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

第七编 社会

第一章 人口 民族

第一节 人口



                   第一节 人  口
  一、人口构成
  建场之时从勤得利农场四分场划入农场人口 3 250人,人员主要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复员退伍军人、招收进场的科技人员、城市来场知青、投亲来场人员、招收外地自流人员和农场职工子女等组成。
  2005年全场总人口为 5 596人。人口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来源为其他农场调入的职工家庭、统一招收来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科技人员、安置肇源农场的受灾职工和家庭、投亲来场人员及外引的种植户和养殖户等。
             历年人口增减变动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7—1


  
  续表7—1


  
             历年人口年龄变化情况统计表(1988~2000年)
  表7—2


  
             历年人口年龄变化情况统计表(2001~2005年)
  表7—3


  
  二、人口流动第一章人口 民族
  (一)人口流入
  1996年以来,农场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外来人员大量流入农场。户口在原籍却常年在农场居住的从事种植、养殖、经商、维修、餐饮、服务、打工人员占全场在籍户的一半以上;季节性来场务工人员更多,每年一到插秧、收割季节,是外来人员流入的高峰期,外来人员常常超过农场固定人口。
  (二)人口流出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到2000年底全场在籍户人口总数为 5 240人,其中已不在场内居住人口为915人,人口流出率达17.4%。流出人口主要去向为:一是返回原籍,离退休后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去度晚年。二是投靠儿女,有一部分职工的子女通过上学、参军等途径走出农场,落户城市,其父母也随之离开农场与子女团聚。三是外出打工,1993年起,农场逐步对场直企事业单位实施改革,通过承包、租赁、重组、关停、转制、出售等方式使其全部变为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这些单位的职工,先后有 400多人下岗,其中有部分下岗者凭一技之长,只身或携家外出打工或经商。此外,职工干部退休后,户口不动,举家迁往异地生活者也不乏其人。
  三、人口素质
  (一)身体素质
  随着农场医疗卫生条件、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场人口身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痢疾、麻疹、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从1991年的4.34‰下降到2003年的1.51‰;妇科病患病率由1991年的30.29%降到2005年的 19%;体弱儿童率1991年为 1.65%,2005年降至为零。1992年末,全场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1%,2005年达到了2.77%,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人口也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
  在某些疾病得到控制的同时,另一些疾病的患病率则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全场有86人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使本年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到15.68‰。1992年,中小学生近视(视力低下)率为 9.29%,2005年则上升为12.73%,2001年竟高达23.32%。学生群体中,因“营养过剩”而发育成的“小胖墩”比重不断扩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患者增多,在2005年死亡的26人中,有16人死于上述疾病,占死亡人数的61.5%。
  意外伤害死亡人数明显增多。2004年全场有 6人死于溺水、车祸、酒精中毒等意外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37.5%。
  (二)文化素质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资料统计,全场总人口为 3 390人。按文化程度分组:专科以上47人,占总人口的1.38%;中专(高中) 575人,占总人口的16.96%;初中1 180人,占总人口的34.8%;小学826人,占总人口的24.36%;文盲 430人,占总人口12.68%。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场总人口为5 240人,其中大学专科程度以上有 133人,占人口总数的2.53%;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共 733人,占人口总数的13.98%;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持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除统一分配和农场招聘来场工作的之外,绝大多数靠进修或参加成人函授学习取得文凭,且多为农场机关科室、文教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及各作业区管理人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高学历者几乎空白。
  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有几十名职工子女就读于高中或中专,高中毕业后又几乎都进了大学。每年八九月份是农场户口迁出的高峰期,其中绝大多数都迁往各大专院校的。这些职工子女完成学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的寥寥无几。走出去的不回来,走不出去的多是初中以下文化。农场每年都要派人到八一农大、东北农大等大专院校学习,进行农业、畜牧、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农场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
  (三)思想素质
  农场集军旅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移民文化于一身,特别是军旅文化和知青文化的传承,对农垦人良好道德观念、社会意识、传统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农场实施开放开发战略之前,外来人口很少,农场本身就是一个半封闭型的小社会,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以及社会治安方面明显地好于地方。建场以来,农场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北大荒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建设、各种争创活动评比工作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常年开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一定的弘扬。这里没有吸毒者、没有“法轮功”习练者、没有色情服务场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偷盗抢劫、封建迷信丑陋现象很少发生。引户开发以后,大量外地人员流入农场,这片“净土”开始发生变化,1989年农场治安案件共发案12起,到2000年则达到48起;1989年刑事案件为零,2000年发生11起。所查结的案件表明,涉案者多为流入人员。针对流入人员涉案率和犯罪率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农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预防和打击力度,2000年以后,各类案件明显减少,2005年全场治安案件发生6起,刑事案件仅为1起。
  人口思想素质的提高,主要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提高,随着农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引入人口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会逐渐融合到农场的社会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