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械作业与农机更新

第四节 机械作业与农机更新


标准作业是农机田间作业满足农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全局抓标准作业首先从农机管理标准化入手,抓好农机具的检修质量,坚持严格检修和验收制度,使农机技术状态达到标准作业的要求;二是抓机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标准作业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三是抓好各项作业的定标工作,开好定标会,搞好技术传授,明确各项作业的质量要求;四是各项作业严格贯彻《田间作业规程》,建立健全质量验收制度。由于各级领导和机务人员都比较重视标准作业,加之多年坚持作业标准长抓不懈,田间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和水田的机械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播种时播到头,播到边,重播现象比较少,达到苗齐、苗全、苗匀、苗壮,收获时收割机的封、档、堵、接搞得好,减少了跑、漏粮现象。
             2000年5月20日水稻机械插秧



             各种作业机械化程度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3-49                       单位:公顷



  由于多年受资金困难的影响,农机具长期无力更新,造成农机具型老化,超期服役,结果是动力性能下降,经济性能恶化,机械作业质量满足不了农业的技术要求。据1990年统计表明,主燃油消耗增加10~15%,全年多耗油近3000吨,修理费平均每马力增加54元,全局约增加1200万元,三率指标平均下降5%。故障多,工作可靠性差,影响农时。全局超期服役的拖拉机1620台,占保有量的86%。其中链轨拖拉机超期服役的达到94%,淘汰的东方红-54拖拉机继续使用的还有550台。自走式收割机超期服役的有338台,占保有量的26%,全局还有250台牵引式收割机仍在使用。农具超期服役的达到66%。
  1989年前,农机投入的资金很少,其中,1986年投入75万元,1987年投入84万元,1988年投入3046万元。当时使用的拖拉机功率小,远远满足不了深松、宽幅、一机多用,尤其是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的要求,农机具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从1989年起,更新改造农机的投入逐年增加。1990年6月,农业部颁布《国营农场农业机械设备报废更新暂行规定》(农业部[1990]农垦字第91号文),对农机具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法规性的依据。1991年5月28日,管局在云山农场一队召开农机具更新试点工作会议。此项目是农业部1990年搞的试点项目。项目共投入资金334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改贷投资100万元,其余部分由农场自筹解决。此项目于1991年完成,为垦区农机设备的更新改造摸索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
  “七五”期间,农机设备总投入5763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152万元。购置性能先进的大功率自走式收割机267台(主要是1000系列、E514型、东风120型等),购大型农用拖拉机452台,以及1250套农具。农机总动力37.5万千瓦,较“六五”末期的30.2万千瓦提高了24.2%。
  1991年,新购大功率自走式收割机75台,大功率拖拉机90台,农具613台套,总计投入3055万元。八五一○、宁安、云山、庆丰、八五八、八五一一等农场每亩耕地农机投入都超过10元。
  1992年,新增大功率自走式收割机78台(主要是JL1075型、JL1065、E514、东风120、叶尼塞和顿河型)。
  虽然全局农业机械更新速度有所加快,但绝大多数农场更新换代速度仍然缓慢,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专用机械缺乏,不能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影响农业的发展。从1996年起,总局引进使用日本二亿美元的政府贷款项目,为牡丹江垦区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和高产作物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8年2月,总局发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加强垦区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的决定》,提出以“农机更新配套为重点,继续加强农业机械的工程建设”的战略。要求旱田机械坚持“高效、增产、节能、抗灾、经济”的原则,适应垦区规模经营,耕作改制,实施新农艺等旱作农业机械化特点,立足国内,适当引进,选用大马力农业机械动力和新型农机具进行更新、换代和补套、配套,履带式拖拉机不低于100马力,轮式拖拉机不低于160马力。《决定》还要求重点解决水稻、玉米高产作物机械化。积极发展农田航空、粮食干燥处理设备和储粮设施,改造农田排灌设备,配备履带收获装置,提高抗灾能力,确保农业丰产丰收。计划到2000年,旱作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1998年6月,分局下发了《关于增加农业投入和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步伐的通知》,提出农业机械更新的重点是旱田整地动力机械与之相配套的作业机具。今后三年全局以每亩不低于10元的农机投入为标准。动力机械的功率幅度,大型轮式为160~180马力,履带式为100~120马力。进口机械为示范点通过项目少量引进。水田机械的选型与引进,由小型化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围绕种子产业化、秧田建设规范化、条田建设标准化、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突出性措施领先化、家庭经营规范化的“六化”要求,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水稻“六化”。分局要求农机具新度达到60%以上,并把农机更新列入场长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项目。1998年全局农机更新投入7041万元。
  1999年,全局农机投入资金9007.27万元,较上年增加1966万元,同比增长28%。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农场投入2830.47万元,占总投入的31.4%,营机户个人投入6176.8万元,占总投入的68.6%。新购农机总台(套)数为6284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83台(东方红1202型5台,东方红1002型52台,英产纽荷兰M160型26台)。全局农机的固定资产原值由1998年的38亿元增加到4.5亿元,增长18.5%。净值由1998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7.2%。农机总动力由1998年的38.9万千瓦增加到52.1万千瓦,增长34%。
  2000年投入农机更新补套资金5000余万元,新增旱作大马力拖拉机52台(东方红1002型26台,东方红1202型19台,纽荷兰M110型17台),与之相配套的农具大型液压耙45台;5.4通用机23台、深松犁64台。水田机械也相应增加,新增中小四轮驱动水田整地拖拉机314台,插秧机688台、水稻割晒机617台,半喂入收割机30台。
             历年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1986~1999年)
  表3-50                        单位:台



            历年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统计表
               (1986~1999年)
  表3-51                        单位:台



  注:表3-503-513-52中变动不大的年度未做统计。
             历年主要农具拥有量统计表
               (1986~1999年)
  表3-52                        单位:台



          各农场各类型农用拖拉机保有量统计表
                (2000年)
  表3-53                         单位:台



          各农场各类型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统计表
                (2000年)
  表3-54                         单位:台



            各农场主要农机具数量统计表
                (2000年)
  表3-55                         单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