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20世纪80年代,农场居民衣着受城市影响很大,人们开始根据各自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条件来打扮自己,穿戴追求色彩、款式、质地、舒适。20世纪90年代,服饰变化极快,交通运输和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农场和全国一样没有服装上的地方特色了,人们的追求向品牌、舒适、方便、个性、环保方面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服饰更呈现出高档化、休闲化、个性化和品牌化。高档化妆品为女人所青睐,美容、美发厅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领域。
二、饮食
受种植业的直接影响,建场初期主食以白面为主,兼有少量的玉米面、大子、小米等粗粮,但价格高于面粉,人们将其当作细粮看待。1992年以后,水稻面积迅速增加,大米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粗粮和杂粮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剂品。饭豆煮大子一直让东北人津津乐道。主食品种花样越来越多,有馒头、包子、米饭、花卷、饼、面条、油条、麻花、饺子等等。人们常说:“这年月什么最便宜?米和面。拿出半个月工钱买大米、白面,一家人一年也吃不了。”另外,近几年鲜奶的销量大增,早餐喝牛奶已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20世纪90年代以前,副食比较单调,蔬菜多为自产自食,居民住宅前后均有面积不等的菜园,种植大葱、菠菜、生菜、油菜、土豆、萝卜、豆角、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供一年四季食用。冬季主要是食用窖贮土豆、白菜、萝卜,也有一些人家晒制干菜,腌渍酸菜、咸菜,以备淡季食用。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交通便利,市场放开,农垦已不再是闭塞之地,市场上副食供应品种齐全,只要是城里有的,这里都能买到。新上市的新鲜蔬菜成了百姓冬季日常餐桌上的寻常食物。
农场毗邻浓江河、鸭绿河、青龙河、黑龙江,鱼类资源比较丰富。建场前,自然捕捞的鱼类较多,且价格便宜。建场后,由于农场大搞水利建设,干、支、斗、沟排水设施相继配套,导致众多自然泡、沼干涸,加之过量捕捞,使鱼类越来越少,现今居民的食用鱼多数为人工养殖的鲤、草、鲢、鳙,每公斤售价4~10元左右,而纯江鱼价格却要高出 3~5倍,且供不应求。
近些年来,农场居民对肉类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猪肉每公斤在10元钱左右。但瘦肉、排骨价格较贵,每公斤在14~16元。在肉类中,牛、羊肉很受人们喜爱,价格每公斤14~16元。
禽蛋类的消耗量也很大,但人们普遍对肉鸡不感兴趣,家鸡、大鹅供不应求。蛋鸡蛋每公斤在 6元左右,而家鸡、家鸭蛋却要高出一倍以上。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成为居民饮食的主旋律,因而自然生长的笨猪、笨鸡也就当然会受到人们的推崇,“婆婆丁”身价百倍地走上了餐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住房
农场在建场时没有一座楼房,作业区居民住房多数是草房,只有少部分是砖瓦结构的。老场部砖瓦结构的住房相对较多,但质量都不是很高。职工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一些职工自建住房,档次也越来越高,墙面由本色到水刷,再到挂瓷砖,房盖由水泥瓦到亮铁皮,地面由水泥地到水磨石再到地板砖,屋内有上下水管道,水暖设施。家家都有了液化气罐。土坯房已经很少。
1989年,农场新场部地址确定,随之进入了新场区建设时期。17年中共建成大小居民住宅楼20多座,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有300多户居民迁入新居。多数居户室内都进行装璜,家俱大多数都进行了更新。场区周围和场区内道路两旁都栽植了树木,铺上了白色路面,建成了休闲广场,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场党委提出的“房在树木中,人在花草中”的建设构想已经成为现实。
四、出行
建场初期,农场内交通不够方便。1989年只开通了农场至建三江的客运线路,途经勤得利、同江市。1992年开通了农场途经前进、创业农场至建三江的新线路。1998年开通了农场二区至同江市客运线路。2000年开通了农场三区至前进的客运线路。至此全场各作业区每天均有客车通行,每天有18趟线车通过场区。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建场后,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车辆迅速增加,特别摩托车,正在逐步取代自行车。2005年全场有摩托车 500余台,部分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微型面包车。人们不再为出行而为难,火车、客车、出租车,想坐什么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