园搬迁到小学楼一楼,使用面积 180多平方米。因园舍面积减少,办园方式改为半日制(中午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儿童减少到70名。原来的 6个班合并为5个班,教职工减少到12名。
1999年,农场对幼儿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差额拨款、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给场直幼儿园年拨款2万元,不足部分从收入托费中支出。场直幼儿园的教职工减为7人。年底,农场将原农贸市场一栋面积660平方米的平房改建成幼儿园,办园方式又由半日制改为全日制。
2000年 3月,场直幼儿园开设了长托班,招收部分边远作业区的学前儿童入园。园内设有食堂和宿舍,儿童可以吃住在园内。入园率有很大提高,收幼儿151名,开设4个班。
2003年,农场取消对幼儿园的所有补贴,对场直幼儿园实行租赁经营,租赁期限 3年。经过竞标,幼儿教师刘俊华、金芳取得经营权。至此,农场学前教育完全推向市场。
二、中心幼儿园
农场中心幼儿园是在原老场部机关托儿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4年以前,为了方便老场部机关和周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解决子女入托问题,办起了托儿所,隶属机关办公室管理。设保育员 3人,看护1~5岁的婴幼儿。小孩多,照看不过来时,再临时雇人看护。学龄前儿童招入学前班,教室设在中心小学,由中心小学管理。
1994年11月,农场在老场部正式成立中心幼儿园,刘俊华任园长。有幼儿教师 5名,保育员3名,儿童90多名,园舍面积200多平方米。开设了婴儿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教学设备简陋,课桌椅都比较破旧,只有一个脚踏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幼儿园有了较大的改观。截至1998年,全园有教职工11人,不仅开设了幼儿园应设立的所有班,而且解决了入园孩子的就餐问题,解除了农忙季节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入园儿童最多时达到130名。
1999年,农场进行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每年给中心幼儿园拨款 1万元,人员工资、取暖等一切费用全部自理。中心幼儿园由原来的11名教职工精减到 4人。教学班也进行了合并,只设中小班、大班、学前班,取消了婴儿班,办园方式改为半日制,入园儿童在70名左右。
2003年,农场取消对幼儿园的补贴,对中心幼儿园实行资产出售 (出售房屋必须用于幼儿教育活动)。原中心幼儿园教师银桂英竞拍中标,买断了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