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第一节 概况1986年以来,随着农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农业经济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为垦区的农业生产,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指出了方向,规范了行为,良化了环境,从而拉开了垦区农业步入高速发展的序幕。
1993年,随着水田开发的迅速发展,全局以稻治涝、以稻富场富民战略的实施,效益非常明显,更加坚定了全局上下调整种植结构的决心。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压麦稳豆,继续扩大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面积,以此推动全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从1986~2000年的15年间,全局水稻面积由9800公顷增加到172933.3公顷,增加了16.65倍。水稻在粮豆总面积中的比例,也由3.66%增加到60.4%。水稻面积的增加,使粮豆单产大幅提高,1986年粮豆平均单产1965公斤/公顷,2000年达到5955公斤/公顷,增长了2倍。玉米面积增长最多时1996年达到41800公顷,但由于当年玉米成熟后水分过大,销售困难,极大挫伤了垦区家庭农场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面积大幅下滑,2000年玉米面积仅为10266.6公顷,较1986年还少7800公顷。由于玉米栽培采取了模式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平均单产已有大幅提高,2000年全局玉米平均单产7380公斤/公顷,较1986年的2391公斤/公顷,提高了2倍。
1997年,全面推广“四到户、两自理”的经济模式,调动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也为推行垦区《农业生产重大措施及新技术推广应用条例》、推行行之有效的重大措施和新技术创造了条件,使深松少耕的耕作制度、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大豆三垄栽培、麦类侧深施肥、测土科学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衣剂包衣技术、叶面施肥、农作物健康防病及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化学灭草方法等重大措施和新技术,得以迅速全面推行开来,使全局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粮豆单、总产大幅提高。2000年粮豆总产170.4万吨,单产5955公斤/公顷,分别较1986年增长2.24倍和2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已逐步成为城市市场主导优势产品,因此,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路。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质量效益农业”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拓展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空间。
全局农业生产的管理机构为农业处,历年农业处的领导更迭情况如下:
1986年处长张玉发,副处长王绍斌、蔺贵增。
1990年处长张玉发,副处长王绍斌、贾连武。
1992年处长张玉发,副处长王殿法、张宝成。
1994年处长周令威,副处长王殿法、张宝成。当年成立水稻开发办公室,张玉发任主任。
1996年处长周令威,副处长王殿法、张宝成。
1997年起处长张宝成,副处长陈双全。
历年粮豆常量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2
全局种子工作由分局种子管理处管理,并与种子公司合署办公。历年领导更迭情况如下:
1985年处长(经理)孙登兰,副处长(副经理)牟光宏。
1991年处长(经理)牟光宏,副经理徐立起。
1994年起处长(经理)贾连武,副经理徐立起。
种子管理处(种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中央、省、总局有关种子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组织良种的引进、试验、繁殖推广,经营调剂农作物种子;负责局内杂交作物种子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