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 电视

第三章 文化 艺术

第一节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广播 电视
  一、机构沿革
  农场广播电视局的前身是农场广播站,始建于1988年,隶属农场党委宣传部管理。广播站负责人田明亮,播音员冯桂琴。
  1990年,田明亮任广播站长,杜秀香任播音员。
  1992年,王君雁、刘登顺先后任宣传干事兼广播站编辑。9月, 张华调入,任广播站技术员。
  1993年,农场机构改革,成立广播电影电视文化中心,与宣传部分离,赵明海任副主任并主持工作,成员有张华、郑树春、刘登顺、杜秀香。
  1995年,农场撤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中心,成立有线广播电视站,张华任站长,成员有郑树春、杜秀香。
  1997年,农场成立广播电视局,张华任负责人,成员有宫立新(记者),郑树春(网络),杜秀香(播音员)。
  1998年,张华任广播电视局长,成员不变。2000年,车国忠调入,任记者。
  2002年,刘磊调入任播音员。
  2003年,宋丽红调入任播音员。
  2004年,李建飞调入任播音员。
  2005年7月,刘元平调入任播音员兼记者,其他成员不变。
  二、广播
  农场组建后,以原勤得利农场四分场广播站为基础,成立了农场广播站,隶属农场党委宣传部。主要设备有广播收讯机1台,150瓦播音机1台。后配备电子管收音机和国产收录机各1套。广播范围为原场部地区,传播方式以高音扬声器为主。
  广播的主要内容为每天早、中、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和自办农场新闻节目。着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农场当前形势和任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农场好人好事,为活跃农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广播站记者及通讯员每年采写并播出的农场新闻稿件均在1 000篇以上。
  1995年 9月,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对广播重视程度的下降,农场广播站停播,所属广播器材移交给农场小学使用。
  三、电视
  (一)电视事业的发展
  建场初期,由于条件简陋,农场职工群众只能利用户外自立小天线收看建三江、富锦、勤得利等电视差转台节目,画面十分不清晰。1990年农场机关及场直单位部分干部职工搬迁至新场部,收看多套清晰电视节目成为干部职工群众的迫切要求。年底,农场党委宣传部向全场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倡议, 自愿捐款筹建场部地区共用天线及购买一台新闻用摄像机。至1992年6月,全场干部职工共计捐款近4万元,购买M8000摄像机1台,监视器2台,录放机 2台(套),解调器2台,以及频道放大器,接收天线混合器等。1992年8月,场部职工结束了用“小天线”收看电视节目的历史,利用有线清淅的收看到7套国内电视节目。
  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文化中心为场区附近的第一作业区接通了共用天线系统。
  1995年10月,农场正式成立有线广播电视站。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收看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共用天线提供的几套节目已远远满足不了农场群众对文化生活及获取信息的需要。1995年底,在原有共用天线的基础上,场部地区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亚洲一号和中星五号电视节目,收视节目达到11套,收视户数 300户。主要设备有邻频调制器,台湾伟能500升接收机12台(套)及混合器、解调器等。
  1996年,农场广播电视站通过作业区垫支,职工筹资方式为第七作业区、第三作业区分别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
  1998年,农场投资23万元与建三江分局实现了光纤二级联网,结束了只能收视11套电视节目的历史,可实现收视国内各地卫星电视节目28套。
  1999年10月,农场通信科利用巨龙公司贷款进行全场内光纤网铺设,通过农场工作,争取到通信贷款15万元,自筹10万元为全场 7个作业区实现了场部与作业区的三级光纤联网。至此,全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
  2002年 5月,通过农场支持和作业区自筹10万元,第八作业区实现了与场部的三级联网。2003年10月农场为第九作业区安装了有线电视。2005年 5月为农场最边远的水利队安装了有线电视。至此,全场有线电视入队率达到100%。
  (二)设备维护与更新
  架设共用天线至今,有线电视线路及设备在全体技术人员的精心维护下,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除每年正常维护和常用器件正常磨损更换外,未发生任何较大技术手段和器材损毁事故。
  新闻采编设备在此期间逐步更新换代。1992年10月购买的松下 M8000摄像机由于长期使用,至1998年底已经淘汰。1999年,广播电视局自筹资金 4万元,农场垫支2万元,购买了索尼DSR—200AP数字摄像机1台。
  2001年利用总局广播电视局贷款资金,农场为电视局购进了33万元的摄录设备,这些设备有:DPS非线性编辑机一套,AJ—D455D440线性编辑机一套,A850编辑盘一个,微机一套,EE30数码摄像机2台,及一些附属设备。
  2004年为改善办公条件,投入3 000多元更换了办公桌椅,购买了档案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