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初中教育

第五节 初中教育



                   第五节 初中教育
  一、机构沿革
  1989年 1月,原勤得利农场第四中学改为农场中学,赵振铎继续任中学校长,于世民、刘禄负责教导处工作。同年 4月,学校民主选举校长,于世民当选为中学校长,王绪纪为教导主任,马德全为后勤主任。
  1992年9月,王绪纪调教育科教研室,赵连国任中学教导主任,李绍玲任政教主任。
  1993年9月,于世民调出,王绪纪任中学校长,赵连国任教导主任兼管后勤。
  1995年 9月,王绪纪任教育科副科长兼中学校长,赵连国任教导主任,姜文殿任后勤主任,李绍玲调走,邓修林任政教主任。
  1997年3月,赵连国调出,孙秉发任教导主任。
  2005年 7月,中小学合并为农场学校,王绪纪任校长,杜秀云、王辉任副校长,孙秉发、邓修林内退,陈阳、张淑梅分别任中学部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场初期,中学共有教师13名,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的农场职工子女。文化程度偏低,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加之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1984~1988年,连续 5年没有升入重点高中的考生,学生外流较多,职工意见很大。为了走出困境,农场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从外地引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循环教学, 具有合格学历的主要学科教师来校工作,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1988~1995年,学校共引进外地教师 9人(其中3人被解聘)。
  2、调入大专毕业生,更新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1988~2004年, 先后从八一农大、阿城师专、克山师专等学校引进毕业生27人来校任教,到2005年底,尚有17人在岗,都已成为教育骨干。
  3、加强对教师的培育和培训。 为了使教师的学历达标和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农场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截至2005年,参加专、本科进修及正式大专毕业教师达100%,学校教师专业达标率90%。
  学校尽量创造一切条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使教师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校长、主任多次参加分局、总局举办的校长、主任培训班,王绪纪校长还在上海参加了跨世纪专家型校长培训。1996~2005年,各学科教师都分批参加了两轮总局组织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论素质、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2年,中小学校长随总局教育考察团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学习考察。2003年组织中学骨干教师去俄罗斯考察学习。到2005年,已有主任级以上 5人参加了总局组织的在上海、北京举办的各级岗位培训。2005年,王绪纪被评为地市级(总局)骨干校长。
  4、重视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建场初期教学质量低下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与学校教职工内部不团结有直接关系。1989年,校领导班子变更后,此种现象有所遏制。自1994年以来,学校在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1) 要求全体教师时刻牢记“求实、奉献、团结、进取”的校训,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生活中。(2) 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三法一纲要”,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观看有关师德修养的教育录像等,让全体教师真正树立起“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3) 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早、晚自习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都能克服困难,不计报酬,自觉坚守岗位,形成了为兄弟农场学校所称道的勇拼搏、敢创新、讲奉献、创一流的“浓江中学精神”。
  2003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学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兴教、以研兴校”的办学理念,重新修订了校训,即“尚德、益智、健体、善美”。全体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教材开发受到了分局奖励和总局表扬。
  三、教育教学管理及成果
  1、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经历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自1993年下学期开始,学校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机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或规章制度的制定,由校长拟出方案,然后提交校委会讨论、充实、修改完善,并组织实施。学校下设教导处、政教处、后勤处、教科处、工会、女工委,分别对学年组、后勤人员、群团组织实行对口管理。
  建立了上至校长、下至工人的一整套岗位责任制,做到人人职责明确。制定了班主任、教师考核细则,实行制度制约、量化核算,教师晋级、评优等一律按《考核细则》而定。
  建立了学生会组织,通过轮流值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常务自治管理,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生活、工作能力。
  2、德育管理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校长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建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机构,把德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校委会为核心,以政教处、班主任为主导,以群团组织为骨干,以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为主渠道,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确保了学生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多年来,在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无劣迹生,犯罪率保持为零。
  从2000年起,学校德育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细化了阶段目的,采取点上着眼、线上延伸、面上拓展的形式,从课堂到课间,从食堂到公寓,从领导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从家庭到社会,编织成一个立体式管理网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强大德育阵容。
  在学生中实行了“德育导师制”,具体做法是:采取师生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结对,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诸多目标分解到学校各任课教师身上。
  开展了德育“三牵手”活动,即老同志、家长、老师“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由学校牵头聘请关工委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成立了家长学校。针对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等现状专门设立了心育室、校长信箱。实行了家校通话、家访制度、家长讲座。利用各种节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爱学校教育。
  2005年10月出台教师德育考核细则,使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上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
  3、教学管理
  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遵循以常规为本,以改革、创新取胜的原则,把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制定计划,确定及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年终考核,记入档案。
  教学中坚持面向改革、大力创新,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素质的原则。
  强调“终身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探素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每年都派出教师参加各种的专门学习和培训,回来后搞讲座,介绍经验,谈体会。还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农场参观、听课,以便从中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了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有利保证了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建立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教育科研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教育科研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1)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为突破口,建立了健全的业务学习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每学期要进行校本培训,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掘教师潜能。每学期各学科教师互相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之间共同探讨,相互促进。(2) 认真参加岗位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教法、洗心换脑。学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起到了推动和辐射作用。(3)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实验,要求教师每人搞一项科研课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师们订阅了大量教学杂志,要求阅读后写出体会文章,在不断自我学习中促进自身的发展。(4)调动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要求全校教师树立起四种观念,即树立科研兴校观念,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向科研要改革思路观念,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观念,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生力军、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
           农场中学分局以上教育科研实验情况一览表(2005年)
  表6—4

 
           农场中学教师撰写论文情况统计表(1993~2005年)
  表6—5                              单位:篇

 
  
  续表6—5

 
    5、教学成果
  建场当年及前几年因学校内部闹不团结,学风不正,师资力量薄弱等一些问题,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差。1989年农场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抓教学,局面有所改善。1993~1994两年中,由于毕业班教师生病,调走等原因,直接影响了中考升学成绩。九八届毕业班也由于学校搬迁,多数教师通勤,对任课教师承诺的奖励没有兑现等原因导致了升学率的严重滑坡,此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应引以为戒。
  从1999年起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2002年中考,升入重点高中人数为毕业生总数的 46.4%,列全分局第一。2004年中考有30人考入重点高中,创农场中学升学人数之最。
             农场中学升学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6—6

 
  续表6—6

 
  
  从1994年起,每年都有学生在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累计有19人获国家级奖,35人获总局级奖,70人获分局级奖,指导教师累计获奖者24人次。王绪纪的论文《解题利具——面积法》被选入《理科考试理论与研究》、《当代优秀论文选》;张宇老师的散文《旋涡里的落叶》被当代作家作品陈列馆收藏;王丹同学的作文《秋雨》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被当代作家作品陈列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