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后 记
1996年 3月,农场党委任命李建国为场史办主任并负责党委宣传部工作。机构设置了,修志工作并没有开展。1997年,李建国调任教育党支部书记,场史办自然取消。直到1998年11月,农场才下发《关于编写浓江农场志资料长篇的通知》,正式着手场志编撰,明确此项工作由办公室秘书赵明海负责。1999年11月下发《〈浓江农场志〉(1988~2000)的篇目设置与编纂分工的通知》,确定了场志的篇目和对口承编部门。2000年赵明海调到宣传部,王君雁负责修志工作,场志办再次设立。王君雁到位后,将原来设置的篇目进行了重新修订,相继收集了部分承编单位撰写的专业志初稿。2003年 1月,农场借调中学教师邓修林到场志办帮助编写场志,财务科实习会计李红艳到场志办打字,自此编写工作才算全面启动。2004年 7月李红艳转出,12月王君雁转出,邓修林继任主编。2005年 7月,关晶调入场志办打字,于年底完成征求意见稿。2006年 3月,农场根据上级史志部门的意见和农场实际情况,决定将场志的下限延至2005年。4月下发了《关于编纂〈浓江农场志〉(1988~2005)的通知》, 对各承编单位提出了补写要求, 并重新成立了场志编纂委员会。从3月份开始,对入志资料边收集、边核实、边整理、边汇编、边试写,历时10个月,于年底拿出了《浓江农场志》(1988~2005)征求意见稿。
《浓江农场志》(1988~2005),记载了农场建场18年来的场情地情,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但是由于建场伊始、百废待兴,档案资料很不完备,加之几经变革,一些单位先后解体,人事变动较大,给资料搜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查找一个数据或核实一件史实而颇费周折之事不胜枚举。主编本人系后到农场,多年身居一隅,对场情知之甚少,水平本来有限,又从未涉足修志,担此重任,实感力不从心,今志书虽已修成,却又惶恐之至,惟恐疏漏过多,难以起到“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好在尚有不怕清苦、艰苦、劳苦,甘坐冷板凳的修志精神,于是就摸着石头过河,静下心来,边干边学,殚精竭虑,不敢懈怠,直至杀青。
本志的编修得到了总局、分局志办的具体指导,农场党委和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场在人员、设备和经费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党政一把手及办公室主任亲自抓修志,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使修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谨向上级志办领导、农场领导、农场档案室工作人员以及给予场志编纂工作提供支持的各界人士致以由衷的谢意!
《浓江农场志》(1988~2005)就要与读者见面了,作为编纂人员,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有些不安,虽经反复修改,但难免错漏,诚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下次续修场志时补正。
编者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