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十七章 商业

第一节 概况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垦区商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销售额超亿元,盈利在百万以上。1991年销售额达1.68亿元,盈利360万元,从业人数2150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商业多环节、封闭式和商品实行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商业三级批发企业改变了必须从二级站进货的定式,可以直接从厂家和全国各地进货,拓宽了进货渠道,极大地丰富了货源,满足了市场供应。管局商业处每年召开两次商品展销会、计划衔接会、商品看样选货会,货源丰富,市场活跃。1986~1991年,大宗商品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供不应求。
  从1992年起,商业改革的步伐加快,个体和集体商业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竞相发展的形势。国营商业采取多种形式的责任承包,从租赁柜台开始,逐步向民营发展。个体商户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商业局三级批发企业的销货量锐减,国营商业逐渐萎缩。此间,商业局虽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摸奖销售、削价酬宾、开设“星期日市场”,也未能改变国营商业萎缩的势头。
  1994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管局商业局为代表的国营商业,进入历史上的最低谷。1989年西岗商店第一个破产,1994年商业局土产公司和虎林批发站的烟酒公司等4家企业破产,接着从1995年起商业局密山的百货公司、烟酒公司、五金公司等专业批发公司和两个局直零售商店相继破产,从业人员纷纷下岗。到1997年,商业局所属企业中有10户破产,破产标的总额3954万元,破掉债务2200万元。各农场商场也通过租赁经营、承租经营形式向个体经营过渡,直到买断经营,实行产权转移,全部民有民营。商业局为适应改革形式和市场需求,从1992年起先后成立了商贸、果菜、建材、清洗、装璜、经贸、华商、日杂等公司和土畜产品、百货纺织、糖酒等收购、采购供应站。这些公司、站除少数撤销外,多数都先后转为民营。
  1996年,商业局与密山生产资料公司合并,成立了牡丹江农垦生产资料总公司。同年,撤销了虎林批发站,原批发站成建制划归虎林生产资料公司。
  1997年初,按分局要求,以牡丹江农垦生产资料公司为核心,以13个农场的生产资料公司为依托,组建了牡丹江农垦生产资料集团公司,董事长由分局局长王德胜兼任,总经理罗文松。由于集团公司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于1998年底解散。
  到2000年,各农场的国营商业企业都先后全部实行转制,实行民有民营。商业局所属企业尚有密山生产资料公司、虎林生产资料公司、日杂公司、医药批发站、生产资料第三门市部、生产资料贸易中心等6家商业性质的企业。
               商业处领导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