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候变化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变化


垦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显著,雨量、风、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寒冷干燥而且漫长;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热而湿润,雨量充沛;春季风大,干旱少雨;秋季短暂,阳光充足。但随着垦区有组织、有规模开荒种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改变了下垫面的植被,使得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变化明显。尤其是近15年来,垦区气候变化较大,这除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外,垦区人们的活动也对气候产生影响,干扰了大气组成,影响局部小气候的变化。如灌溉形成“绿洲效应”、大型水库形成“湖泊效应”、防护林形成“障壁效应”、城镇形成“热岛效应”、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人造尘埃形成“阳伞效应”、人为热形成“火炉效应”。由于大、小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属于第Ⅲ积温带的农场都跨入了第Ⅱ积温带。
  1、气温呈上升趋势
  每年从二月份开始气温上升,七月份达到极点,八月份开始缓降,九月份迅速下降,到一月份最低。七月份的极端最高温度为37.4℃,一月份极端最低为-40.5℃。1956~1980年,年平均温度为2.1℃~3.5℃,西南和南部高,东部和东北部低,高低相差1.4℃。1980年至今,年平均温度为2.7℃~4.0℃,较前20年升高0.5℃~0.6℃,而近10年又比历年升高了1.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5.7℃~38.6℃,较前20年升高了0.7℃~1.9℃,年最低气温-39.2℃~35.5℃,较前20年提高了1.3℃~2.6℃。近10年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2500℃~3000℃,较1985年前的2350℃~2800℃提高了100℃~200℃。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历年一般在4月5日左右,近十年来基本在三月底至四月初。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但近10年来基本在4月26~28日,比历年提前了十多天,从1986~2000年已持续了15暖冬,旬和月的平均气温比历年高2~3℃。
  2、降水呈减少趋势
  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多者达10252毫米,少者340毫米。一年中,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尤以8月份最多,占全年雨量的20%。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9%,尤以一月份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0.8~1.4%。近15年来,年平均降水量比历年减少30毫米,降水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的暴雨比历年增多。
  3、日照呈减少趋势
  日照时数全年为2286.3~2525.4小时,其中5~9月为900~1120小时,占全年的40~45%。3月是全年的最大月,日照时数240~250小时,12月是全年的最小月,日照时数仅150~160小时。近15年日照时数全年为2201~2391.8小时,与15年前相比,减少近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4、霜期。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呈增长趋势
  垦区内因地形、地理位置不一,每年的初、终霜日期早晚不一,前后相差约7天左右。初霜日北部的八五五、八五一一农场最早9月8日可见霜,平均在9月21日左右;东部冷凉地区八五四、八五八、庆丰、八五六等农场在9月23~25日可见霜,其它农场在9月27~29日。终霜日历年平均在5月15日~5月20日。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五等农场,在5月16~18日;南部的八五七、兴凯湖农场在5月2~5日。无霜期一般在130~150天,八五五农场最短126天,八五六、八五七、兴凯湖农场最长为150天。
  近15年来,各场的初霜日普遍延后,约在10月2~3日。终霜期普遍提前,约在4月28日前后,无霜期增加10天左右。仅有1997年例外,这年东部和北部大多数农场初霜发生在9月12日,尤其八五五农场严重,发生了霜冻。
  5、土壤结冻推后,解冻提前
  土壤表面解冻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或4月初。3月下旬多数年份都有一次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而近15年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使地面积雪在4月10日前化完。冻结日期北部山区在10月15日前后,中部在10月下旬,南部在11月上旬。5厘米深度土壤结冻日期北部在10月下旬,其它地区在11月初。稳定解冻日期在4月6日以后。近15年来,解冻日期提前2~3天。10厘米深度土壤11月初冻结,4月8日后稳定解冻。
  6、灾害性天气有增有减
  旱、涝。麦播期间一般是东部有不同程度的涝象,西部轻旱或正常。夏涝、秋涝历年都有发生,无论何时,涝均以东部重,而旱则西部重。继1981年大洪水后,1991年又发生了特大洪水,1993年出现历史罕见的冬汛,1994年又发生大洪水,2000年发生了有观测资料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从6月11日~7月5日,近一个多月的干旱,江河水位降低,禾苗干渴,部分居民供水发生困难,按黑龙江省标准,属于大旱。
  低温冷害。形成低温冷害的原因,多因生长期高温日数不够,秋霜冻早,光照不足,旱或涝。低温冷害历史上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严重的低温冷害共发生过6次,一般性的发生过7次。50~60年代发生频繁且重,70年代减少,80~90年代更少,从1984年至今,尚未发生过严重低温冷害,一般性的仅有2次。
  冰雹。出现的范围虽小、时间虽短,但强度大,并常伴有狂风暴雨,对作物危害极大。历年冰雹发生次数平均每年1~2次,近15年来平均每年3次,其发生有增多的趋势。以八五五、云山农场最多,兴凯湖农场最少。
  大风。受季风影响,区内风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10月至翌年3月盛行西北风,4~9月盛行偏南风。春季是全年风速最大的季节,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大风天气东部有6~7天,北部13~14天,穆棱河流域2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但近15年来,年平均风速在3.1~3.6米/秒,呈减小趋势。
  纵观15年天气变化,总的趋势是气温上升,降水减少,无霜期增长,日照减少。从灾害性天气看,低温冷害减少,冰雹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