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水平1986~2000年的15年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技兴局”战略的实施,全局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引进、更新机械设备,加速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进入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开发,使全局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全局有科技人员13612人,其中高级职称的732人,中级职称的4750人。有比较完善的科研机构、开发推广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组成的系统网络。初步建成了总长度为305公里、由43个科技示范队、436个科技示范户(分局级87户、农场级349户)组成的,面积达168万公顷的科技示范带。15年来开发、推广、攻关的科技项目近800项,取得国家、部、省、总局、分局各级成果738项,科技转化率60%以上。科技成果覆盖了所有生产行业。农业上推广实施了水稻旱育稀植的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的“三化”栽培技术;玉米推广实施了全部秋起垄、“全部”垄上精量点播化肥一次分层深施的“三全”栽培技术;大豆推广实施了起垄、深松深施肥、垄上双条精量点播的“三垄”栽培技术。从2000年开始,承担国家863\306智能化农业(大豆、水稻)信息系统项目和国家863\GIMS系统项目的示范任务,使农业向“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制度化管理,双层次经营”的经营模式迈进一步。
1996年起,全局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先后开发完成了统计、财务、工业、农业、流动、人事、办公室自动化、信息情报、地理信息(GIS)、水利信息、经济分析等23个信息管理子系统。还开发了包括政令畅通保证系统、经济活动监控系统、与外界经济信息沟通系统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了分局机关局域网络系统和分局与各农场和几个大中型企业之间计算机过程网络系统,建立了分局机关计算机工作站27个,远程工作站16个,有计算机600余台。1999年分局计算机中心开展了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的解释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技术,利用美国TM、法国SPOT资源卫星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完成了幅员8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资源卫星数字化影像信息解释工作,对全局11个农场土地资源进行了普查,有效地完成了国土资源的动态更新。建立了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迁移规律,土壤中各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化描述和信息化管理。全局已完成450万亩耕地逐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化验工作。对东部6个农场地下资源状况进行了全普查,数据都已录入分局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中。全局各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都已矢量化。分局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水利信息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全局各项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空间数据基础与平台。
由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多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局进行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扩大水田面积。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6800公顷,仅占粮豆总面积的2.75%;1990年为9000公顷,占粮豆总面积的3.4%;1995年发展到38619公顷,占粮豆总面积的14.6%;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72942公顷,占粮豆总面积的60.4%。水稻单产1985年为2775公斤/公顷,1990年为3900公斤/公顷,1995年提高到7576公斤/公顷,2000年达到8031公斤/公顷,较1985年提高了1.9倍。水稻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使全局粮豆的单产、总产、商品率均大幅度提高。2000年的粮豆单产为1985年的3.85倍,粮豆总产为1985年的4.29倍。商品率1985年为47.6%,1990年为63.7%,1995年为72%,2000年达到91.1%。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图
随着农业基础的改善、科技新措施进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全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能。1999年完达山乳业集团向国家申报绿色食品基地,经国家绿色发展中心验收,成为全国唯一的乳制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为25万亩。至2000年全局已有绿色食品基地45万亩,占全局耕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获国家批准绿色标志使用权的产品26个,占全总局的一半以上,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分局现正在八五五、八五七、兴凯湖等农场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
为扩大各场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分局进行了八大特色经济基地的建设。一是瓜菜生产基地:八五四、八五五农场的露地菜生产,八五一○、八五○、八五一○、宁安农场的棚菜生产,宁安、八五○农场的西瓜生产;二是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八五○、八五一一农场的白瓜籽生产,八五八、云山农场的红小豆,八五四、庆丰农场的芸豆,云山、八五一○农场的葵花籽和八五七、庆丰农场的月见草生产;三是食用菌基地:八五一○、八五五农场的木耳段,八五一一农场的袋栽菇类生产;四是海林农场的甜叶菊生产基地;五是特种养殖基地:宁安、兴凯湖农场养鹿,八五四农场养熊;六是种子生产基地:宁安、海林农场的麦类、大豆、玉米种子生产;七是刺五加繁育种植基地,设在云山和八五○农场;八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畜牧业以奶牛为重点,并按照“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生产,规范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实施,改变了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养牛业由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转化。特别是“九五”期间在提高饲养水平上,注意精料的科学配置,精料实行全价配合饲料,粗料抓了青贮种植和高蛋白牧草种植。推广了腊熟期玉米青贮和苜蓿种植,推广了“微贮”。在繁殖育种方面,推广了美加血优秀奶牛冻精人工配种,建立完善了奶牛谱系和生产性登记卡或档案。在基础设施方面,按标准建造砖瓦结构牛舍、饲料间、工具间、运动场等。在检疫防疫方面全局有完善的检疫防疫体系并实行严格检疫和防治。分局和农场都成立了“防五指挥部”(防治五号病———口蹄疫)定期开展普查,并在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注射,注射率100%。奶牛结核病已得到基本净化,1999年检出的阳性为零。在奶源管理上,实行畜牧、工业、生产队三级管理并按乳脂率收奶计价的办法。截止2000年全局奶牛存栏29209头,其中产奶牛平均头数13958头,产奶81395吨,头均单产5.83吨,已建成奶牛小区24个,奶牛大户571户,奶牛一条街13条,股份合作制奶牛场4个。奶牛人工冻配率100%,死亡率0.83%。其它畜禽饲养经营也有相应的发展。
工业树立了“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的战略观念。全力构造经济优势和结构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实施品牌战略、使完达山牌乳制品、完达山牌药品、兴凯湖牌精制米成为中国驰名品牌和著名品牌;构强乳、米、药、面粉四大优势产业,延伸牛乳、稻米、麦粉产业链。基本上实现产业牵动,集团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以完达山乳业集团、兴凯湖米业集团、完达山药业、丹洁制粉业为龙头,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柱,私营、个体协调发展,多行业、多元经济成份构成的工业发展格局。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完达山乳业集团先后有4项产品获国优称号,9项获部优,4项产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达到全国名牌产品质量水平,1项产品被中国商品博览会评为金奖,7项产品被中国乳业协会鉴定为A级产品,16项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完达山”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完达山”商标商誉评估价值为3.37亿元,品牌集团经营评估价值为4.22亿元。兴凯湖米业集团生产的5个品种9个规格的精白米、精洁米、珍珠米、免淘洗米、高级胚芽米、远销京、津、沪、深等20多个城市,并出口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其中高级胚芽米获国家新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在获中国专利十年成果展金奖、香港名优95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后,又获“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国公认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等殊荣。丹洁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是金沙企业集团和牡丹江面粉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1999年8月组建的,拥有瑞士布勒公司日处理小麦4000吨等级粉生产线,意大利自动包装线和德国质量检测仪器。生产特优粉、特一粉、饺子粉等系列产品。先后被省评为粮食加工转化龙头企业,其产品被省消费者协会评为“用户满意产品”,并获“牡丹江市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完达山制药厂有年生产针剂1亿支、输液1800万瓶、口服液5000万支、胶囊2亿粒的能力。拥有刺五加系列、双黄连系列为主的输液、针剂、口服、胶囊等8个剂型64个品种,年产值2亿元。兴丹纸业有限公司是中港合资企业,拥有年产6500吨中高档文化用纸的生产线,利用兴凯湖芦苇为原料,生产本册纸、电脑打印原纸、真空镀铝原纸、高强复合原纸、防粘原纸等产品,并开发利用稻草制浆生产中高档文化用纸、系列信息加工纸、涂布刷光原纸等产品。该厂有6种产品被农业部、有8种产品被省、有10种产品被总局授予优质产品或获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