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工商运建服改革

第三节 工商运建服改革


1986年,中央下发了38号文件,文件指出:农垦工业、商业、服务业要实行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积极支持办集体工业、商业,鼓励和扶持职工个人办厂、设店、开作坊。根据中央指示的精神,管局对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小型工商业和服务业放开,实行自主经营。拟定对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年盈利在30万元以下或者亏损的工业企业,可以放开经营;固定资产在300万元以下,年盈利在30万元以下的商业企业,也可以放开经营;理发、照相、洗染、浴池、服务、加工、修理等行业放开经营;年盈利在8万元以下的商业企业、年盈利在5万元以下的饭店和250张床位以下的旅店都可放开经营。管局还规定凡放开经营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可从实际出发采取“改、转、租、包”的经营形式。“改”就是国有改为集体所有,把全部资产作价,由企业职工认股,按股份合作形式经营;“转”就是不改变国有性质,转为集体经营,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租”就是不改变全民性质,采取招标形式,把厂房、设备租给厂长或职工经营,按合同上缴租金,企业的经营和分成方式完全由租赁者确定;“包”就是承包,可以由厂长承包,也可几个人联合承包,签订合同,按合同上交利费。到1987年全局各农场所属的117个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其中40个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各农场的74个中心商店的分店中,转让给个人经营的6个,集体经营的12个,承包经营的34个。基层287个经销点,转给个人267个,集体经营的4个,承包经营的16个,转给个人的占经销点总数的93%。管局对所有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自留,欠收自补”的原则,并经过审计和对企业财产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估,对承包指标进行认真测算,最后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在承包经营中还引入竞争机制,先后有管局工业公司的印刷厂、连珠山水泥厂、兴凯湖机械厂、西岗齿轮厂、八五○农场的糖厂、兴凯湖农场的前进煤矿和商业经销公司的完达山制药厂等9家企业,实行公开指标,聘任厂长。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改变了过去承包方与发包方“讨价还价”的现象,而且还在聘用承包经营者的方式上,由过去的“相马”变为“赛马”。
  1988~1989年,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重点是在不搞放开经营的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全局190家企业,承包经营的171家,租赁13家,合计占工商运建服企业总数的96.8%,其中实行风险抵押的86家,占承包、租赁总户数的50.3%;实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的48家。全局190家企业中,有173家进行了优化组合。
  1990年,在企业中进一步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都有“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期中审计制”、和“分级核算制”相配套。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局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完善工作。一是扩大风险抵押的承包面,以增强企业的压力和动力。实行风险抵押的企业由上年的86家增加到120家,增加了39%,实行风险抵押的企业占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的56%,风险抵押金总计672.4万元。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95%以上的企业打破了固定等级工资制,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和个人的劳动直接挂钩,出现了含量工资、计件工资和效益工资等分配形式。三是将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将定额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核算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的各项措施,都纳入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中,层层分解落实,列入考核内容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四是扩大优化劳动组合的试点面,试点的企业64家,占承包企业总数的29%。这对改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对经营管理组织和劳动组织设置的优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1991年,工商运建服企业进入第二轮承包,改革的重点是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改组、联合和股份制试点。坚持“稳定、充实、调整、改善”的方针。全局225家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220家,其中有209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管局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承包内容和承包形式。其中采用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的企业13家,占承包企业总数的5.9%;采用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利分成的76家,占34.6%;采用上交利润定额包干的61家,占27.7%;采用其它形式的70家,占31.8%。管局还加大推行风险机制的力度,实行风险抵押的企业由上年的120家增加到159家,占承包企业的72.3%,抵押金额795.8万元,较上年增加123.4万元。在配套改革方面,从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等方面进行了配套完善。占承包企业的72.4%的159家企业,打破了固定工资制,其中35家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管局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5家缺乏主导产品、经营长期被动的企业被优势企业兼并,还有两家工业企业被关闭。
  1992年,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为中心,管局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制定了六个改革方案和十二个配套措施。在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方面提前起步,对生产、加工、流通三要素的发育和发展,都制订了措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理顺体制,改善流通。根据总局黑垦局文[1992]140号文件精神,管局组建了黑龙江农垦牡丹江联合企业总公司,与管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还成立了总公司经贸部,行使总公司的经营职能,负责处理总公司的业务。1992年管局还在巩固完善完达山乳业集团、医药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机械工业企业集团的同时,又新组建了边贸总公司、粮油饲料集团和建筑企业集团公司。工商运建服企业在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深化改革中,全局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完善工作。首先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包括经营自主权、机构设置权、中层行政干部任免权、劳动用工权和控制工资总额下的内部分配权等。第二,对承包中那些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经营状况不稳、承包基数难以包死的企业,采用“基数分档企业自选”的办法。在全局234家企业中,采取这种办法的企业143家,占企业总数的61%。其中,实行两个承包基数的49家,实行多个承包基数的65家。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制度”的改革。全局实行干部聘任、聘用的150家,占企业总数的64%;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20家,占8.5%;打破固定等级工资的103家,占44%。第四,扩大股份制试点,有20个企业(车间)进行了股份制试点。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开放搞活的形势涌动下,全国出现了“下海”经商的热潮。管局随着贸工农一体化的提前起步和全国“下海”经商热的影响,全局一度出现了成立公司的热潮。到1993年,仅局直地区经管局或管局编委正式批准并下文的公司共95家,其中1992~1993两年间成立的公司就达71家。成立的新公司中,除几大集团、边贸总公司、深圳沙龙农牧开发公司、龙海经贸发展公司等8家直属管局(联合企业总公司)和9家合资企业外,其余公司均为局直企事业单位和管局机关部门所办。管局机关中党群、行政、公检法、武装部等33个部、处、局、办都组建了公司。在批准下文的95家公司中,注册资金最高的达1000万元人民币,最低的仅2~3万元。从地域分布看,国外(俄罗斯)1家,省外10家,省内(不含密虎地区)4家,密虎地区(不含连珠山镇)30家,其余50家公司均在连珠山镇这弹丸之地上。从经营项目看,绝大多数都是经营农副土特、日杂烟酒、水果蔬菜。实力稍强的还经营粮油、五金、建材、机械配件。实力强的经营生产资料、各类机械设备及配件、汽车及配件等。有的公司结合自己的专业经营林产品、药材、燃料及运输、修理、装修、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由于受资金和其它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市场的限制和影响,绝大多数公司都如过眼云烟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或破产关门或转入民营。
  1994年,工商运建服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风险抵押,企业内部进行“三项制度”的改革和划小核算单位。全局300家工商运建服企业中有286家实行承包经营,占企业总数的87.3%,其中实行风险抵押的企业246家,占承包经营企业总数的73.3%,抵押金额2668万元,比上年增加31.7%,工业企业95%以上都实行了风险抵押。二是试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选择领导班子较强、效益较好的企业改为股份制。另外,将微利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企业,将资产出售给职工或社会法人,实行资产折股、共同认股、有偿转让、分年偿还的办法。到年末,全局已有4个企业实行股份经营,比上年增加3个。管局还规定,新建(扩建)企业(项目)都采取联合出资入股的投资办法组建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对整体改造有困难的企业实行剥离经营。将其可独立生产和独立经营的车间、部门从原企业中剥离出来,组成一个或若干个新的经济实体,对剥离出来的经济实体采取“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售则售”的原则,实行新企新制。这些新实体可留在原单位实行“一厂多制”,也可和原企业彻底脱钩。商业局所属企业中,百货裂变为4个公司,五金和土产都裂变为5个新的公司。
  1995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两化”(公司化、民营化)突破,“两改”(产权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整体推进,配套改革的部署进行。对规模较大,效益稳定,班子强,被列为管局以上骨干企业的31家企业,积极实行公司化。到1994年管局已先后组建了乳业、煤炭、医药、林产品、粮油、水利、机械、建筑等八大集团,由于受当时改革深化程度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程度的制约,这些集团大多处于行业管理性松散的自然联合阶段,功能不健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995年管局又以八五一一农场的完达山食品厂为核心企业,重新组建完达山乳业集团。对骨干企业以外的企业,大力推进民营化改造。各类商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民营。中小型企业、微利或亏损的企业推行租赁经营,系统内外的人均可租赁,个人、合伙、全员、企业租赁形式并存。被租赁的企业首先进行资产评估,清理债权债务,然后招标。管局规定租期不得少于三年,承租人要交纳企业净资产10%的承租保证金,并有两位保人担保。对小商店、小加工厂、小建材及多年亏损或资不抵债的小型企业,进行整体或单项拍卖。1995年全局以租赁和拍卖为主要形式的民营化企业达到105家,占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总数的32.1%。其中租赁企业55家,占企业总数的16%(包括工业32家、商业10家、交通6家、建筑餐饮各2家、物资外贸和其它各1家)租赁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4188万元,净值265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83倍和1.79倍。当年上交租金1098万元,比上年增加3.78倍。租赁企业共交纳抵押金419万元。另外,全局交通系统有123台载重汽车被拍卖,占公有载重汽车总数的23.7%,回收资金720万元。分局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破产法》实施破产,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全年破产10家,其中工业包括八五○农场糖厂在内的企业5家,商业企业5家。破产标的1.52亿元,破除债务近1亿元,安置工人2018人。1995年大力推行股份经济是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重头戏。1月9日总局以黑垦局[1995]13号文件下发《关于印发黑龙江垦区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管局规定,固定资产在300万元以内的企业,资产评估后的资产净值,可以折股出售给本企业职工,股权归个人所有,并在此基础上划小经营单位,办成股份合作企业。到年末,全局实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20家(其中工业15家、物资3家、交通1家、建筑业1家),股本总额1646万元(其中外商出资696万元,占股本总额的42.3%);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17家(其中工业12家、物资3家、交通1家、建筑业1家),股金总额2892万元,其中公有股金1895万元,占65.5%,职工股金622万元,占21.5%,其它股金375万元,占13%。
  1996年4月,总局以黑垦发[1996]1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委托经营试点工作的意见》。从1996年起分局将委托经营作为深化改革经营机制转换的重点,采取“先定标、后定人、高抵押、重奖罚、管改结合”的办法。通过招标确定被委托方,并签订包括有委托经营目标、风险责任、利益分配、合同终止等内容的严密的合同。1996年全局实行委托经营的工商运建服企业41家,占工商运建服企业总数的11.7%。到1997年实行委托经营的企业发展到168家,占当年工商运建服企业总数的53.8%,受托资产15.1亿元,占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总资产的68%,三年标的总额1.9亿元,有300多人参加竞标,竞标后标的总额达2亿元,净增993万元。受托人共交风险保证金2463万元,其中现金达到50%。分局本着“抓大放小”和民营化的思路,对中小企业继续深入改革。实行租赁的企业51家,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的15家,兼并12家,又有5家企业因资不抵债翻身无望实施了破产。
  1997年,分局对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除继续将实行委托经营作为转机建制的重点外,还按照总局党委“强力推进资产优化重组,加快构造垦区经济优势”的要求,借助总局扶优扶强的政策,按照龙头牵动,名牌依托,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思路,在总结两度组建乳业集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次重组完达山乳业集团。前两次组建乳业集团的主要教训,一是企业性质上属松散型的行业经济联合体,而不是以资产联接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之间由于利益之争,难免争斗,各自为政,形不成集团优势;二是集团的体制、机制、动作不规范,不是以企业法人发起,组建成由多个企业法人组成的股份制企业;三是集团没有资金支持;四是没有认识到企业资本重组的重要性。1996年11月分局以牡垦局发[1996]2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组建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集团的通知》。完达山食品厂为集团的核心企业,以其品牌入股,股份占20%,各乳品厂以实物资产入股,为半紧密层企业。乳业集团组建后完成了第一次整合,整合后资产2.37亿元,生产线18条,日处理鲜奶能力375吨,年产乳制品1.6万吨,年销量跃居全国乳制品行业的第三位。同年分局还着力组建了兴凯湖米业集团,并进行了第一次整合,整合后资产2.3亿元,核心层与紧密层大米加工生产线15条,日处理水稻能力1200吨,年加工能力34万吨,是全国加工能力第一的大米加工企业。1997年在“放小”的改革上,注重探索多种民营形式,有29家企业实行租赁,126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家企业被拍卖,3家企业被兼并。
  1998年,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改革任务和要求,全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并以二、三产业为重点。分局对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是推动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公司化和集团化的进程。先后组建的完达山乳业集团、兴凯湖米业集团、石油物资集团、生产资料集团,共有资产7.31亿元,占全局工商运建服资产总和的29.7%。完达山乳业集团按“内聚外张”的发展思路,进行了两次整合和资产重组。重组后完达山食品厂为核心企业,9家乳品厂为紧密层企业,总资产2.3亿元,集团公司总股本达到7920万元,成为国家知名企业。兴凯湖米业集团是以品牌和资产联结为主要形式,以兴凯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以中港合资的兴丹米业公司、跨场跨局组建的兴海米业公司和兴诚米业公司等三企业为紧密层企业,以品牌联结的9家企业为松散层企业。两次整合后资产总额1.38亿元。石油物资集团总公司经过两次整合,以资产为连结手段,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总公司、分公司体制,整合后总资产2.33亿元,总股本8317万元,其中总公司股本4217万元,各分公司合计股本3800万元,职工股300万元。生产资料集团总公司两次整合,完成了资产连结,并建立起母公司、子公司体制,整合后资产总额1.3亿元,股本总额6024万元。
  第二,对分局确立的12家工业骨干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这12家骨干企业总资产4.52亿元,占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资产总额的19.4%。到1998年庆丰浸油厂、完达山制药厂、乌苏里江制药厂、虎林电厂、海林糖甙厂、八五五农场粮油公司、八五七专用粉厂、八五七种衣剂厂和八五四粮贸公司等9家骨干企业完成了股份制的改制工作。9家企业的股本总额12707万元,其中国家股9391万元,法人股491万元,职工股2219万元,外资股606万元。八五六农场麦芽厂将生产主体部分以300万元拍卖,实现彻底转制。
  第三,对小企业以卖、股、破、租等形式加速企业转制。上年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共有312家,到1998年尚有159家,比上年减少163家(同时新增10家)。在减少的企业中,拍卖63家,占减少企业的38.7%,拍卖成交额4552万元;破产4家,兼并4家,其余为其它类型减少。
  1998年全局159家企业中,实行股份经营的企业共28家,占企业总数的17.6%,其中实行股份制的企业16家,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的企业12家。28家企业股本总额21333万元,其中国有股14695万元,法人股491万元,外资股1292万元,个人股4855万元。实行租赁的企业16家,占企业总数的10%,租赁资产4919万元,年交纳租赁费297万元。实行委托经营的企业73家,占企业总数的45.9%,较上年的168家减少95家。实行承包的企业由上年的90家减少到7家,减少83家,减少92.2%。实行其它形式35家,占企业总数的22.2%,这些企业拟进行卖、股、破、租、并等方式进行改造。
  1999年,工商运建服改革的思路仍是“抓大放小”。抓大主要是加强集团的产业化建设。乳业集团截止到年底资产总额达到2.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机构和员工进行了“消肿”,管理人员为281人,企业员工776人。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784万元,比上年增长57.2%,创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30%。乳业集团在国内乳制品市场的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量和市场覆盖面,均排名国产品牌的第二位。兴凯湖米业集团已经完成了多元资本结构的混合型经济组织建设。与此同时,分局还积极构建完达山制药厂、丹洁面粉为龙头的中药、麦面产业发展的格局。在全局144家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中,实施股份制经营的企业14家,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10家,承包经营的企业47家,租赁经营的企业16家,委托经营的企业40家,其它形式的企业17家。另外,从1998~1999年,拍卖的企业12家,被兼并或合并的企业15家。继东海焦化厂破产后,又有连珠山机械厂、兴凯湖机械厂、迎春机械厂等7家企业实施破产。自改革以来到1999年末,全局破产的工商运建服企业共26家,破产标的8.14亿元,债务为4.95亿元,安置工人8337人。
  2000年,全局按照构强、脱困、扶小的产权制度改革思路,对工商运建服企业进行深化改革,一方面培育和构强“四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放小”力度,突破难点。完达山乳业集团的综合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9%,首次超出国内乳业第一品牌“三鹿”0.2个百分点;兴凯湖米业集团加快了集团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能租赁的收取租金,不能租赁的放开民营,并实行市场销售、生产加工一体化承包,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大米加工优势;完达山药业已按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进行了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乌苏里江药厂加快新厂的开工筹建工作,并争取通过GMP认证;丹洁面粉有限公司也加强“龙头”建设,并充分利用体制优势、设备优势和地缘优势,使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局企业124家,比上年减少34家(同时增加14家),在减少的34家企业中,合并的9家、破产5家、出售或拍卖11家、另外撤销或终止经营的9家。在全局124家企业中,承包经营的45家,委托经营的20家,租赁的12家,股份制经营的13家,股份合作经营的11家,其它形式的企业23家(指一部分改制正在运作中,另一部分实行目标管理)。2000年分局采取加大资产的盘活和重组的力度,推进骨干企业转机建制的步伐,危困企业坚决依法实施破产等措施,突破改革中的难点。在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分局物资供应站和生产资料总公司逐步陷入严重的困境。对此,分局采取了“单体改制、分散突围、整体解困”的办法。生产资料总公司脱壳经营,分块搞活,新组建8家企业,与总公司彻底分离,不承担总公司的债权、债务,轻装上阵。物资供应站针对债务负担沉重的现实,采取用部分资产抵顶银行的部分贷款、人员分流、成立民营性质的企业安置部分下岗职工和后勤部门进行分离停止费用补贴等办法,争取企业解困。
           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经营形式分类表
                 (2000年)
  表3-16                        单位:个



           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资产重组情况表
                 (2000年)
  表3-17



           全局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18



  实行公司制企业:完达山制药厂
  实行产业化企业:兴凯湖造纸厂
  挂靠大集团:完达山食品厂
  东海焦化厂已破产、卫星糖厂已出售、迎春机械厂已破产。
             全局企业集团发展情况表
                 (2000年)
  表3-19



         全局工商运建服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情况表
                 (2000年)
  表3-20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