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鸭河畔“二部落”
浓鸭河畔“二部落”
王君雁
浓鸭河水蜿蜿蜒蜒向东流去,缓缓汇入浩瀚的黑龙江。金秋十月,站在位于浓江农场第三作业区东 8公里处浓鸭河畔的“赫哲人二部落”,相信每个人的思绪都会伴着这寂寥和谐的秋风飞回到久远的年代。你仿佛感到:曾经在这块荒蛮厚重的土地上生活过的赫哲人的先祖们似乎在冥冥中向你激情地诉说着什么。
据《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二部落”附近曾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和鱼鳞纵横的浓鸭河。森林里野兽颇多,出没最多的是獐、狍、野鹿、黑熊,野猪等,美丽的白天鹅,机警的野鸭,呆傻的山鸡更是河边的常客。当时,驻扎在乞勒伊城 (今勤得利农场西5公里)的海西女真人便带着海冬青(一种捕猎的凶禽)和围犬到距其近百里的这里狩猎,收获颇丰。
随着岁月的变迁,加之频繁的民族之间战争,海西女真人逐渐从繁荣走向衰退。为了生活,他们逐渐分散,组成小部落游弋于黑龙江畔五星山下,慢慢逐渐变成了后来的赫哲人。
据同江县志,勤得利农场和青龙山农场史志记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生活在乞勒伊城(今勤得利农场场部附近)的赫哲人笼罩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日本人相继在这里驻军,建立伪满警署,并对边境各民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进一步奴化的措施,尤其是对居住在乞勒伊城(一部落)附近的赫哲人施行迁移集中,奴化软禁,企图将赫哲人全部灭绝。据史料记载,1942年春节后,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清晨,50多位赫哲人在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和伪警察的押送下,与日久相居的其他民族乡亲挥泪告别,乘着马车向日寇指定的“二部落”进发。在寒冷的冬天,赫哲人无布做衣,无棉花做被褥,只能在这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二部落”掘坑造地窨子居住。几年中,他们穿兽衣,盖兽皮,过着类似原始人的生活。日本人规定:指定一名赫哲人为部落长,管理居此的赫哲人,但部落里经常住着两个伪警察,监督赫哲人。每当部落有人外出,必须向伪警察报告,不然的话,轻者训斥打骂,重者处死,由于缺乏必要的衣物食盐等,加之恶劣的环境,许多人染上了重病,至1945年东北光复,仅三年时间,50多位赫哲人就剩下不到20人。苦难的三年过去了,日本战败后,摆脱奴役的赫哲人纷纷离开了当时无法生活的“二部落”集中营,奔向黑龙江边和乌苏里江边,恢复了祖业,建立了新居,逐步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曾打算在赫哲人身上接种细菌,但由于战败,恶毒的计划没能够实施,实乃赫哲人不幸中的万幸。
1988年,省农垦总局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建起了黑龙江垦区第四个现代化农场——浓江农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建成拥有耕地33万亩,人口 5 000人,各类现代化农机具 1 500台(套)的现代化农垦小城镇,每年为国家生产粮豆10万吨。近几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近 3万余亩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白芸豆等经济作物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协会论证,并与韩国、日本客商签订了 5年出口项目,仅此一项农场每年就增收近200万元。
“二部落”如今已开发为一片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在此生产的人们不时在附近耕翻出赫哲人曾经使用过的箭簇,铁刀等物品,而昔日泛滥成灾的浓鸭河早已被人们改造成了一条直排黑龙江的人工河。勤劳智慧的浓江人决心在新世纪里把一个美丽、富裕文明的新浓江展现在世人面前。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还决心在适当时机恢复“二部落”原貌,以此做为农场青少年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让所有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