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局直单位

第二节 局直单位


完达山乳业集团
  管局于1986年组建乳品公司,1990年进一步组建完达山乳业集团。全局的乳品厂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建成的,此时的乳业集团对各乳品厂的管理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对各厂市场的开拓和扩大牡丹江管局乳业在全国的影响,起到过良好的积极作用。但是,集团组建时受当时大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存在先天不足。不是以资产联接的利益共同体,而是属于松散型的经济联合体;不是由企业法人发起,组建由多个企业法人入股的股份制企业,而是靠行政力量组合的、带有行业的行政管理特征的经济组织。所以,不能按股份制企业的要求运作,各厂承担有限责任,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是各为各自的使劲。再则投入少,低水平重复,形成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市场不景气奶粉滞销时,更是兄弟相残,在同一个市场上,集团内部的厂家刹价竞争,搞内耗。为发挥名牌效益,集团组织各厂联牌生产“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产量由主体厂通过供应统一的包装袋的办法进行控制。1992年秋奶粉滞销,为此,主体厂采取减少甚至不供应联营厂包装袋,以限制联牌奶粉的产量确保主体厂的利益。个别联营厂因得不到包装袋便擅自印制“完达山”牌奶粉袋,并装粉在市场上销售。主体厂不通过在管局内解决,而是向地方技术监督局告发,引发了一场自己人整自己人为时一年的“打假”事件,联营厂和集团被罚款,客户要求退货,并要求赔偿损失,集团在全国市场威信扫地,经济上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从此,注定了这次组建的集团,必然以失败告终。
  到1996年全局的乳品加工业已面临来自省外、省内和自身潜在的危机威胁,10家乳品厂已有两家被迫转产,还有5家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全局有占总产量1/5的产品库存积压,全行业已处于举步为艰的困境,养牛业也逐年下滑。为振兴全局乳业,充分发挥奶源、生态、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1996年分局出台了牛乳产业双向延伸的战略,决心分两步整合重组完达山乳业集团,逐步构建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乳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开始第一步整合,10家乳品厂以产品实物作为股本,通过资金、品牌、技术为主要联结方式,集团对各厂的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经营。同年9月各厂又按加工能力和生产比例,共出资2880万元,成为集团实收资本募集,使集团的总资产达到1.36亿元。1998年元月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并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了第二次整合,实现以企业法人发起,通过各厂有效资产重组为股份,靠资产和利益紧密结合方式承担有限责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通过整合资产总额达到2.1亿元,其中实收资产7910万元。集团重组后,实施名牌战略,导入“CIS”,打品牌,树形象,实现品牌和企业形象总体提升。1997~1999三年投入广告费6044.44万元,营造集团形象和品牌整体覆盖的强大态势。同时,实施了“3115”品牌价值工程,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注重广告信息的到达率和宣传效果,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美誉口碑。经“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完达山”品牌价值为4.2亿元,是集团重组前的14倍。与此同时,集团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增资减债,减负增效。并通过总体市场开发、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实行全国统一到岸价等策略和措施,不断增加市场的占有份额。到1999年11月“完达山”奶粉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为9.4%,位居国内品牌第二,较前提高6.1个百分点。“完达山”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998年以来,先后开发出8个新品种。投资1600多万元进行了25项技术改造,改造了5条生产线,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到1999年配方奶粉已占产品的74.1%。通过技改,实现了“小工厂、大批量、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到2000年现价总产值达4.25亿元,为1998年的1.85倍;总产量1.52万吨,是1998年的1.52倍;资产总额2.69亿元,是1997年1.98倍;利税总额4117万元,其中利润1216万元,分别是1999年的2.1倍和6.5倍。集团重组以来,有16种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并被该中心批准为(A)级绿色食品乳品生产基地,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完达山电力集团
  位于虎林市虎林镇内。人口1558人,共455户,从业人员1044人,在岗职工684人。资产总额9016万元,资产负债率55.9%。
  1986年以来,电厂坚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不断深化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改革,切实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使企业健康发展。1986~1989年续建了一台1.2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使装机总容量达到2.7万千瓦。1995年自筹资金218万元建成年产量2万吨的磁化复合肥厂,结束了单一产品的历史。1997年国家颁布了《电力法》,按《电力法》有关规定,电厂将丧失供电权。经多方努力,并经省政府批准,在分局的领导下,组建了以电厂为核心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联接各农场供电公司为紧密层,自备电厂为半紧密层、松散层的完达山电力集团。不仅保住了供电权,且加快了公司化改革的进程。为促进企业的发展,1998年10月又成立了完达山电力集团热力公司,计划为虎林市冬季取暖集中供热,通过国家立项、可行性研究和国际工程投资咨询公司的专家论证,1999年开始施工,当年热网运行为虎林市集中供热。15年来,电厂总发电量累计204630万度,总产值(不变价)累计13344万元,盈利总额2654万元,累计上交税金5083.1万元。电厂还先后投入263万元用于设备改造和更新,完成技术改造32项。1999年被国家电力工业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单位”。从1991~1998年累计投资130万元用于环境建设,实现了工厂花园化。同时,基本建设投资1370万元用于大礼堂、托儿所、职工食堂的翻新,建起2200平米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新建了670平米的平房和面积为15938平米的五幢职工住宅楼,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米。1998年全厂职工人均收入已达10256元。该厂是省级文明单位。
                 完达山制药厂
  位于密山市裴德镇内。该厂始建于1961年,1963年更名为东北农垦总局完达山制药厂,1980年又更名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1986年以后,8年换了八任厂长,特别是至1992年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质量事故不断,生产、销售、核算都不到位,使企业严重滑坡,已经滑入最低谷,濒临倒闭。1993年3月管局调孙占起任厂长,新班子确立了“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活厂方针;提出了“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以治疗药为主,滋补药为辅”的产品发展方向,并以此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在销售上改提成制为买卖制,分配上实行高强激励政策。生产上严格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控制成本。在用人上大胆启用中青年干部,精简管理人员,压缩开支。在新产品开发上加大力度。几年来,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了中药车间一期、二期扩改工程,完成了大输液、糖酐、水处理、镏水车间的改造。形成了年生产针剂1亿支、输液1800万瓶、口服液5000万支,胶囊2亿粒的能力。开发出五加参茸、右旋糖酐、肌甘注射液、刺五加脑灵液、蛇胆川贝液等26种新产品。该厂已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设备精良,完全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中型制药企业。1997年该厂完成企业内部股份制改造,总股本1931万元,员工认购股370万元,到年底开始组建完达山药业有限公司。到1999年逐步完善和规范了公司制的改造,总股本达到1964万元,员工股472万元。员工股占24%,国有股占76%。时有员工62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人,下属10个分厂。在全国有38个销售公司,专职销售人员190人。该厂与全国3800多个医疗单位建立了牢固的良好关系。近几年来发展很快,1994年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仅3012万元,2000年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净增6.18倍,盈利1551万元,较1994年盈利308万元,净增4倍。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企业总资产1.48亿元,资产负债率77.7%。2000年已获准自营进出口权。该厂是省级文明单位。
                 建筑集团总公司
  原为建筑工程公司。1989年1月管局决定将建筑工程公司的部分房屋、土地设置移交给外贸公司饮料蛋白厂。1994年3月管局决定将原直属管局管理的实业开发公司和管局建委下设的房屋开发公司,划归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成建筑集团总公司。集团总公司下设的实业开发公司,保留原实业公司账号及附属单位的法人代表地位。1996年9月领导班子调整后,全面推行委托经营责任制,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将13个机关科室精简合并为财务核算中心、工程管理中心、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和党政事务部、即三个中心一个部。对管理人员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按岗位责任分档次交纳风险金。1997年12月,分局局长办公会议决定,将该集团总公司所属的冷冻厂划归分局物资处管理,人员、物资全部移交。1998年集团总公司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对下属企业采取能破产的破产,能分离拍卖的拍卖,加大关停并转的力度。对无法破产、拍卖,关停的企业、采取抵押、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办法。1999年集团总公司除下属的建筑工程公司能正常运转外,其他部门基本处于停业状态。5月下属的连珠山机械厂因资不抵债依法破产。1999年集团总公司职工下岗率达95%。建筑集团总公司有国家二级施工资质,资产总额856万元,资产负债率207.9%,1997年以来实现产值4274万元,完成施工项目23个,施工面积39600多平米,合计亏损824万元。
                  西岗齿轮厂
  位于虎林市西岗。1987年西岗齿轮厂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继续深化改革,在进行机构精简的同时,改革用工制度,全部实行合同制,打破原有工资等级,并实行考核上岗,凭证操作。1991年第二轮承包开始后,将所属的农机配件厂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同年9月,为加强和便于西岗地区的管理,管局党委决定成立西岗齿轮总厂,将西岗所在的单位统归总厂领导,扩大了管辖范围和经营项目。1992年总厂引入风险抵押制度,风险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994年齿轮厂在内部实行剥离经营,对供热站、铸造厂、纸箱厂、生产队和职工医院、托儿所实行全员承包,自负盈亏。1996~1997年,又将竞争机制引入服务行业,对综合服务楼实行统一竞标经营,对培训中心、老食堂、台球厅、配件商店公开进行竞标。1997年5月将车辆产权转让给职工个人。1999年按照减负增效的改革要求,按岗设人,下岗分流职工116人进入托管中心。同时改革销售体系,调整销售政策,实行配件产品底价买断、配套产品和主机产品实行销售提成的办法。同年9月由322名职工出资67万元,注册成立了股份制企业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西岗机械有限公司。1986~1999年齿轮厂本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统按1990年不变价)9925.4万元。12年盈利,2年亏损,盈亏相抵净盈利33万元,年均盈利2.36万元。西岗机械有限公司现有总人口1110人,职工461人。资产总值210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779万元,资产负债率76.7%。2000年分局将西岗齿轮厂下划隶属八五六农场。
                 连珠山水泥厂
  位于密山市连珠山镇。水泥厂原属管局工业公司,1994年3月管局工业公司并入水泥厂,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从此连珠山水泥厂直接隶属于管局。该厂多年来一直以生产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为主导产品,并于1986年获省优产品称号。但因管理混乱、达产率不高等多种原因,企业逐步陷入困境,1995年亏损119万元。1996年管局调整了该厂领导班子。新班子针对存在问题,狠抓班子建设,抓技术改造,抓管理。并制定了解困目标,实行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责任制、全面经济核算为内容的“三全”管理。从1996~2000年先后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配料和成品配料系统全部实现了微机自动控制,提高了配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从1996年起改产425#、R型425#和525#普通硅酸盐水泥。1997年被省质量监督检验协会选定为向用户“特别推荐产品”,该厂被列为全省150多家水泥厂的前13名。1999年在省政府首次组织的国有粮库水泥采购招标会上,在参加投标的20多家水泥厂中,唯有该厂一家的立窑水泥中标。2000年年产水泥12.5万吨,是1995年年产量的2.1倍。从1996年到2000年累计生产水泥45.19万吨,创产值13398万元(不变价为7488万元)累计盈利1136万元,年均盈利227.2万元。2000年5月连珠山水泥厂实施了股份合作制改造,经资产评估认定净资产为788万元,企业职工出200万元买断部分净资产,重新组成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连珠山水泥厂,由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剩余净资产留给新组建的企业进行租赁经营,作为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障费用,资产权属仍归分局所有。
                   中心医院
  中心医院经多年建设,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和急救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地区级综合医院。医院主体从1992年至1995年2月全部从裴德镇迁入密山市内。门诊楼2998.8平米,住院楼4780平米。医院设有23个临床医技科室,另有中国医科大学心脏诊断监测中心分站、哈医大一院远程医学网络中心裴德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医院。1991年与上海闸北医院建立了友好医院,1993年与日本福岛县公主中野町地方综合病院建立了中日友好农民医院,2000年与哈医大第一临床医院建立了协作医院。中心医院还是牡丹江医学院的教学医院。1993年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5年被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中心医院有员工485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4人,中级191人。医院设有床位260张,拥有核磁共振、全身CT扫描机、彩色超声机、大型X光机、经颅多普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ATB细菌鉴定仪、离子分析、体外碎石机、动态心电监护仪、人工肾、运动平板、高压氧舱、体外反搏仪、肾图扫描仪、放免分析仪、呼吸机、各种纤维内窥镜、各种激光微波治疗仪等高科技医疗设备装备医院科室,1998年又正式开通医院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全院固定资产2100万元。医院每年有计划、系统地派出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并奖励科研有成果、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使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先后成功进行了断臂和断指再植、拇指再造、人工关节置换、膀胱粘膜移植Ⅰ期尿道成形术、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角膜移植、脑血管搭桥等手术。到1999年已完成三级医院项目217项。从1986~1999年合计住院人数70179人次,年均5013人次,门诊人数753341人次,年均53810人次。为适应医院体制的变革,2000年正式开始医院内部的股份制运作。
                对外经济贸易公司
  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原为外贸处,自1984年起对外称外贸公司,1987年转企,正式启用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名称,并与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对外贸易处合署,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经营与管理职能并存。1991年7月1日以前外贸财务统由总局外贸公司管理,之后由管局管理。1999年5月为实施良化经济环境和机构重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科室由7个减至3个,科室工作人员由30多人减至10人。公司仅设财务、办公室两个行政部门,下设两个转运站、两个经营部、一个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从1986年至1997年共出口大豆56.7万吨,年均出口大豆4.7万吨。从1998~1999年12年间,仅1年亏损,盈亏相抵,年均盈利40万元。1999年末,职工89人,资产总额107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68万元,流动资产711万元。该单位于2000年末撤销。
                  迎春机械厂
  位于虎林市迎春镇。1999年全厂总人口3112人,共1137户。该厂前身是1949年平津战役时,四野在天津接收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汽车修理厂。1949年7月随军南下迁至武汉,支援过渡江战役。1950年又北上迁至哈尔滨,支援过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又由哈尔滨迁至辽宁本溪,1953年11月由本溪迁至沈阳,成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所属的汽车修配厂。1958年4月工厂移交给农垦部领导。1959年夏,农垦部决定将工厂迁至虎林县迎春镇。从8月末起,职工分批分期携带家眷迁往迎春。1969年12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厂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迎春机械厂又成为农场总局的直属企业。此间,该厂先后在河北大厂县、山东东营市建立了二个分厂。由于多种原因,该厂亏损严重,扭亏无望,1993年9月总局党委以“为便于对迎春机械厂的领导,有利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为由,决定将该厂由总局直属下放给牡丹江管局管理,当年该厂亏损1597万元。1996年省委进行“虎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该厂又划归虎林县。试点进行两年以失败告终,该厂又归牡丹江分局管理。自总局将该厂下放给分局的7年间,连年亏损,亏损总额达4260万元。1999年终因资不抵债依法破产。
  1985年3月该厂在河北大厂县建了大厂分厂,资产总额1280万元,从投产到1997年的12间,5年盈利7年亏损,盈亏相抵,净亏100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62%。1998年10月该厂在山东东营市又建了东营分厂,资产总额842万元。经营8年中,3年盈利5年亏损,盈亏相低净亏370万元,资产负债率105%。1997年东营法院判决,将东营分厂的厂房、设备抵偿给银行,使其失去生产能力。
  1993年总局将该厂下放管局后,管局对该厂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对其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给予该厂不少解困的优惠政策,确也见到一定成效,亏损额度不断减少,如下表:
               迎春机械厂经营情况表
                (1993~1999年)
  表2-6                       单位:万元



  备 注1993~1997年利润包括分厂利润不包括分厂利润
  但终因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过重,机制不活,问题越积越多,于1999年11月依法破产,破产标的8647万元,债务5306万元。
  2000年分局决定,将其下划归八五四农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