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肥料一、土壤普查
垦区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8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壤普查。
土壤普查土壤养分状况统计表
(1998年)
表3-36
注:化验的速效氮,1987和1991年为水解氮,1998年为碱解氮。
从三次普查的结果看,土壤的酸碱度变化不大,而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分析下降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用地不养地,搞掠夺式经营。土地承包给个人后,有的人只顾眼前利益,秸秆不还田做烧柴、做饲草,不用绿肥也不施有机肥,这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秸秆还田后没有及时增施氮肥,使全氮减少,全磷相对积累。秸秆C/N一般是70-80/1,微生物C/N是25/1。在微生物分解秸秆时要从土壤和生长的作物中争夺氮素,造成土壤中氮素消耗较多,而土壤中氮素大部分是有机质提供的,所以造成有机质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3)正常的轮作制度被打乱。原来的麦—玉—豆三区轮作制度在土地承包后被打乱,大豆重迎茬严重,造成严重的养分单一消耗,导致养分不平衡,某些元素缺乏。
(4)风雨侵蚀,肥力流失。春风大、夏雨多是我地区的特点,春播后地表裸露,大风带走大量养分,夏雨侵袭特别是洪涝年份,土壤处于过饱和状态,肥水流失比较严重。
微量元素变化情况。在1991年和1998年先后2次对微量元素进行化验。化验结果,铜、锌、硼含量下降,铁、锰、钼含量增加。
微量元素含量表
表3-37 单位:PPm
1991年,各元素丰缺顺序为:铁>硼>锰>铜>钼>锌1991年,各元素丰缺顺序为:锰>铁>钼>铜>锌>硼
微量元素丰缺面积比例表
表3-38 单位:%
二、施肥方法
15年间,施肥方法基本分为两段。1990年前主要是深施肥、分层深施肥。1990年以后,随着栽培技术措施和机具不断更新完善,在作物施肥方法和施肥标准上有了长足的改进。
小麦:八五五农场总结出的小麦深施肥的方法是(1)秋深施氮磷;(2)秋撒施氮磷(浅翻施入法);(3)播前深施氮磷;(4)播后芽前深施氮磷。八五四农场改装的48行播种单园盘开沟小麦深施肥法,施肥深度可在9公分以上,效果良好。1990年后全面推广播前深施肥和种子育肥、土壤深施肥、叶面追肥的三肥接力技术。肥料总量2/3做底肥全部播前深施到种下7~8厘米,另1/3做种肥施在种下3~5厘米,做到不重不漏,深浅一致。
大豆:“三垄”栽培中一项关键措施就是分层深施肥,底肥施在20~22厘米和15~16厘米两层,种肥侧5深3(公分),提高氮肥利用率21.9%、磷3.7~6.1%,亩增产30~36%。1990年以后,以促根壮苗为目的,实行基肥、种肥和追肥(叶面追肥)的三肥接力技术措施,搞好分层深施,基肥要在起垄时夹于15厘米以下土层,底肥施于种下8~10厘米,种肥由侧施改为种下施于3~5厘米处。
玉米:八五一一农场在化肥深施上取得新突破,在玉米播种的同时,在种侧8~10厘米处条施尿素5.5~10公斤,播深8厘米,随种播亩施二铵5~6公斤。该场玉米稳定增产,五年(1984~1988)平均单产3750~4500公斤/公顷。1990年后,以全量钾肥、2/3磷肥、1/3氮肥做种肥,施于种下2~3厘米。其余做底肥,施于种下10厘米,或侧5深10厘米。
水稻:1992年前主要以氮磷为主,少数场队氮磷钾配合,亩施肥量9~11公斤,氮磷比为1.5~2∶1,氮磷钾比1.5~2∶1∶1,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并以表施为主,氮肥多数按基、蘖、穗肥3次施入。1992年后开始进入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实行氮磷钾搭配,亩施时提高到15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为1∶0.5∶0.3~0.5,氮肥按基:蘖:穗:粒肥为4∶3∶2∶1的比例分4次施入。高产户按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为3∶3∶1∶2∶1比例分5次施入。磷肥做基肥1次施入。钾肥分基肥、蘖肥两次施入,以表施为主。从1996年开始进行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试验(秧苗下侧5深3),具有施肥均匀、便于根系吸收、省肥等特点,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经几个农场试验,在减少氮肥用量的情况下,仍比常规施肥增产10.8~35.3%。此法已在机插田中全面推广。
三、施肥量级及比例
1990年前,化肥货源短缺,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施肥量较低成为制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90年代后,随着化肥货源增加,施肥量开始稳定增加,同时全局开展了化肥使用技术联网试验,找出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和氮磷配比,实行科学配方施肥,粮食的单产、总产逐年增加。据海林农场调查,1995~1997年平均亩施化肥商品量23.2公斤、27.4公斤和30.1公斤,粮豆分别较上年增长32.3%、25%、8.4%。
化肥用量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9
海林农场增加化肥投入的同时,坚持科学施肥,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利用率,确保了粮豆增产。其做法是:
(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0.35%。
(2)合理耕作,提高整地质量。采取深松、浅翻深松的耕作方式,创造深厚活土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整地质量,达到地平土碎,无明暗坷垃,创造一个苗床疏松、地表干净的土壤环境,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保证。
(3)坚持施肥标准,确保施肥深度。
(4)采用“四因施肥法”,即因作物、因品种、因地力、因前茬施肥。
垦区70年代就开始大量秸秆还田,用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使土壤C/N比发生变化。更由于多年来重施磷肥,土壤磷的固定积累增高,因此合理增氮,调整氮磷比例是当时作物增产增效的当务之急。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调整施肥比例,同时合理增施钾肥,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益。
主要作物亩施肥纯量及比例表
(1986-2000年)
表3-40
四、钾肥应用
全局主要土壤类型是白浆土,约占40%,因其素有富钾之称,在氮磷低水平条件下,土壤中的钾的含量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但由于连年施用氮磷,土壤中氮磷的积累增多,导致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破坏了作物吸收养分的平衡,影响产量的提高。1990年前,钾肥应用还没有引起各场的高度重视,施用情况不一,仅有少数农场的少数生产队用过,且使用技术不全面,面积也很小。进入90年代以后,钾肥应用得到了重视,各农场在白浆土上进行了施用钾肥试验,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大豆:在亩施二铵8公斤基础上,增施硫酸钾2.5公斤,亩产196.8公斤,较不施钾肥增产12.8%。
玉米:在亩施氮磷纯量15公斤(N∶P=2∶1)基础上,亩施硫酸钾3.5公斤,亩产529.7公斤,较不施钾肥增产25%。
增施钾肥还能提早成熟3~5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加其品质。近年来,施钾肥已作为一项常规施肥措施全面应用。
五、叶面施肥
从80年代起,管局就很重视微肥、菌肥的应用,最早应用于生产的稀土、钼酸铵、丰产素、磷酸二氢钾、米醋等激素和微肥在生产中取得显著成效。
微肥使用面积情况表
(1986~2000年)
表3-41 单位:亩
续表3-41
经过全局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认定稀土、磷酸二氢钾、米醋、增产菌、新华液体肥、多功能液体肥、叶喷灵、垦原丰产素、惠满丰等,其增产效果均在10%以上,作为推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