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砾沙 烈火炼真金
大浪淘砾沙 烈火炼真金
大浪淘砾沙 烈火炼真金
——抗灾抢粮十佳新闻人物各领风骚
农场抗灾抢收指挥部
涝灾,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恶狠狠的吞噬着20多万亩良田。小麦倒伏了,大豆淹没了。然而,灾害没有吓倒浓江人民,却更加坚定了 3 400多名干部群众抗灾抢粮的信心。面对灾情,农场人民发扬北大荒精神,紧密团结,与天斗、打恶仗,决心抗灾抗到天低头。大灾,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困难,严重困难也再一次铸造了我们的钢铁队伍,再一次磨砺了我们与天争雄的品格。3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的干部群众在浩浩麦海里艰难的跋涉,经受住了历史上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大浪淘砾沙,烈火见真金。在与天抗争中,我们的浓江人民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勇士层出不穷。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英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历史不会忘记:这,同样是北大荒人舍生忘死的战斗。
在这场人与自然抗争的日子里,涌现出不少干部职工可歌可泣的事迹,农场十佳新闻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有已退居二线的老工人,也有接过父辈的重担继续奋斗的青年,像他们一样的战士,在我们这里屡见不鲜,他们的事迹如捷报——频传。
我们惋惜,惋惜不能把抢收一线的无数好人好事一一撰写出来,完完全全地献给读者。
我们惭愧,惭愧不能将撰写出来的事迹栩栩如生地讲给大家。
但我们自豪,自豪浓江人民在困难面前,有一种无私无畏、勇敢顽强的品格。
有些人不是常常惋惜嘛:“咱咋没赶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咱咋没赶上当年开发的岁月?”那么,请您投身于建设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这场宏伟的事业中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同样可以经受非凡的洗礼。
努力吧——与天争雄;敬礼,抗灾抢粮的勇士们!
老车长杜学武重返一线带病抢收
第一作业区康拜因车长杜学武,重返一线带病抢收不下火线,麦收期间他亲自驾驶康拜因平均日收割168亩,赢得了全场干部职工的一致称赞。
42岁的杜学武,1978年至今驾驶康拜因已有13个年头,是一区年纪最大的老康拜因车长。他身体不好,1989年初,作业区领导为照顾他,把他调到后勤食堂工作。说实在的,老杜从心眼里不愿离开自己驾驶多年的康拜因。
今年春,作业区 5台1075康拜因有两位车长因工作需要调离,一线技术力量有待充实,正当作业区领导为难时,杜师傅自告奋勇重返一线了。
麦收战役在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形势下展开,这也是对每个机务战士的大检验。具有丰富经验纯熟操作维修技术的康拜因车长杜学武,认识到灾情的严重性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毅然扔下两个孩子投入紧张而艰难的抗灾抢收工作中。为保证机车出勤率,他每天坚持在早 6点前检查保养好机车。他看到自己的助手经验不足,就亲自驾车抢收,并传授给他维修技术。为加快收粮进度,有时收割到凌晨两点多钟。8月7日,他患了重感冒,引起痢疾性疾病,眼看着丰产的粮食收不回来,老杜急眼了,硬是咬紧牙一连 5天坚持白天抢收,晚上打点滴,与助手奋战在一线,直到抗灾抢收结束。
粮食处理中心18名青年烘干小麦2 500吨
粮食处理中心18名青年工人克服重重困难,昼夜烘干小麦,到 8月底全场完成抢收任务为止,他们为作业区烘干粮食达2 500多吨。
这18名青年工人分成两个组,在副主任宋庆民、技术员王显忠的带领下,坚持早6点晚6点轮班昼夜烘粮,并提前半小时做好交接班。每到夜间,工作灯下的蚊子成堆,扑在他们身上、脸上和手上,叮透了衣裳,咬得令人难忍。他们就用麻袋系在腰间捆绑住下身,减轻蚊虫的叮咬。
清杂、烘干,水分大的小麦最多要经过三个往复才能降到入库水分。他们为保证收回的粮食不受损失,整个麦收期间无一人掉队。
面对三封加急电报
三区赵仁山一连接到吉林老家发来的三封“父病危,见电速回”的加急电报而未归,一心扑在抢收中,以实际行动为抗灾抢收做出了贡献。
8月14日下午,老赵接到家中来的第一封加急电报, 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父病危,速回”。此时,老赵还忙碌在高达三米多的粮囤上,看到电文,他克制住悲痛的心情,毅然做出了不回去的决定。后来的几天,家中连着又发来两封同样内容的电文,他始终坚持岗位做奉献,放弃回家。自此,人们发现他的话少了,但干起活来还是那样专注认真。
带病守岗的老晒场主任
在第四作业区,晒场主任、共产党员韩善权带病坚守岗位的事被传为佳话。
老韩已年过半百,考虑到他的身体,作业区领导几次让他改换轻巧的工作他都不肯。今年麦收前,医生诊断他患了病毒性乙型肝炎,可老韩没有被疾病吓倒,而是悄悄地把诊断书揣进自己的兜里,整日忙碌在晒场上。凭他10多年的晒场管理经验,摊晒、扬场、入囤,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当作业区主任发现他脸色不如从前时,便催促他赶紧去医院检查,有病抓紧治疗。可老韩却回答“我做为一个晒场主任,在抗灾抢粮的关键时刻,应该集中精力协助后勤主任抓好晒场这一环,减轻灾情损失,看病的事等麦收结束再去治疗也不迟”。就这样,韩善权一直带病守岗在晒场上。
退休不褪色的老垦荒
六区退休工人徐同升,今年74岁高龄,虽然有点耳聋,但身体还蛮结实,每当区里忙时他都主动出来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人们都称他是退休不褪色的老垦荒。
当今年的麦收在百年不遇的大灾形势下展开后,徐大爷更是坐不住了,他一边向区领导询问地里的情况,打听机车作业状态,了解抗灾情况,一边每天坚持到晒场整理草苫子,打扫晒场等,干些零活,有时还参加摊场、起场,稍微干猛一点就累得半天喘不过气来,汗水常浸湿衣衫。大家议论他图啥,用他自己的话说:“灾情这么重,我怎么能在家里看热闹,只要我还吃粮,就要参加麦收。”
抗灾抢收献余热
三区的大街小巷、田间晒场、烧水壶旁,自麦收开始以来,无时不闪现出退休工人、共产党员马国海在抗灾抢收中的身影。那一幕幕,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有一颗老同志、老党员为抗灾抢收做奉献的心。
麦收一开始,三区成立了由校外辅导员马国海组织的红领巾治安小分队,这群孩子们在老马带领下,和往年一样出现在人们面前。自8月2日起,他们每天都排得整整齐齐,对居民区巡逻检查,密切注意各个角落。此外,老马还抽时间为作业区烧水,给晒场和田间送水,并参加抢场、堆场等工作。
老马退休几年来是退休不离岗,一心为作业区着想,倍受人们尊敬。
身先士卒救机车
8月21日,第七作业区机务副主任齐怀明带领7人抢修组,大半截身子泡在泥水里,从凌晨4点到晚18点,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
8月20日晚19点左右, 1075康拜因20号车驾驶员仲伟彬拖着沉重的脚步找到机务副主任齐怀明,急促地说:“毁了,三两天不用干活了,链轨板甩开,车趴架了。”齐副主任二话没说来到车旁,经检查是链轨销子坏了。这么泥泞的地方要排除故障是多么困难,齐副主任凭自己多年的经验暗下决心救出机车。
第二天早上天未放亮,齐怀明就带着 7人抢修组驾车来到地头,由于车进不去地,他们就把工具一件件扛进抢修地点。大家费劲挖开泥和水,由于泥土太稀的原因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塌下来,怎么办呢?齐副主任决定在离半链轨10米远稍硬一点的地方,围康拜因筑起一道泥墙,轮班把里面的稀泥一锹锹往外端。4个多小时过去了, 手腕累酸了,大腿泡在泥水里,他们脸上只能看到汗水冲刷过的泥沟,一口口洁白的牙齿和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挖到实地了。”此时的泥坑已经离地面高达20多厘米,垫上方子,支上千斤顶。由于地太暄,用两个千斤顶一连支了十几次也未能支起来。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老齐派人从物资科借来两个千斤顶。大家正干得起劲的时候,一片乌云压了过来,豆大的雨点拍在他们身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冻得大家牙根喀吱喀吱响,但没有一个叫苦的,仍然挺着身子照常干,直到晚间18点多钟,才把链轨销串上,使机车在短时间内又投入了正常作业。
就这样,老齐整个麦收都和康拜因驾驶员们在泥水中摔打着。
齐心协力抢救机车
8月18日下午4点,第九作业区1075康拜因26号王文柱车组在 8号地抢收时,突然发生罕见的故障——导盘6根螺丝全部折断。见此情形,其余5台机车均主动跳下一名驾驶员搭救同伴机车。
没多时,后勤抢修组的人员全部赶到现场。机务副主任齐耿仁、驾驶员王军华、邹风山,抢修组工人包德波、陆景才、韩敬学、张庆发等16名干部工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这类故障他们几乎谁也没有遇到过,为不误抢粮,这16名青年全部脱下自己的衣服跳进齐腰深的泥水中,看到满身是泥的小青年,连蚊子也万般无奈。扒淤泥,支千斤、换螺丝,他们齐心协力,使这台康拜因于翌日午时救出投入作业。按老机务工人的说法,这种故障在今年特大洪涝灾害情况下,想救出机车最快也得三四天时间。
青松常翠 夕阳更红
麦收前,《农垦报》登载的二区退休工人、共产党员张福东的事迹在农场引起反响。那么,在今天的抗灾抢收中,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年过五旬的张福东,自退休后心里想的还是作业区。南方受灾了,全国受灾了,作业区因资金紧张缺少零配件了,校舍需要维修了,老张都会从他所积攒的有数的款项中捐出部分钱来,已累计捐款1 200多元。
今年春季,作业区种水稻用的电动机坏了,正巧让老张赶上了,凭他的维修技术,没用多大劲就给修好了,围在电动机旁的一圈人竖起了大拇指。
抗灾抢收小麦,张师傅更是闲不住了,他每天都骑自行车到地里转上几圈,发现机车出现故障就帮助抢修,还向青年工人传授操作、维修和保养技术。经他抢修的机车就有20多台次。他还抽空到晒场干些杂活,收场、抢场更是落不下他。
有的干部职工这样评价他,老张师傅不愧是今年“七一”受农场党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党员我们佩服。
试验室里的“种子迷”
涝灾给种子选留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增强了种子检测的时间性,所以种子检测工作一开始就比较紧张,稍有懈怠,将给晒场增加压力。因此,检测工作时间观念性强,而留种又是和明年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场对各单位的种子选留特别重视,这样一来,样品增多了,在场农业科人手少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员、共产党员于兆华同志一人承担下检测种子工作。他不管样品有多少,始终坚持不离岗,这样每天平均要负担检测十七八个品种,每测试一个样品的生命力、水分等就需要50多分钟。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把检测数字提供给作业区,他每天五点钟就准时来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 9点,工作时间长达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干到深夜才休息。由于他的努力,使各单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种子加工处理。现在全场经检验处理合格的种子有3 700多吨,经过检测的种子有 5 000多吨。就这样,于兆华一个麦收承担了两个人的工作量,被称为实验室里的“种子迷”。
(199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