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场

第二章 所属单位

第一节 农场


               八五○农场
  位于虎林境内,场部设在卫星,距虎林市城区45公里。农场的地理座标为北纬45°41′至45°54′,东经132°15′至132°51′。总面积495.1平方公里。总人口15440人,共5489户,从业劳力6633人,在岗职工3492人。耕地面积29383公顷,有农(林牧)生产队32个,工业企业8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3.36亿元,机械总动力6.75万千瓦。哈东铁路和方虎公路横贯全场,交通较为方便。
  1986年以来,农场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技兴场。农业上经历了兴办家庭农场、机耕地承包、生产队承包到再次兴办以土地、农机具、核算、盈亏“四到户”和生产、生活“两费”自理为标志的家庭农场的反复,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到2000年全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2778个,其中外引户587个。工商运建服企业按照“两化突破,两改结合,整体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后进行了转换经营体制和股份制、民营化等产权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农场还进行了机关的配套改革。八五○农场从“六五”到“九五”期间,是国家三江平原科技攻关的试验基地。先后有15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加。参加攻关的专家、科研人员达517人次。研究了《低湿地农业综合发展》等多个课题。特别是“八五”至“九五”的“以稻治涝”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农场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粮豆的单产总产大幅提高。1995年水稻占总播面积的15%,到2000年上升到60%。“九五”期间粮豆年均单产是“七五”年均的2.8倍;粮豆总产是“七五”年均的3.4倍。大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九五”年均为1.34亿元,按同口径比较,为“七五”年均的2.23倍。从“七五”开始,农场决定建立“糖乳循环”模式。1986年扩建了卫星糖厂,新建了酒精车间和颗粒粕车间,扩建了乳品厂,扩大了奶牛饲养规模,使“糖乳循环”的模式初步形成。“七五”期间年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3458.9万元,“八五”年均上升到5238.3万元。最高为1991年达到718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6%。但由于种植甜菜与种植水稻的可比效益不断下降,加上全国特别是省内制糖业迅猛发展,食糖供大于求,糖价低迷,糖厂连年亏损,到1994年终因资不抵债,依法申请破产。1996年在分局的统一部署下,乳品厂以资产联结形式并入完达山乳业集团,成为该集团的第三分厂。15年来,农场经济平稳上升。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年平均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七五”期间为6906.4万元,“八五”期间上升到11765.4万元,“九五”期间达到15891.8万元,按同口径比较,“九五”为“七五”的1.34倍。1986~2000年的15年间,1年平衡,2年亏损,12年盈利,盈亏相抵,盈利总额623.4万元,年均盈利41.6万元。
                 八五四农场
  位于虎林市境内,场部在迎春镇。地理坐标为北纬45°58′至46°10′,东经132°46′至133°15′。总面积1232.4公顷,耕地面积47696公顷,尚有可垦荒地22774公顷。哈尔滨至东方红的铁路和虎林至佳木斯的公路在农场通过。全场总人口23767人,计7742户,从业劳力10597人,在岗职工4845人,生产队34个,工业企业6个,学校3所。农场的资产总额4.77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8.16万千瓦。
  15年来,农场积极进行农业、工商运建服企业和其它方面的改革。农业上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允许各种形式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一大带多小”的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格局。1994年开始实行“两自”,1995年生产队业体股份合作经营铺开,达到30个生产队。1996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除少数仍坚持股份合作农场外,其余全部组建成家庭农场,建成家庭农场1958个,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工商运建服企业先后实行了整体承包、负责人排头承包、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等形式。后来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国有资产实行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转卖给个人,转制后企业经营状况都有好转。1986年农场聘请省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省、总局的6家科研机构及院校的专家,对农场进行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确定了“综合型”的发展方针,设计了三区战略布局,即以高产稳产种植业为主体,农林牧相结合的西部农业经济区;以草业、养殖业和水稻为主体的东部洼地复式生态农业区和以加工业为主体的中部工业经济区。确立了以两侧为基础,以中部为主导的“塔式”经济结构。按此规划,农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上将大麦面积控制在总播种面积的10%左右,并积极扩大水稻面积。到2000年水稻面积达到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9.2%,使粮豆单、总产不断增加。1985年粮豆总产为4.93万吨,粮豆单产1500公斤/公顷,2000年总产达到27.36万吨,单产6472公斤/公顷,分别为1985年的5.93倍和4.31倍。畜牧方面为促进奶牛业的发展,出台了包括9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先后给养牛户低息和无息贷款439万元,并引进奶牛养殖户265户。1985年奶牛仅173头,产奶54吨,2000年奶牛存栏2974头,产奶6916吨,最高时1995年奶牛曾达到4300头。工业方面,“七五”期间共投资2340万元建成乳品厂、制药厂等10个项目。“八五”期间工业发展由外延转向内涵,以技术改造和扩产改造为主,合计投资1050万元进行了6项改造,使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七五”期间年均工业产值(不变价,下同)为2695.5万元,“八五”为5697.2万元,“九五”达到5730.2万元。农场坚持走科技兴场之路,聘请了21位专家学者为特邀经济顾问。“七五”期间成人教育投资173.1万元,培育了本科、大专及中专生1214人。1989年农场被省确定为“科技兴农示范农场”。到1994年农场已实现不欠离退休金、不欠教师工资、不欠职工当年工资、不欠奶资的“四不欠”。八五四农场“七五”期间年均工农业总产值为7768.5万元,“八五”年均为15072.8万元,“九五”年均达到25097万元,“九五”较“七五”年均工农业总产值同比增加0.88倍。15年来农场盈利总额7186.3万元,年均盈利479.1万元。
                 八五五农场
  经营范围地跨密山市、七台河市和宝清县的行政区内。地理坐标为北纬45°38′至46°00′,东经131°18′至131°50′。场部设在金沙镇,距密山市区32公里。总面积5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20公顷,尚有可垦荒地823公顷。全场人口13688人,共5254户,从业劳力6350人,在岗职工4018人。有生产队28个,其中农牧生产队24个。工业单位5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2.76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4.23万千瓦。
  自1986年以来,全场奋发努力克服了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两次统分反复,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进行调整理顺,逐步完善,做到多种形式并存,适度规模经营,使总体效益不断提高。到2000年全场各类家庭农场1978个。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和全局一样,经历了承包经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委托经营和产权制度改革等过程。1997年乳品厂上划给完达山乳业集团,粮油公司实行委托经营。鹿山煤矿1997年实行委托经营,1998年搞股份制改造,2000年5月根据总局、分局指示及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农场将鹿山煤矿以158万元转卖给密山金龙实业有限公司。为加速农场经济发展,1990年邀请省国营农场经济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等三院一所,并聘请省内18位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经过详细调查和论证,制订了农场1990~2000年上交亿斤商品粮的总体发展规划。在垦区进行第二次开发时,以早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确立了农场发展经济的“龙型”思路,即发展“龙型”经济,建立“龙型”体制,实现“龙型”目标。同时提出了四条产业链,六个延伸,八个加快的“四.六.八规划”。并以“龙”带链、以“龙”促伸,以“龙”加快,进行龙型运转。农场于1987年建成日处理30吨鲜奶的乳品厂,奶牛由1986年120头,上升到1990年的1039头,1995年为2002头,2000年达到2602头。从1991年起先后建成年产特一、特二粉万吨以上的面粉车间,建成日处理600吨粮的烘干塔,扩建了制米车间,使大米加工能力达到年产2万吨以上,还改造了鹿山煤矿,使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1990年农场以金沙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义与牡丹江面粉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丹洁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农场拥有51%的股权。这些举措使农场的工业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七五”期间年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仅为816.2万元,“八五”期间上升到2287.8万元,“九五”期间达到4854.8万元。15年来农场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较大,“七五”期间年均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3344.3万元,“八五”上升到8184.6万元,“九五”期间达到12766.1万元。“七五”期间年均盈利84.5万元,“八五”上升到227.6万元,“九五”达到1248万元。特别是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1998.8万元,盈利2802万元。15年农场总计盈利7800.5万元,年均520万元。
                 八五六农场
  位于大穆棱河下游两岸,经营范围跨虎林、密山两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5°22′24″至45°44′50″,东经132°28′至133°11′38″。农场东南隔松阿察河与俄罗斯相望。总面积12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133公顷,尚有可垦荒地15269公顷。全场总人口18243人,共6292户,从业劳力10241人,在岗职工6396人。农场有生产队32个,其中农业生产队31个,工业企业8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4.27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9.45万千瓦。
  1986年以来,农场不断深化改革。农业上先后经历了兴办家庭农场、机耕队承包、生产队承包、股份合作制到再次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土地、机具、核算、盈亏“四到户”和生产、生活“两费”自理,到2000年全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3395个,形成了统分结合双层次经营的体制。由于农场地势低平,极易受涝。1991年特大涝灾,农场顾全大局,炸开同三公路分洪,遭受严重经济损失。92.3%的作物面积受灾,其中绝产的占38%,减少5成以上的达25%。粮豆总产仅4.5万吨,粮豆单产1500公斤/公顷,当年亏损达1142.3万元。从1993年起,农场借穆棱河下游地区防洪规划的启动,荒穆新河上游开挖二、四、六排干的契机,加快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步伐。1990年水稻面积仅1114.7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3.4%,到1995年水稻面积扩大至3200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9.6%,到2000年水稻面积达26667公顷,占播种面积的71.8%。种植结构的调整,使粮豆总产、单产大幅度提高。“七五”期间年平均总产、单产分别为5.63万吨和1780.5公斤/公顷,到“九五”期间年平均总产达到20.6万吨,单产达到6789.6公斤/公顷,分别比“七五”年均量增加2.7倍和2.8倍。农业产值由“七五”期间年均(不变价,下同)3729.8万元,提高到“九五”期间年均17610.4万元,按同口径相比,“九五”较“七五”增长1.7倍。为调整农场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发展,先后投资建成了纸厂、麦芽厂、面粉厂,扩建了乳品厂。1990年纸厂因效益不好停产。在深化改革中,工业企业经历了实行承包经营、厂长(经理)负责制、委托经营和产权制度改革等过程,麦芽厂于1998年进行了转卖,同时转卖给个人的还有机械厂,面粉厂也在同年实行租赁经营。原粮油加工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粮油加工股份有限公司。15年来农场坚持科技兴场,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经多年努力,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垦鉴豆10号”,是垦区的优良大豆种;工业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两用热管换热器”获得国家专利。1986~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七五”期间年均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48402万元,“八五”期间上升为9677.2万元,“九五”期间达到20218.5万元,按同口径比较,“九五”期间年均工农业总产值为“七五”年均量的1.4倍。1.5年间,13年盈利,2年亏损,盈亏相抵盈利42894万元,年均盈利286万元。
                 八五七农场
  位于密山市境内,场部建在朝阳,距密山市城区64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5°20′至45°42′,东经130°5′至132°40′。总面积50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556公顷。全场人口18174人,共6163户,从业劳力9163人,在岗职工6380人。农牧生产队25个,工业企业7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286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7.04万千瓦。
  15年来农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开展“两个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在农业改革中,经历了试办、全面兴办、理顺完善和再次兴办家庭农场后,逐步形成大农场以经营资产为主,家庭农场成为经营、投资和利益风险主体这样一个统分结合双层次经营的体制格局。工商运建服企业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到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造,使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1994年农场随全垦区二次开发序幕拉开,确立了二次经济开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订了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确立了发展五个产业链,搞活一个大流通,抓好十项大开发的主攻方向,并结合奔小康达标建设,促进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七五”期间年平均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5810.9万元,“八五”上升为11105.6万元,“九五”达到19049.6万元。农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985年为1258.7公顷,2000年发展到19200公顷,增加14.3倍。1985年奶牛仅为372头,2000年达到3120头,增加7.4倍。大农业的产值由“七五”期间年均(不变价,下同)3777万元,上升到“九五”的13279万元。工业产值也由“七五”期间年均(不变价,下同)2033.9万元,上升到“九五”期间5770.6万元。盈利水平直线上升,“七五”期间年均盈利113.5万元,“八五”上升为165.2万元,“九五”达到1230.2万元,15年盈利总额7544.5万元,年均盈利502.96万元。从1997年起已连续四年达到小康场标准。15年来农场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培养全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品质。1991遭受严重的特大洪灾,农场被四面洪水围困近半月之久,为保住穆棱河下游17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上级防洪指挥部的命令,农场组织突击分队,紧急疏散人口、物资,炸坝泄洪。为此农场做出极大牺牲,不仅出动人工12760人次、推土机995台次、运输车辆1060台次,紧急疏散沿河12个生产队2600多人口和上千吨物资,而且撤掉了两个生产队,全场直接经济损失达6491万元。他们顾全大局,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受到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的表彰。八五七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被省授予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单位称号,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是黑龙江垦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农场。
                 八五八农场
  位于虎林市境内,东以乌苏里江、南以松阿察河与俄罗斯隔水相望。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5°30′至45°55′,东经133°02′至133°30′。总面积7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68公顷,尚有可垦荒地9075公顷。全场人口11442人,共4165户,从业劳力8283人,在岗职工2851人。全场有生产队25个,其中农业生产队21个,有工业企业4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2.24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6.52万千瓦。
  由于农场地势平缓低洼极易受灾,加之地方性小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始终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连年亏损,是牡丹江管理局唯一得到上级扶贫拨款的贫困场。自1985年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农场出现了全局第一个家庭农场(王木存家庭农场),从此加快了农业改革的步伐。1988年提出以独户机械化家庭农场承包为主,办联户、联劳型机械农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协作体。1994年农场允许农机队、生产队承包和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并存,取消了旱田无机户承包。随着改革的深入,1997年全面兴办土地、农机具、核算和盈亏“四到户”和生产费、生活费“两自理”的家庭农场,到2000年全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3492个。工商运建服企业也经历了由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改革过程。农场主要工业企业有乳品厂和粮油加工总厂。乳品厂于1997年上划给完达山乳业集团,对与乳品加工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和设备,都进行了转让拍卖。1998年粮油加工总厂被分为面粉加工、大米加工一线、大米加工二线、挂面、修理、烘干、制油、糕点八条生产线或车间进行转让,或租壳卖瓤,变为私有经济。1999年兴凯湖米业集团兴诚公司将吉祥米厂转卖给农场。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农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上根据农场土地和气候特点,决定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985年全场种植水稻521.3公顷,仅占播种总面积的3.1%,1995年水稻1200公顷,比较上升到5.6%。1995年以后,农场利用穆棱河下游地区防洪规划的启动,穆南总干、穆南排干开挖的契机,加快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步伐,到2000年水稻面积达到25334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95%,粮豆总产“九五”期间年均15.9万吨,较“七五”年均3.41万吨提高了3.66倍,单产提高了2.63倍。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和粮豆总产的提高,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七五”期间年均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2283.3万元,“八五”期间为4903.9万元,“九五”期间上升为13329.9万元。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713万元,农业产值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的87%。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场扭亏为盈。“七五”期间年均亏损147.6万元,“八五”期间年均盈利93.14万元,“九五”期间年均盈利达到552.2万元。1999年和2000年均达到建设小康场的各项指标,彻底甩掉了贫困场的帽子,并跨入了小康场的行列。
                 八五一○农场
  位于密山市和鸡东县境内,南与俄罗斯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4°57′42″至45°29′45″,东经131°14′31″至132°4′58″。场部设在鸡东县境内的东海。农场总面积50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05公顷。全场人口16158人,共5508户,从业劳力7601人,在岗职工4125人。场辖4个农业分场,23个生产队,6个工业企业,学校5所。由于与密山、鸡东的农村插花,点多线长,所以分场之间互不相连,比较分散。有3个分场与俄罗斯毗邻,陆地边界97.5公里,兴凯湖水面边界5公里。农场资产总额2.39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3.25万千瓦。1992年管局在兴凯湖旅游区设立了当壁镇经济开发区。
  农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在总结和吸取上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了生产队整体承包,1988年又将土地承包到户,农机全部转让给个人,1994年试办股份制合作农场,1997年开始推行“四到户”“两自理”,进一步兴办和完善家庭农场,到2000年共有各类家庭农场1048个。八五一○农场是工业比重较大的农场,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八五”期间年均达到65.4%,八五一○焦化厂、红旗煤矿和东海焦化厂是农场工业的三大支柱。八五一○焦化厂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从1984年以来,累计生产焦炭61万吨,创产值2.2亿元,连年盈利,盈利总额达4482万元,成为农场工业企业一面不倒的旗帜。红旗煤矿最高年产值1312万元(1995),最高年盈利107.4万元(1991)。1993年划小核算单位,将矿一级核算改为矿、井二级核算,并将下属13个单位推向市场,1996年又将井口和公司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并将二井承包给泰来监狱。但由于受市场冲击,煤炭滞销,劳力缺乏,达产率不高,造成采矿成本居高不下,形成亏损。1998年4月将一、二、五井转让给哈达监狱,六井进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经营。东海焦化厂1988年建成投产,当年产值1083万元,盈利105.9万元。1989年到1996年先后完成了浮选车间、锅炉燃用煤气、煤气输送系统、粗苯回收工程、洗水闭路循环、焦炉二期工程等项目的新建扩建改造,形成年产焦炭16万吨的能力。该厂最高年创产值5812.9万元(1996),最高年盈利947.5万元(1989),两次被授予省级先进单位、被总局授予经济效益特级企业称号。但从1993年实施新的财务制度后,利润都用于支付贷款利息,又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省内新增不少焦炭生产企业,供过于求,市场环境恶化。到1998年负债总额达2.3亿元,资产负债率117%,终在11月依法宣告破产。从此农场工业总产值大幅下降,1997年为8759万元1999年降为2566万元,2000年为2062.1万元。农场也因此连续三年大幅亏损。但从总体上农场仍有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七五”期间年均为5094.6万元,“八五”上升到10409.2万元,“九五”达到10492万元,粮豆总产也由“七五”年均2.19万吨上升到“九五”的5.3万吨。农场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区的建设,促使旅游业有较大发展,且具有巨大潜力。
                 八五一一农场
  位于密山、虎林市和宝清县二市一县境内。1990年龙头农场划并该场后,土地总面积增加到532.39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5°37′至46°11′54″,东经131°47′至132°20′。场部设在密山市兴凯镇。全场人口16029人,共5730户,从业劳力6425人,在岗职工2967人。耕地面积17562公顷,尚有可垦荒地3886公顷。全场有生产队29个,16家工业企业,学校4所。2000年农场资产总额2.88亿元,机械总动力为4.38万千瓦。方虎公路、哈东铁路横贯农场,交通比较方便。
  1986年以来,农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速转换经营机制,深化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经历了兴办家庭农场;独户、联户家庭农场和机组、机耕队承包并存;生产队承包;办股份合作农场到再次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改革过程。1988年开始由“两借”转向“两自”,到1996年全面推行“四到户”“两自理”,使农业改革不断深化。到2000年全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1405个。与此同时,注意调整种植结构和科学种田,水稻面积较1985年增加近3倍,粮豆总产“七五”年均3.03万吨,“九五”增加到6.2万吨。奶牛业也由个人和大组承包到牧场场长挑头承包,全员风险抵押。从1995年起试办股份制奶牛场,到1998年8个奶牛场产权全部转为非国有经济。1986年奶牛存栏3416头,年产鲜奶8782吨,到2000年奶牛增加到6201头,年产鲜奶22517吨,分别较1986年增加0.8倍和1.56倍。农场工业比重较大,“八五”期间年均工业总产值占年均工农业总产值的65.4%,1997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达到9995万元。1991年采购站开始生产玻璃马赛克,当年生产6万平米,盈利218万元,成为农场工业的支柱。但是,在尚未站稳市场,同类产品纷纷上马,而市场逐步萎缩的情况下,仅两年时间盲目将生产规模扩大10倍,加之玻化瓷砖开发不成功和管理失控,导致连年亏损,终于1997年依法宣布破产。改革中,农场对亏损或微利企业如粮油加工、修造厂等,最终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非国有化改造转为民营。完达山食品厂是农场的骨干企业,1996年以来,该厂引进先进管理手段,积极推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和开发市场,先后开发出Ⅰ段、Ⅱ段配方奶粉、维力可调制粉、纯鲜消毒奶、中小学生奶粉、牛胎盘粉和乳珍等,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最高年产值达到7610万元(1997年),最高年创利润326万元(1995年)。1986年以来获国家、省、总局授予的各种先进称号34项,产品获奖23项,有16种产品获国家颁发的绿色证书,“完达山”品牌已成为国家知名品牌。农场工农业总产值“七五”期间年均为5799万元,“八五”年均为10910.8万元,“九五”期间年均为11449万元,其中1997年达到17323万元。1997年分局组建乳品公司,完达山食品厂上划,从农场剥离,原农场4.5亿的总资产减少为2.16亿元,农场的资产负债率由1998年的81%,上升到100%。15年间,农场13年盈利,1998年和1999年两年亏损,盈亏相抵累计盈利1386万元,年均盈利91.2万元。
                 庆丰农场
  位于虎林市境内,场部距县城9公里。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5°16′至46°0′,东经133°02′至133°28′。农场东部十七队与俄罗斯以乌苏里江为界,国界长15公里。全场总面积6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00公顷,尚有可垦荒地10579公顷。全场人口13439人,共4510户,从业劳力6341人。全场有生产队25个,工业企业8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2.91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6.91万千瓦。
  1988年,农场聘请场外有关专家来场帮助制订规划,确立了以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主体,以畜牧渔业和林业浆果业为两翼,以商运建服为后尾,种养加销成龙配套的“飞鸟型”经济结构,制定了“举龙头,稳主体,展两翼”的战略方针,并确定到1995年调整完毕。在实施这一经济战略的同时,农场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家庭农场解体,恢复了生产队管理,实行农机整体承包,1988年两度兴办家庭农场,1990年独户家庭农场组成协作体,与生产队整体承包、机耕队承包等形式共存,后又经历生产队长挑头承包班子集体经营和试办股份制合作农场的过程,直到全面推行“四到户”“两自理”再度兴办家庭农场,从而稳定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次经营体制。到2000年全场有各类家庭农场2317个。工商运建服企业也经历了承包、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委托经营、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而不断深化。浸油厂1996年由农场指派实行委托经营,1997年按照《公司法》进行公司化改造,成立了庆丰浸油有限责任公司。从1998~2000年共加工大豆4.7万吨,出油76602吨,平均出油率达到16.3%,能耗下降,职工收入增加,由年收入4820元,提高到8545元。产品质量高于国颁标准,产品远销浙、川、鲁等十几个省市。1993年原食品厂的面粉车间和榨油车间组成粮油加工厂,1997年实行民营化改造,成为民营的面粉厂、榨油厂。1985年扩建了乳品厂,使之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其全脂甜、淡两种奶粉,双双评为“部优”产品,并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在深化改革中,经历了落实责任制、整体承包、风险抵押,最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从1986~1996年11年间,该厂共创产值1.96亿元,盈利总额1240万元,年均盈利112.7万元。1997年以资产连接加入完达山乳业集团,从农场剥离出去。农场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985年水稻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1995年提高到7.6%,2000年水稻面积达到12667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9.5%。粮豆总产也由“七五”期间年均432万吨提高到“九五”期间的11.6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由“七五”期间年均46066万元,增加到“九五”期间13729.6万元,增加近两倍。盈利水平稳步上升,“七五”期间年均盈利45.8万元,“八五”期间上升为251.6万元,“九五”期间达到453.4万元,15年盈利总额3754万元,年均盈利250.3万元。
                 云山农场
  位于虎林市境内,场部距市区60公里。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5°57′12″46°至1′45″,东经132°23′至132°52′18″。总面积49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40公顷,尚有可垦荒地3160公顷。农场人口11187人,共4256户,从业劳力5783人,在岗职工4182人。全场有生产队26个,其中农牧生产队25个,有工业企业7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1.96亿元,机械总动力为4.15万千瓦。
  1986年按照上级有关“因地制宜地兴办家庭农场”的指示精神,基本上恢复了统一经营的方式。1991年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农牧单位采取队长承包下的统一经营管理。1993年开始推行生产、生活两费自理,同时有3个生产队实行股份制经营,引进谁种地、谁拿钱、谁得益、谁负责的机制。当年有11个队达到“两自”。1996年按管局要求,取消了生产队和机耕队承包形式,推行“两场一户”(指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和专业户),推行“四到户”和“两自理”。到2000年,全场有各类家庭农场1890个。1991年职代会通过了“稳农,兴工,发展牛稻”的总体战略,促使农场由单一经济向多种经济发展,由单一的全民经济向多元经济发展。该场扩建乳品厂为奶牛发展创造了条件,1990年奶牛由1988年的1588头增加到1942头,到1995年奶牛发展到3518头,年产鲜奶9018吨。农场利用三江开发水利项目建设的契机,加速水稻发展。1990年水稻仅占总播面积的14%,1995年上升到10.5%,到2000年水稻面积达13333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9.2%。由于牛稻发展带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农业的总产值(不变价,下同),大幅度上升,“七五”期间年均为3183.2万元,“八五”期间上升到6302万元,“九五”期间达到11906.4万元,按同口径计算,较“七五”期间年均增加1.15倍。云山农场工业主要是粮油加工和乳品工业。1989年投资200万元对面粉加工进行改造,1991年建成粮食烘干中心,1995年投资200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2万吨的大米生产线,使该厂现价产值最高达到1328万元。在改革中,从1996年起实行风险抵押委托经营,1998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按“抓大放小,开放搞活”的原则进行公开出售,面粉车间实行租壳卖瓤,大米和制油生产线被个人买断,转为民营。乳品厂于1988年扩建为日处理鲜奶20吨后,对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主导产品全脂速溶甜奶粉先后获省优、部优称号,并被国家轻工部、乳品质量检测中心评为推荐的A级产品,1993年国家绿色食品中心颁发绿色食品标志。该厂年产值最高达2401万元。改革中该厂1997年实行风险抵押经营,同年,分局将乳品厂划入完达山乳业集团管理,1998年经二次整合,乳品厂成为集团的股份厂,从农场剥离出来。15年来,农场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由“七五”期间年均3927万元,上升到“九五”期间13823.5万元;粮豆总产由“七五”期间年均4.67万吨,上升到“九五”期间的13.1万吨。15年间,14年盈利,盈利总额3716.5万元,年均盈利247.8万元。2000年云山农场达到“小康场”指标,跨入“小康场”行列。
                 兴凯湖农场
  位于密山市境内,以松阿察河、兴凯湖与俄罗斯隔水相望。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5°1′10″至45°24′,东经132°35′至133°7′54″。总面积1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40公顷,尚有可垦荒地8000公顷。全场人口12634人,共4544户,从业劳力9253人,在岗职工3608人。全场有生产队26个,其中农牧生产队23个。有4家工业企业,学校3所。农场资产总额3.86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5.7万千瓦。
  1986年,农场制订了“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承包责任制方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农场对生产队基数包死,职工可在生产队指导下,自愿成立单户、联户家庭农场,并和机务承包组组成联合协作体。1992年农场加大改革力度,农场机关由152人减至47人;将效益低、亏损的10余家中小企业全部拍卖、租赁,转民民营;将农牧生产队全部推向“四到户”“两自理”的经营机制。到2000年全场有各类家庭农场2094个。1991年农场遭受罕见特大洪水灾害,动用人工1.3万人次,动用车辆1000多台次,机、木船200多船次,但最后不得不炸堤分洪,分流洪水1.4亿立方,直接耗资25万元。灾后农场认真分析,认为主要矛盾是“三低”,即抗灾能力低、产量不高不稳偏低和产业化程度低。为此农场提出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生产经营管理,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制定了“三三二”战略目标,即从1993年起,用三年时间,实现三个二,即总产值2亿,利税20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的重点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稻治涝。两年中全场完成导流堤土方75万立方,并利用拨贷748万元完成排灌系统土方1180多万立方。农场还从省内引进稻农731户,加速水稻的发展。1985年水稻仅占总播种面积的5.3%,1995年上升到66.9%,2000年达到99.5%,粮豆总产由“七五”期间年均4.08万吨,上升到“八五”期间7.3万吨,“九五”期间年均粮豆总产达到17.2万吨,分别是“七五”“八五”年均总产的4.2倍和2.4倍。大农业产值(不变价、下同)也由“七五”期间年均2577.7万元,上升到“九五”期间1.34亿元。为加快产业化进程,1995年农场与香港丹威行合资创办了“兴丹米业公司”,并组建了以兴丹米业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兴凯湖米业集团,形成产、加、销完整体系。同年再次与香港丹威行合作,合资成立了“兴丹纸业有限公司”。米业和纸业成为兴凯湖的两大支注。15年来,特别是“八五”以来,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七五”期间年均为4466.3万元,“八五”期间上升到1.34亿元,“九五”期间工农业年均总产值达到3.1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九五”年均是“七五”年均的4.1倍,是“八五”年均的2.36倍。盈利水平也大幅上升,“七五”期间年均盈利216.1万元,“八五”期间上升到547.5万元,“九五”期间达到1125.8万元。15年累计9447万元,年均629.8万元。从1997年起连续四年达到小康场的各项指标。
                 海林农场
  位于海林、宁安二市境内。场部设在红海林乡,距宁安市城区50公里,距海林市城区55公里。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15′至44°25′,东经128°47′30″至129°7′30″。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93公顷。全场人口6650人,共2219户,从业劳力3675人,在岗职工1050人。全场有生产队13个,其中农业生产队12个。有工业企业4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5500万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2.36万千瓦。
  1986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稳定和完善家庭农场为主体,逐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1988年在总结几年农业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进一步完善,全场共办各类家庭农场900多个。接着,依据生产力三要素紧密结合达到最佳效益的原则,实行机械带土地的承包办法,以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农场规定最小规模限定在300亩,最高不限。经过实践筛选,优胜劣汰,到1995年家庭农场一度减少到180个左右,到2000年全场各类家庭农场992个。1988年农场将1988~2000年利费收缴的标准采取一次定死的办法,让职工吃了定心丸,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该场水稻面积很少,至2000年水稻仅占播种总面积的4%,以旱田为主,但粮豆的单、总产仍大幅提高。“七五”期间粮豆单产年均2250公斤/公顷,“九五”达到4514公斤/公顷,较“七五”年均提高1倍。“七五”期间年均粮豆总产1.69万吨,“九五”期间达到3万吨,较“七五”年均增加0.8倍。为调整产业结构,农场加快奶牛发展步伐。1986年全场仅有奶牛35头,1990年发展到1178头,年产鲜奶2067吨,到2000年奶牛达到2171头,年产鲜奶6400吨,为奶粉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农场的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甜菊制糖、粮油加工。随着工业发展,工业在工农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七五”期间年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仅437.9万元,“九五”期间达到3070.8万元,按同口径比较,“九五”期间较“七五”期间增加3倍,工农业比重“七五”期间为27.8∶72.2%,“八五”期间为33.2∶66.8%,“九五“期间工业比重升为44.4%,农业比重下降为55.6%,15年工业比重上升了16.6个百分点。从1997年起,农场对工商运建服企业进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改革,将甜菊糖厂48%的固定资产出售,建立股份制企业,农场股本占52%。乳品厂加入完达山乳业集团,在第二次集团整合时,与农场剥离。物资供应站、种子公司也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对其它小型工商运建服企业,全部由个人买断,转为民营。15年来,海林农场经济呈平稳上升趋势,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七五”年均1578万元,“八五”上升到3765.2万元,“九五”达到7083.2万元。“七五”期间年均亏损37.5万元,“八五”年均盈利43.9万元,“九五”年均盈利321万元。15年间有13年盈利,2年亏损,盈亏相抵共盈利1637万元,年均盈利109.1万元。农场曾于1997年和1998年连续达到小康场指标。
                 宁安农场
  位于宁安市境内。场部设在牡图线石头火车站东1公里处,距宁安市城区23公里,距牡丹江市城区55公里,距镜泊湖旅游区50公里。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3°56′至44°14′,东经129°18′至129°26′。全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3公顷。全场人口6014人,共1926户,从业劳力2754人,在岗职工2016人。全场有生产队13个,有工业企业6个,学校2所。农场资产总额1.14亿元,各类机械总动力为2.18万千瓦。农场地处铁路沿线,并有201国道和石老公路贯穿全场,交通比较方便。
  1986年农场按照“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大稳定,小调整”,逐步完善双层次经营体制。在1988年再次兴办家庭农场的高潮中,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了调整力度,完善承包和分配形式,并逐步向“两费”自理过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农场已逐步做到“四到户”“两自理”。到2000年全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975个。在改革的同时,农场注重科学种田和种植结构调整。对大田物作注重采取利用高产优质品种、推行秸秆还田、增施化肥、耕地播态越冬、坚持抗旱喷灌、坚持标准作业、加大投入更新机具和加强植保等措施,使粮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七五”期间年均单产3171公斤/公顷,“九五”年均单产达到4696.4公斤/公顷。农场更重视利用靠近牡丹江市和镜泊湖旅游区的地缘优势,和土地条件限制不能扩大水稻面积的实际,大力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瓜类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1996年占播种总面积的12.2%,2000年上升到49.9%,已和粮豆种植平分天下。特别是蔬菜和西瓜、香瓜的种植增长很快,1996年仅占总播种面积的6.8%,1998年上升到16.8%,2000年蔬菜、瓜类面积达到1668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2.8%。经济作物的剧增,使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2000年农业总产值的不变价为4848万元。(按同口径比较)较1986年的640万元提高3.4倍,较1996年提高近1倍。农场工业骨干企业有啤酒厂、粮油加工厂、麦芽厂、锅炉厂等企业。1986年起农场对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放开经营,分别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和委托经营等形式。1995年麦芽厂、粮油加工厂进行了股份合作改造。原本很有希望的啤酒厂,因长期深受“地方保护主义”之害,啤酒市场被别人垄断封锁,不能参与公平竞争而举步为艰,到1995年该厂累计债务已达3927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47%。15年农场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农场经济发展。“七五”期间年均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为1571.5万元,“九五”达到5579.6万元,2000年为6200万元。15年间有13年盈利,2年亏损,盈亏相抵总计盈利542万元,年均盈利36.1万元。2000年农场盈利226万元。该场1999年和2000年连续2年达到小康场指标。农场长丰林场职工孙俊福长期与大山为伴,19年间造林1480亩,植树48万株。从1993年起连续被评为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并获全国十佳优秀工人和全国十佳青年光荣称号,曾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个农场基本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2-1



       各农场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总产值增长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2-2                        单位:万元



       “九五”期间各农场产值(1990年不变价)增长情况统计表
                 (1996~2000年)
  表2-3



        各农场粮豆总产单产及水稻种植面积增长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2-4



               各农场盈亏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2-5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