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机构沿革
  1990年 4月,农场成立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吴居沛任主任。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同教育科合属办公,经费独立核算。刘庭茂任主任。
  1993年,农场机构改革,职教办合并到组织部,与组织部、劳资科组成劳动人事职教中心,钟文权任主任。
  1995年,劳动人事职教中心改制,职教办独立办公,刘庭茂任职教办主任。
  1996年,职教办同教育科合并,经费独立核算。
  1997年,刘庭茂退二线,赵连国任职教办主任。
  2002年,赵连国内退,职教办主任由教育科长王绪纪兼任。
  二、文化教育
  建场初期,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以机务队伍为例:从事机务工作的人员 60%是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的占10%,小学文化的占30%。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提高职工文化和技术水平是建场初期的场策。为此农场开办了职业高中班,聘请兼职教师任教。1989~1992年共招收职高学生2届,有192名青年经考试合格拿到职高毕业证。
  三、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对在岗人员进行职业技术专业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采取的形式有函授、自学、脱产培训和岗位短训。
  1990年,开办了黑龙江省电视中专函授学校。设畜牧、财会和企业管理 3个专业,在籍学员60名,毕业41人。
  1990年,面向全管局创办黑龙江省汉语言文学大专函授班。以教师为主体,历时 3年,经国家统一考试,毕业率达80%。农场有31人毕业。
  1991年,创办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函授学校。开设财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在籍生43名,毕业35人。
  1993年,以农场管理人员为主体,创办了中央党校大专、本科两个函授班,在籍生 110人,毕业率达90%以上。
  建场以来,农场每年都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专业人员到各大中专院校进行脱产培训,为农场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人才。
  岗位培训也是建场以来职工培训主要形式。岗位培训就是利用农闲时间对在岗或转岗的工人、干部进行专业技术短期培训,授课内容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每年的冬季是培训的主要季节,由职教办同科技科一起,从农业生产的各项科技培训抓起,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重点对机务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会计、统计、水稻种植人员、畜牧养殖人员和作业区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业务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的科技培训都达10期以上,参加人员超过千人。“十五”期间,全场培训了 5 400人次,年均投入培训费30多万元。农场还选出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人到外单位或上一级进行培训。
  四、扫盲工作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场总人口3 458人,青壮年文盲109名,占总人口数的3.1%。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条例”及上级有关规定,农场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工会主席乔喜顺任组长,职教办主持扫盲日常工作,农场扫盲工作全面展开。扫盲对象是1949年10月 1日后出生(55周岁以下至年满15周岁以上)的人口中的文盲人员。整个扫盲工作历时 4年,至1994年11月结束,1997年11月通过了省“两基”验收,2001年通过省“两基”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