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栽培
第二节 耕作栽培
一、土壤耕作
80年代以来,针对以往以平翻为主耕作制度暴露的诸如破坏土壤结构、加重旱涝灾害、肥力急剧下降等诸多问题,加快了土壤耕作的改革步伐,推广深松少耕措施,建立起浅翻间隔深松(包括旋耕间隔深松)、耙茬、平翻各占三分之一的耕作制度,简称松、耙、翻三三制。以保水为核心的耕作制度被确立下来,通过免翻深松或浅翻深松来调节土壤水分,做到旱供涝蓄。现已形成了松、耙、卡(原垄卡种)的基本耕作制度。
稻田土壤耕作在80年代中期前,以平翻、秋耕为主,以保墒、碎土、平地为目的,翻后上轻耙、重耙耙地,翌春重耙、轻耙耙地,用各种耢子碎土整平待播。1986年后,推广旋耕、间隔深松和浅翻间隔深松,逐步形成了浅翻(7~8厘米)间隔深松—原茬耢后播—旋耕或旋耕间隔深松—耙茬的土壤耕作制度。实行这些耕作制度的重点,都要求全部秋耕。
二、作物栽培
1986年以来,在调整作物布局的同时,形成了一整套作物高产的栽培新技术,成为粮食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小麦 随着作物布局的调整,小麦面积逐年减少。1986年小麦面积128800公顷,占粮豆总面积的48.1%,到2000年小麦面积减至28666.7公顷,所占比例降至10%,下降了38个百分点。15年来,栽培水平提高较快,单产上升幅度较大,但受自然影响单产波动幅度也很大,1986年单产2347.5公斤/公顷,1999年达到3154.5公斤/公顷,2000年为2340公斤/公顷。15年中单产在2500公斤/公顷以下的7年,单产超过3000公斤/公顷的5年。小麦增产原因主要是:
1、合理耕作,伏秋整地达到播种状态,适时播种。播期服从整地质量。
2、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确保“四苗”的主要方法是坚持标准作业。
3、增加化肥投入,坚持播前深施肥和种、肥分层深施的施肥方法。
大豆 大豆采用“三垄”栽培技术,到1993年推广面已达100%。1986~1992年大豆平均单产1374公斤/公顷,1993~1999年上升到2097公斤/公顷。2000年达到2400公斤/公顷,较1996年的1384.5公斤/公顷提高73.3%。
大豆“三垄”栽培是指大豆起垄、深松深施肥、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其增产的原因是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扩大土壤库容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匀度个体发育均衡;提高肥料利用率满足大豆需要;提高结荚部位便于机械收割。
据调查,伏秋起垄比随播随起垄增产32%,春起垄夹肥增产26.9%,垄作比平作增产47.2%。
玉米 玉米采用“三全”栽培技术,指全部秋起垄(或顶浆起垄)、全部垄上精量点播,“全部”化肥一次分层深施,生育期中“不追肥”。辅以优良品种、微肥、菌肥应用、化学灭草、苗前苗中垄沟深松、防治病虫害和地膜覆盖等综合技术。玉米“三全”栽培技术到1992年已100%应用,增产效果显著,1986~1991年平均单产2524.5公斤/公顷,1992~1999年提高到5472公斤/公顷,增加1.16倍。2000年达到7380公斤/公顷。
水稻 15年来水稻发展经历了由缓到快的过程。1986年水稻面积仅占粮豆总面积的3.66%,1990年降至3.49%,1995年上升到14.65%,从此快速增长,到2000年已达到60.4%。
总结15年水稻发展的经验教训,以科技为主导,努力提高以旱育稀植为基础的“三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是水稻稳定发展的根本。1990年再次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聘请农垦科学院专家徐一戎亲自给干部职工讲课并现场指导,1992年开始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简称“三化”栽培)。由于此项技术的到位率不断提高,促使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单产大幅提高,成为多数农场富场富民的支柱产业。八五八农场是全局唯一的贫困场,自大力发展水稻成为“水稻场”后,摘掉了贫困场的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化”栽培技术结合运用少耕、氮肥后移、管水壮根及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技术等,成为提高水稻种植水平的重要途径。1997年开始推广优质米生产技术,质量得到重视,优质、高产、高效成为水稻生产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