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搞开发 振兴经济创辉煌
抓住机遇搞开发 振兴经济创辉煌
抓住机遇搞开发 振兴经济创辉煌
——浓江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办
浓江农场是全部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三江平原一片荒原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国营农场,从1988年开发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了,16年来根据国家、省、总局、分局农业开发办的总体部署和批示精神,经历了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的重点区域开发阶段(1988~1993年)、以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开发阶段(1994~1998年)和以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转型阶段(1999年至今),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多年沉睡的亘古荒原焕发了勃勃生机,累计取得了新增粮食总量87 898吨,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4 551.8万元,新增利税 2 621.2万元,人均纯收入 4 650元的开发成果,给农场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农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增添了加速剂,使浓江以其独特的魅力风姿和累累的开发硕果展示在垦区人们面前,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开发景象。
一、基本情况
探索者的追求、开拓者的期待、老百姓的渴求,凝集成一片赤诚,通过10 826.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注入(中央财政资金4 077.41万元,农业银行贷款1 075.26万元、自筹资金5 674.03万元),在三江平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托起了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史上光芒四射的 “明星”。做为农业综合开发“产儿”的浓江农场在其走完16年光辉历程的今天,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串闪光的数字。16年来,累计开垦宜农荒地22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 (其中旱田治理17.2万亩、旱田改水田12.5万亩、低产水田改造5.3万亩),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2.68万亩,累计完成草原建设2.5万亩,累计完成节水农业示范3.7万亩,累计完成多种经营项目 3个(2个畜牧小区建设项目和1个精米加工厂建设项目),累计新增粮食总量87 898吨,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 4551.8万元,新增利税2 621.2万元,累计向国家增交商品粮74 713.3吨,年均提供商品粮4 980.8吨,职均生产粮食87.8吨,累计新打机电井 474眼,累计新挖排灌渠系977.94公里、土方587.63万方,新建涵洞 189座,新架输电线路26.75公里,新建水泥晒场12 600平方米,新建库房882平方米,新修机耕路24.8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 463台件,购置配套农机具969台套,新购钢骨架大棚564栋。拥有日处理 3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一处,日加工100吨的种子加工厂一座,小时加工15吨大米的精米加工厂一处,人均砖瓦房建筑面积17.5平方米,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台一处,程控电话700余部,累计生产粮豆900 476万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 246万元,人均纯收入4 650元。作为土地总面积81万亩,耕地33万亩,人口 5 317人的浓江农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16年时间内在一片荒芜的沼泽地上创造出如此的辉煌,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前景。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绘制农业综合开发的宏伟蓝图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惠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宏图伟业”,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建现代化国营农场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在上级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浓江农场党政领导一班人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科学的论证,在如何使农业综合开发的“产儿”降临到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精心规划,科学组织,严格踏查,以开垦宜农荒地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管理办法,采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开发思路,力争在开发中寻求、探索,寻求一种农业开发全新的模式,探索一种超越历史的奇迹。为此浓江农场按照总局开发办主任张祥元和建三江分局开发办主任于占泉等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成立了以农场场长张庆生、书记吴居沛为组长,农场副场长柳景泉、蒙吉生等为副组长,农业科长尹明富、水利科长李宝林、机务科长刘忠汉、基建科长田静、畜牧科长徐庆帧、计财科长孙长友、开发办主任时培岭、审计科长赵玉礼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形成了对农场开发的全方位领导和规划设计。首先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思路,即在遵循一水二路三开荒四造林开发原则的基础上,以治水为中心,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为重点,以加快开荒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多种经营为龙头,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为保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涵,探索和寻求一种集体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开发模式。其次是科学规划。农场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顶风雨、冒酷暑,经过20多天的辛勤劳动,对辖区 54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详细的踏查、勘测、规划设计,在大的排水环境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制定了采取流域治理与小区开发相结合的办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开发格局。第三、在农业机械的引进上,坚持设备选型的高起点,本着要买就买最好的,要进就进最先进的原则,16年来农场购进的农业机械均是当时各个时期最先进的机型。最后、在施工和管理上,坚持建设质量的高标准,管理上的严要求,制定了高、严、细、实的开发管理战略。开发小组一致认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开发的成败。他们深知,工程质量好农业开发就将是事半功倍,有了夯实的农业基础,农业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工程质量差,农业开发就将事倍功半,功亏一篑。因此农业开发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规范的管理措施,明确了责任,赋予了权力,各类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制定了奖罚制度,对贡献大责任心强的人员给予重奖。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使得16年开发的474眼机电井、977.94公里的排灌渠系、189座涵洞、24.8公里的机耕路全部合格,良好率达到了98%以上。工程质量被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开发办公室评为优质工程。辛勤的耕耘、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过16年的运行,工程发挥的质量效果明显,由于先进的农业机械的引进,使得小麦和大豆的播期分别缩短了3~5天和5~7天,收获期分别较其他农场提前 4~6天和8~10天,形成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种、管、收各环节的作业机群。由于工程质量标准高、在遭受1991年8月9~11日连续降水166.7毫米,雨后平地积水超过20厘米和1997年连续降水20多天降雨量达到200余毫米的严重涝灾下,田间积水经过两个昼夜全部排出,水利渠系和涵洞全部经受了严峻的超标准考验,无一损坏。充分体现了农业开发工程的质量效果。
(二)实施追求数量型开发向注重质量效益型开发转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农业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产业推向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领域,因此必须按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昔日追求数量型的开发经营方式,向着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以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水田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水田的开发面积由开发前(1987年)的49亩,猛增到现在(2003年)的80 000亩,增长了 1 631.6倍,并涌现出了许多产量高效益好的盈利大户。如水稻种植户刘洪斌1996年承包水田150亩,种植品种是空育131,全部机械插秧,平均单产508公斤,总产76.2吨,产值91 440元,扣除成本费用纯盈利28 810元,1亩水田的收入是当时3亩大豆的收入,真正体现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潜能。
(三)制定由单一式、封闭式开发向全方位、开放型开发转变
单一式的、封闭型开发只能是一枝独秀,唯有全方位、开放型开发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浓江农场的开发建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摒弃了眼睛向上等、靠、要的封闭型思想,采取积极态度,广纳贤人志士,招商引资实施全方位开放型开发。通过制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致力于开发的能人贤士,出现了企业个人社会结捆一起搞开发的可喜局面。一是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二是广纳社会资金;三是选择性的吸收职工内部资金。16年来累计筹措资金5 674.03万元,并吸收了从绥化、 庆安等地携带一定资金和机械的开发户100余户来搞开发。在遵循“谁投入、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下,通过政策的注入、利益的驱动已经形成了国家扶持、企业配套、职工投入、社会出资的农业开发机制。不仅保证了农业开发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以后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依靠科技、注重实效,发挥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浓江的开发建设,始终把科学技术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个环节,他们深知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的源动力,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的助推器,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主要载体。16年来累计推广先进示范技术20余项 (包括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喷灌技术的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钵育摆栽技术,大豆三垄栽培技术,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惠满丰、爱丰、丰收一号等技术的应用),累计推广面积29.44万亩。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实施4 000余人次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训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科技种田水平和开发意识,给职工的农业生产和提前实现小康注入了催化剂。据农业和科技部门多年的试验证明,先进科技的应用使农作物熟期较常规提前7天以上,作物单产提高15公斤以上,累计增加产量4 416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使科学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 60%以上。
(五)强化由平面低层次开发向多元立体化开发拓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往注重单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平面低层次开发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集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一体化的多元立体化开发才是新时期农业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开发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首先找准带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其次确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然后抓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牵引点”,努力实现粮、牧、企一体化,种、养、加良性循环的农业开发立体化格局。16年来在注重粮食生产的同时,对畜牧业和加工业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共建设多种经营项目3个,投入资金485万元(建立了两个畜牧发展小区和一个稻米加工厂)。累计建畜禽舍2 226平方米,牛舍682平方米。经过16年的努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元立体化开发模式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六)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是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开发中始终把企业增积累、职工群众增效益作为工作的着重点,把百姓喜不喜欢干、愿不愿意干、干了有没有效益作为开发的切入点,同时在开发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以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情决不干,开发中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来办,因为环境保护已经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仅关系到现在更关系到子孙的生存。多年来始终按着这一思想搞开发,使得区域内的环境保持良好,没有遭到人为的毁坏。蓝天碧水衬托下的浓江大地到处呈现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开发态势。16年来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2.68万亩,保护农田面积26.8万亩,累计实现新增利税2 021.2万元,累计新增粮食8 789.8万公斤,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前418元,增加到现在的4 650元,增长了10.1倍。新增绿地面积 2万余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56%(按户籍关系在农场户计算)。人均砖瓦住房17.5平方米,彩电拥有率达到 99%,现在的浓江是家家有存款,户户有钱花,就连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汽车和电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国家支持农业、扶持农业的伟大举措。
(七)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
项目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前提,资金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结合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综合性、约束性的特点,明确管理的时间和目标,按着质量标准和预算额度,本着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效益的原则,做好前期审查申报、中期监督检查、后期竣工验收和监测评定工作,吸取他人长处和管理经验为已所用。在资金管理方面,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认真执行“三专”,他们严格按着“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的内涵要求,对农发资金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上级拨入资金和自筹资金由专人会计处理进入农发账户,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着工程施工的形象进度拨付工程款项给施工方,经验收合格并预留一定数额维修金后全部支付给施工单位,在整个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把好资金使用关,如浓江农场在农发资金管理上首先设立了农发专用账户,并由主管农发会计核算的人员专人管理,不管是企业自有资金还是职工自有资金在项目实施前就已经缴入到农发账户,使用上采用一支笔制度,把有限资金全部用在了刀刃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16年来浓江农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上始终如一的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因此多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1991年被黑龙江省农业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农场;1998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1999年被总局评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农场。
农业综合开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发使我们看到了垦区的希望、农场的未来;看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间表;看到了农村的前景、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实惠,进一步的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开发热情,展示了农业开发是顺民心、合民意、致富人民、造福后代的伟业。
浓江农场,垦区的骄傲,建三江的骄傲,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江的大地上,你又是一颗天之骄子,尽显青春美色,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绚丽风姿,让我们展开双手托起农业开发的希望,拥抱你给垦区开发创造的辉煌。
(摘自建三江分局《农业综合开发回顾》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