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双手编出致富曲

双手编出致富曲



      ——记依靠科技从事水稻种植走上致富路的浓江农场七区妇女孙秀英
                王君雁 刘登顺 王祥丽
  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1996年来到浓江农场七区从事水稻种植,在丈夫身体患病,两个孩子幼小,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由起步的48亩水田,5年发展到420亩水田,纯盈利20余万元,不仅一举脱贫致富,而且带动了七区职工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用她勤劳的双手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向世人展示着女性的价值。她就是浓江农场七区水稻种植户孙秀英。
  孙秀英夫妇原是黑龙江省绥化市秦家镇的一户普通农民,靠着4亩8分责任田维持全家的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两个孩子小学刚毕业就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望着家里惟一的那茅草房,孙秀英不止一次发出叹息:幸福的生活离自己为什么有着那么远的距离。1995年,孙秀英的丈夫李树军又突患脑炎,更为这贫穷的家庭笼罩上一层阴影,生活雪上加霜,孩子无钱上学,4.8亩地如何也难以支撑这个家庭。
  穷则思变。这年底,孙秀英无意中听到村里人正议论建三江分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户发展水稻种植,村里许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已纷纷打算前往之时,孙秀英也活了心,她果断地同患病的丈夫商量此事,并获得了丈夫的支持。
  1996年,怀揣着变卖房产的 3 000元钱,孙秀英一家四口背着行李来到了浓江农场七区,根据孙秀英一家的经营实力,作业区与她签订了48亩水田的经营承包合同。
  在农场,48亩水田不算个大户,可对于孙秀英一家来说,作业面积已经是在绥化的10倍。从育秧、整地、插秧到收获,孙秀英和身体不好的丈夫在各个生产环节没雇过一个人,因为她们二人知道,自己只有 3 000元的底子钱。每天天不亮,孙秀英夫妇二人已经在田里辛勤地劳作了,当星星悄悄布满天空时,她们的身影仍闪现在地头田间。就是这样,由于缺乏资金,本该适时插秧却由于缺少劳力和机械,眼睁睁要延误时机。此时,七区党支部和工会的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组织近10人参加的义务工免费为孙秀英一家插秧,并赊欠了 2 000多元的柴油为她家秧田抽水。孙秀英动情地说:这是我一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如果没有作业区的帮助,哪能有我们一家的现在?说真的,孩子辍学我没哭过,丈夫患病我也没哭过,可是望着那整整齐齐插完秧的48亩稻田,我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要衷心感谢七区党支部和工会同志对我们一家的帮助。1996年底,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孙秀英一家的48亩水稻喜获丰收,总产58 600斤,亩盈利500元,总盈24 000元。
  望着这靠勤劳致富挣到的24 000元钱,孙秀英和爱人都激动万分,这24 000元是她们一家在绥化10年也挣不到的钱啊!此时,七区党支部和工会的同志来到她家,鼓励他们确定长远发展目标,扩大再生产。1997年,孙秀英将水田面积扩大到200亩,当年盈利5万余元。1998年,孙秀英一家的水田达到340亩,购置了插秧机、手扶拖拉机等机械,当年纯盈利62 000元。1999年,在遭受早霜灾害的情况下,孙秀英一家仍取得盈利6万元的好收成。
  2000年,在粮食市场价格下滑,出现卖粮难,职工群众种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孙秀英一家仍承包了420亩水稻,同时动员绥化老家的弟弟及亲戚来七区种植了1 400亩水稻。由于孙秀英严格按农场科学规范要求种植,水稻全部插在高产期,纯盈利近 7万元,被农场树为水稻种植科技示范户。
  在致富的路上,孙秀英无疑是强者,她用勤劳的汗水和双手,实现着她自身的价值,用博大的胸怀,支撑起了一个家。在孙秀英的带动下,浓江七区 80%以上妇女投身水稻种植业和庭院经济。1999年至2000年,孙秀英连续两年被建三江分局和浓江农场评为致富能手。
  孙秀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出一曲动人的致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