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外贸易一、概况
1986年后,全局出口商品主要有四大类30多个品种。其中粮油食品类主要包括大豆、红小豆、芸豆等,土畜产品类包括白瓜籽、麦芽、活牛、山野菜、柳编等,轻化工产品类包括煤焦油、废钢铁、纸张等,医药类产品主要有人参、鹿茸、人参蜂王浆、鹿茸注射液等。其中出口数量最多的品种是大豆,大豆出口是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1986~1997年11年间,全局共出口大豆566844吨,是全局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本地区的大豆以外观美、色泽金黄、蛋白质含量达38%,日照时数高及多种用途驰名海外,其纯品种品质受到日本客商的称赞。管局因此被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确定为大豆出口品种基地建设和品种开发的重点单位。大豆出口1987年达到高峰,当年出口89765吨。1993年后由于国家大豆出口计划任务减少,大豆的出口量也逐年下降,从1998年开始停止大豆出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外贸体制及经营结构发生变化,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什么赚钱就出口经营什么,加之受外贸出口经营渠道的限制,放弃了山野菜、人参、鹿茸等传统出口商品的收购,从1994年起基本上只剩大豆一个出口商品。
(一)外贸公司、外贸处
1987年,外贸处转为企业,称对外贸易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与外贸处合署,一个单位挂两块牌子,同时肩负行政职能,主要负责全局各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落实、转运结算等任务。外贸公司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行政上隶属管局,财务由总局外贸总公司统一管理,从1992年7月1日起,各管局外贸财务改由各管局管理。
1993年3月,经管局编委会批准,外贸处改称对外贸易局,人员编制、职能不变。
1999年1月,分局进行粮食和经贸管理体制调整,对外贸易局并入分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1986年,王福忠任外贸处处长兼外贸公司经理。
1988年,王福忠任外贸公司经理兼外贸处长,冯伯平任副经理兼副处长。
1991年,增加副经理兼副处长赵云龙。
1992年,赵云龙任外贸公司经理、党总支副书记兼外贸处长,冯伯平任党总支书记、副经理兼副处长。
1993年,赵云龙任外贸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兼外贸局长,苏德发任副经理兼副局长。
1999年4月,张显明任外贸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苏德发任副总经理兼党支部副书记。
(二)边贸公司
1988年6月,管局决定成立牡丹江农垦边境贸易公司,业务上隶属管局外贸公司,属全民企业,编制3人,经理由外贸公司经理王福忠兼任,副经理曹晶新。主要经营边贸进出口业务,出口产品有沙发布、人造革、泡沫、汽车、电机、服装、日用百货、机床、水果、食品等,进口产品主要有水曲柳原木、板材、各种家具、汽车、农机等,并组织劳务输出到俄罗斯种菜。1992年6月,成立绥芬河市腾达经济贸易公司(管局驻绥芬河办事处)。
1992年,管局成立牡丹江农垦对外贸易公司(边贸总公司),总经理戴超群、副总经理李海峰、李信臣、王兴克、邱秀昌。
1993年,管局成立边境贸易局,与农垦贸易公司合署。
1994年,李海峰任总经理。
1996年9月,边贸局划归外贸局。
1998年10月,分局决定将农垦对外贸易公司及其农垦绥芬河腾达公司整建制与分局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合并,组建牡丹江农垦对外贸易公司。
2000年3月10日,边贸总公司(农垦对外贸易公司)移交给分局外贸公司。
(三)外贸驻外机构
1990年10月,管局在大连设立办事处,为处级建制,主要业务范围为对管局所属外贸、物资、商业、各部门的驻大连单位实施行政管理,协调业务关系,搜集与反馈市场经济信息,负责有关接待任务等。
1991年11月,在大连成立牡丹江农垦经贸公司,全民企业隶属管局领导。主要经营垦区工业、农业、畜牧、土特产品和担负垦区外贸出口装船任务以及销售出口转内销产品。
1991年6月,在深圳市设立外贸沙龙公司,属管局外贸公司与深圳沙龙果品公司联营,集体经营。1993年4月改为家庭承包经营。
1994年8月,管局理顺驻外机构隶属关系,大连办事处隶属管局外贸局领导。
二、主要出口品种
(一)大豆
每年出口大豆前,省粮油食品出口公司与农垦总局都要下达出口大豆的质量标准、规格和包装发运具体要求。1995年前后几年对出口一般品种大豆的要求是:水分14.5%,杂质1%,不完善粒7%(均为上限)。
大豆出口发运分散装和袋装两种,袋装一律使用国标一级新白板麻袋包装,并按商检局的规定刷印批次号和代号,包装用的麻袋需由商检部门出具的出口包装鉴定合格单,用大麻袋包装为定量包装,每袋净重90公斤,双线一条龙缝口,不少于24针,两角不留马耳,并须缝两针以上。
出口日本大豆价格统计表
(1986~1997年)
表3-25 单位:元/吨
大豆出口数量变化图表
(1986~1997年)
(二)山野菜(盐渍蕨菜)质量标准
色泽:成菜近似鲜菜的颜色。
组织:柔软鲜嫩。
长度:22厘米以上。
直径:成菜4毫米以上,每把直径5厘米。
盐度:波美计测定22度以上。
(三)历年出口情况
历年出口主要产品统计表(一)
(1986~2000年)
表3-26
历年出口主要产品统计表(二)
(1986~2000年)
表3-27
续表3-27
各农场历年出口商品金额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8 单位:万元
三、出口站(厂)建设
(一)出口站
局内交通发达,铁路线贯穿全境,连接省城及内地。全局各场共有出口发货站12个,农场可自行发货,自行结算。管局外贸处统一管理具体货站为:
八五○农场———凉水和卫星站
八五四农场———迎春站
八五六农场———宝东站
云山农场———辉崔站
八五一一农场———兴凯湖
八五七农场———密山站
八五五农场———密山站
兴凯湖农场———密山西站
八五一○农场———永安站
八五八农场———虎林站
庆丰农场———虎林站
海林农场———长汀站
宁安农场———石头站
为加强出口衔接及货物转运工作,在原有密山转运站的基础上,1985年在连珠山镇利用奋斗专用线组建了密山西外贸转运站与密山转运站共同负担八五七、八五五、八五一○和兴凯湖等农场的出口发运工作。
(二)浸油厂(饲料蛋白厂)
1989年投资800余万元(其中贷款600万元),兴建一座日处理大豆50吨的浸油厂(饲料蛋白厂),主要生产豆粕出口,豆油内销。投产初期由于全局所产大豆除去定购、出口任务外,有的农场自己有浸油厂需要大豆加工,加之当大豆议价销售市场好,部分剩余大豆进入市场卖议价,造成浸油厂原料不足,一年最多半年生产。1966年全球大豆丰收,国际大豆价格下跌,国内进口的大豆、豆粕冲击国内市场,豆粕国内价格下跌,加上其它原因,连续几年浸油厂举步为艰,难以脱困,亏损严重。1998年亏损190万元,1999年1~5月亏损23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09.3%。1999年6月外贸公司在清理不良资产中,将浸油厂以资抵贷,顶抵中国银行密山支行600万元贷款。至此外贸局浸油厂归密山中行所有。
1988年以来,外贸进行了多项基本建设,总计投资926.4万元,项目如下表:
基本建设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29
四、外贸企业的改革
1987年后,逐步推行和完善外贸企业承包经营。
1989年,在核算方法上改变了统收统支、利润全额上交总公司的办法,对转运站等单位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并用合同形式固定。管局外贸公司经理与各站领导签订的承包合同中,规定了利润交留比例及职工个人分配比例,职工奖金与企业利润挂钩。
1992年7月1日起,总局决定各管局外贸财务由原来总局外贸总公司管理改由各管局管理。
1996年,分局对外贸公司实行委托经营。在公司内部,对浸油厂、密山转运站、密山西转运站、粮油科、土产科、开发科、饲料科、边贸科、经销部等9个单位及科室,推行了为期三年的委托经营管理机制。根据分局《局直企业委托经营方案》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利润基数及风险收入分配原则,并分解到公司内部9个受托单位,实行“两保三放”制度(“两保”即委托方必须保证对分局利润总额基数指标的完成,受委托方必须保证对委托方的利润上交基数指标的完成。“三放”即一放经营权,二放人事权,三放分配权)。委托经营到1998年10月结束,1997年后由于受国外进口大豆、豆粕的冲击,国内大豆价格下跌,加上其它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1996年公司实现利润96万元,到1998年实现利润下降到9万元。
1999年5月,经审计,公司资产净值1565万元,负债1564万元,资产负债率99.9%,1999年1~5月账面亏损149万元,审计认定272万元,各种潜亏因素337万元。为此,公司实行了良化经济环境及机构重组的重大改革措施,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理顺良化经济环境,调整经营结构,全力搞好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和“减债增收,减负增效,发挥优势,重树外贸”的创业方针。通过改革,公司由8个行政科室(部门)减至4个,人员由30多人减至10人。对亏损严重的浸油厂及车辆等闲置资产,以资抵债顶抵银行贷款820余万元,甩掉了包袱。
之后,对所属企业通过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进行重组,公司机关设办公室、财务部两个行政部门,下设两个转运站、两个经营部、一个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并采取现价采购、定价销售办法。建立了动态的用人机制和以效定薪的分配制度。2000年末外贸公司撤销。
外贸公司管理机制和盈亏情况表
(1988~1999年)
表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