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生产
第四节 群众生产
群众生产:主要由垦区工会的生产部负责,配合党委、行政有关部门抓劳动竞赛、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和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
1、劳动竞赛
劳动竞赛是各级工会组织职工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最佳切入点。80年代是以生产为中心,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增产节约、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和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90年代的劳动竞赛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局、场两级全部建立了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各级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由行政主管领导挂帅,工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负责劳动竞赛的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检查验收、评比表彰等工作。1998年分局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主任贾强国、副主任许先珠、李景来、付臣。全局场、处级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有31个、科级279个、队级569个。劳动竞赛形式多样:
抗灾夺丰收劳动竞赛
1991年,垦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140多万亩耕地被淹,111.8万亩农作物绝产,143个生产队被洪水围困,2131户民房倒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垦区工会立即发出《关于动员职工积极投入抗洪战涝龙口夺粮的动员令》,组织全局职工抗洪抢险、抗涝抢收。在这“双抗双抢”竞赛中,垦区工会10名工作人员在两个月内跑遍全局所有农场和重灾队,组织职工生产与自救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科技兴局劳动竞赛。
1990年,为贯彻总局党委提出的“两稳两兴、一良化”方针,管局开展了“科技兴局”劳动竞赛,以牡垦局发[1990]25号文件下发。这次劳动竞赛最突出的是强调把科技干部的配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技术进步指标作为竞赛的重点。
从年初开始,基层工会利用春播的农闲季节,狠抓技术培训,仅“科技之冬“活动中就举办培训班214期,培训20887人,召开技术讲座和报告会195场,参加人数8222人。举办科技展览37场,科技知识竞赛148场,有10个农场、17个工业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出科技简报193期,黑板报167期。3月17日,工会配合团委、武装部、农机处共同举办农机行业青工业务知识竞赛。
科技兴局劳动竞赛成果显著,仅到当年8月份,农业战线玉米三全栽培推广面积就达29万亩,比上年增长59.1%;小麦深施肥推广应用42万亩,比上年增长63.2%;种子育肥154万亩,比上年19万亩增长7倍;新技术推广面积306万亩比上年增长5.5倍。年终有7个农场被评为“科技兴场”先进单位,34个基层单位被评为“科技兴局”先进集体,有17个生产队盈利超百万元。
双增双节劳动竞赛
1989年,全国总工会再次发出“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的号召,垦区工会适时向全局职工发出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人均增、节支100元的竞赛活动。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垦区工会坚持两抓、三结合的做法:两抓是一抓教育,增进职工双增双节的责任感,二抓培训,增强双增双节持续持久发展后劲。三结合是“双增双节”与劳动竞赛相结合,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五小活动相结合,与消化不利因素相结合。全局当年双增双节创效益1671万元,人均增收节支167.1元。
质量、品种、效益年竞赛
1991年,针对市场疲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垦区工会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质量、品种、效益年”竞赛活动,垦区工会与工业处、管局科协、科技处联合下发通知和方案,并于6月24日召开了12个农场、14个大中型企业工会有关干部参加的“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开展情况汇报会,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全局开发新产品54项,创效益1043万元;提高产品质量,创效益2896万元;技术革新、发明创造117项,创效益209.15万元;节能降耗179.8万元。年终上报新产品开发奖33项,质量奖12项,效益奖10项,献策奖19项,革新攻关奖39项,组织奖5项。
销售状元竞赛
1993年,管局工业企业受市场影响,存在诸多困难,产品难销,回款艰难。为扭转被动局面,垦区工会把企业难点作为工会工作重点,适时地在全局开展“评选销售状元”竞赛活动,调动了广大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年末,管局评选出十大销售状元。
2、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1990年,全局有场、处级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25个,配备专兼职劳动保护干部42人,800多个科队级单位都建立了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全局形成局、场、队、组四级劳动保护组织网络。1998年,因机构改革与调整,局、场两级劳动保护委员会23个,配备专兼职劳动保护干部68人。
(1)开展安全隐患评估活动
牡丹江管局工业企业多,90年代初有煤矿16个,水泥厂4个,砖厂14个,药厂4个,还有浸油厂、氧气厂、乙炔厂、化工厂等。因这些企业大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操作工人技术素质较低,生产事故频频发生,每年生产死亡人数都有20几人。为了迅速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1990年八五○农场工会制定了班组安全隐患评估方案和工作流程图,会同安全部门在全场开展班组安全隐患评估活动,规定每月9日、19日、29日为安全隐患评估日,提示职工注意安全,评估出忽视安全、不按规程操作和机械设备上的种种危及安全的隐患,并及时纠正和排除。八五○农场把班组评估隐患活动纳入科技攻关项目,命名为《工业企业班组定期安全事故隐患评估模式》,当年评出事故隐患446条,限期整改412条。有197个班组经严格考核,达到省级班组安全建设要求。牡丹江垦区工会和管局安全部门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要求全局所有企业都要开展“班组评估隐患”活动,使全局安全生产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1991年6月,八五○农场工会《“开展班组隐患评估”活动是安全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的经验在总局安全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受到总局局长刘文举高度评价,要求在全总局推广。在省总工会和省安全部门召开的全省经验交流会上,八五○农场工会介绍了开展班组安全隐患评估活动的经验,得到大会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从此以后,这项活动一直延续下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了“查隐患、促整改、保安全群众监督检查活动”。1999年3月,省总工会授予牡丹江垦区为全省工会“查隐患、促整改、保安全群众监督检查活动”先进单位。
(2)加强业务培训,履行监督职能
从1986年起至今,共培训劳动保护专兼职干部31297人次。培训方法主要是:上业务课、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知识图片展、知识竞赛等。1991年,有1人在总局举办的安全知识竞赛中夺得第一名。至1998年全局场、处级以上专兼职劳动保护干部52人持证上岗。
198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个别单位的领导片面追求利润,对职工的劳动保护不够重视,该发的劳动保护用品不发或缓发,该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被取消或减少,有的单位干脆就没有劳动保护这一说,职工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安全与健康面临威胁。垦区工会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工会法》、《劳动法》,对企业中的劳动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协商解决劳动保护用品发放问题;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坚持从严处理第一责任人。
3、劳模管理
1986~2000年,牡丹江垦区共评出全国劳动模范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省级特等劳动模范与劳动模范25人、总局级特等劳动模范与劳动模范299人、分局级劳动模范1519人。评出总局级先进集体64个、分局先进集体1013个。
劳模评选:分局成立了劳模评审委员会,每年对劳模评选工作都要提出指导思想、评选条件、评选办法、评选要求及名额分配,每次评选都要提出一线生产工人劳模的比例不得少于劳模总数的60%,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在各基层评选上报的基础上,由分局评委逐一讨论审核,最后交分局党委讨论批准,下发文件表彰。
规范管理:局、场两级对历年评出的劳模实行档案管理,既有劳模登记、卡片,又有存档的劳模审批表,对全局劳模人数、分布情况、工作情况、发挥作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数字准、胸中有数。2000年开始对劳模实行电脑数据库管理。
落实待遇、发挥作用:局、场两级行政都对劳模十分关心,在生活上,优先安排疗养;医院内设立劳模病房,平均每两年为劳模做一次身体检查;开展劳模生活状况调查;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对各级劳模进行奖励和发放津贴。在政治上弘扬劳模精神,组织劳模事迹报告团、风采录、专题片、图片展。1997年,垦区工会协助中央电视台和有关新闻单位拍摄了孙俊福模范事迹电视剧。几年来,通过选树以全国劳模孙俊福、王德胜,省特等劳模刘林春,省劳模陈兴家、张淑香为典型的先模群体,全局认识劳模、了解劳模、学习劳模、尊敬劳模的风气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