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三节 组织建设


1986年,管局团委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团部建设实施方案》,将加强团支部建设与队级整党工作同步进行,狠抓基层团组织工作,主要开展了“三查、三看”活动,从团建设动员、理论学习、上好“三会一课”、团支部机制规范、制度健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达到每个农场5%的农业连队进入红旗团支部行列,80%以上的团支部成为标准化团支部。根据中共中央整党决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管局党委下发牡农党字[1986]5号文件《关于批转<管局团委关于在经济体制中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活动阵地建设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1986年5月,管局团委下发牡农青联字[1986]2号文件,各农场团委同生产科、农机科、林业科等有关部门开展农场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力争用二年时间把全局农场青年培训一遍。年内举办农业、农机、畜牧养殖、运输服务等专业培训项目65次,共培训青工3598人次。
  1987年1月,管局团委制定下发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参加目标管理的14个场(处)团委所属906个支部,验收后一类支部186个,二类支部614个,三类支部106个,一二类支部上升了365个,三类支部下降了23个。
  同年,管局团委对全局团费收缴管理工作进行清理,对按时足额上缴团费的团委进行了表彰,对欠交少交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1987年7月,管局组织部、管局计划财务处、管局团委联合下发《牡丹江农管局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使各级党政领导深入了解团的工作,让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团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进一步规范团工作制度。
  1988年5月,管局团委副书记金奎祥当选为团的十二大代表,参加团的十二大会议。
  1988年2月,管局团委下发通知,在全局范围内全面开展“创先争优夺红旗”千分竞赛活动,以建功育人为主题,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狠抓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团的工作。
  1988年7月,管局团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总结研讨了全局上半年工作和下半年工作,增补全委委员及常委,共同学习了团十二大的有关文件并就如何贯彻落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988年,管局团委加强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下发《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团干部民主选聘实施方案》,在八五○糖厂、完达山制药厂等单位公开招聘了团委书记。
  管局评选出十名青年致富能手,其中邱凤兰被评为省优秀青年个体户,薛建平为总局优秀青年个体户。管局团委编写《牡丹江垦区青年英雄谱》和《团内通讯》,宣传这十位青年致富能手。管局团委被省委评为“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管局团委下发牡垦青[1988]4号《关于一九八七年度先优的决定》文件,以表彰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努力工作、勇于拼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授予八五○农场等5个场(处)级团委为新时期工作成绩显著团委,授予虎林电厂等2个团委为团的工作创新单位,表彰了231名优秀团干部、团员、新长征突击手和20个新长征突击队。
  管局团委针对全局团干部大量转业的情况,及时与农场党委联系,帮助解决职级等待遇问题,妥善安置转业团干部。
  1989年,为深入贯彻黑垦发[1989]7号文件精神,管局党委专门召开会议,对共青团在政策、经费、人员上给予保证,并转发了八五四农场党委重视共青团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
  管局组织部与团委联合转发总局[1988]20号《关于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暂行办法》文件,积极开展“双优推荐工作”。当年全局推荐453名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发展党员97人。
  管局团委以“育人、成才”为工作主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举办全局专职团干部培训班有78名团干部参加。各农场举办兼职团干部学习班共30期,参加人员1661人。管局团委还选派12名团委书记参加总局党校团委书记岗位培训班,选送8人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团训班,选派5名学校团干部参加北戴河辅导员学习班。
  1989年,管局团委正式成立“青年工作学会”。首届青年工作学会年会制定了新的章程,组成了新的理事会,李绍民任理事长,高晓舟任秘书长,发展会员33人,提交论文36篇,9篇论文获奖,部分论文还参加了全国、省、地、市的理论交流。
  1990年,管局团委认真贯彻总局[1989]12号文件精神,外争政策,内增活力,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管局党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总局党委〈关于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决定〉的意见的通知》,采取“两给两抓三落实”的做法,给政策、给地位、抓培养、抓培训,落实人员编制,落实经费,落实阵地,并就解决团干部职级待遇问题提出意见。
  1990年,管局团委做好宣传工作,上稿率较往年有大辐提高,团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在省台播放16条(部),在管局播放48条(部);各级团组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稿5篇,《农垦报》上稿36篇,《垦区团讯》上稿70余篇;创办各种团内刊物、小报28种,304期,出版报、墙报32960余期。
  1991年,为了发挥青年工作学会作用,全局成立青年工作学会分会6个,共举办共青团工作理论研讨、学习班8期次;举办奶牛饲养技术研讨、学习班9期;举办水稻种植技术研讨、学习班11期。
  管局团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989]12号文件精神,重点抓了团的整章建制和局场两级团代会改选换届工作,团的机构、编制、干部配备、活动经费等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到位。全局配备了9名正科级团委书记。
  1991年7月17日,团中央农林处处长吕敏和王大晶在团省委青农部科长王维发和总局团委副书记徐维新的陪同下,来管局进行了为期3天的检查指导工作,检查了八五七农场和八五○农场的共青团工作,几位领导对管局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2年1月,管局团委制定印发《牡丹江管局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方案》三年规划,通过“四抓一建一开展”等具体措施,在全局广泛开展团的基层组织整顿。
  牡丹江管局青年工作研究学会分会发展会员40余人,有6名会员被省青少年研究学会吸收为会员。管局团委针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机构,确定了“进一步探讨团的工作发展新思路,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的调研主题。各研究会召开研讨会11次,撰写论文168篇。在总局、七市一局研讨会上,管局有3人、3篇论文获一等奖;在总局第四届青年工作研究学会年会上,管局有2篇论文获一等奖;在省青少年研究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管局团干部撰写论文有2篇获奖。
  1993年5月4日,管局团委书记李绍民当选为团的十三大代表,参加团的十三大会议。
  1993年,是管局团组织变化最大的一年,机构合并,人员精减。针对这一情况,局团委通过选送优秀团干部到北京、哈尔滨、北戴河等地学习、落实团的活动经费、岗位津贴、“双推工作”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共有30多名团干部外出学习。
  1993年,管局团委授予八五八农场团委等10个团委“管局先进团委”称号,授予八五○农场三队团支部等50个团支部“管局先进团支部”称号,授予韦红英等50名团干部“管局优秀团干部”称号,授予贾成林等110多团员“管局优秀团员”称号。
  1994年5月,以全局整顿后进党支部为契机,管局团委制定了《基层团支部整顿方案》,明确提出整顿团支部的方法、步骤和要求,制定了《建格达标夺红旗标准》,完善团支部月报制度,掀起全局后进团支部整顿高潮。通过整顿,全局红旗团支部比例达到了15%以上,一类团支部达到20%,二类团支部达到50%,三类团支部控制在5%以下。
  1994年初,管局党委表彰了25名青年积极分子,管局团委把他们事迹编印成垦区《青年英雄谱》下发全局。
  1994年8月,管局团委落实总局团委《关于印发〈1994~1997年垦区发展团员工作规划要点〉的通知》精神,结合管局团员队伍构成及团员占青年比例等实际情况,提出由1993年的1.9万人左右发展到1997年底2.2万人,团青比例达45%,抓好农业战线、中学生、待业青年中的团员发展工作。
  1995年3月,管局团委召开共青团工作会议,管局党委副书记谭克信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共青团工作》的讲话。管局团委利用整顿后进党支部的有利时机,以党建促团建,全面整顿后进团支部。经过整顿,全局合格团支部达95%,红旗团支部达50%。
  1995年,管局先优模推荐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管局团委成功推荐省级星火带头人4人、省级青年企业家1人、省级二次开发创业者和标兵3人。庆丰农场子弟校学生程燕妮还光荣当选为全国少代会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95年,管局团委先后下发《团员发展规划》、《新经济组织团的建设的意见》和《流动团员管理办法》等文件,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中团建工作,当年三资企业建团率达100%。海林农场还建立了由30多名团员组成的个体劳动者团支部,为新经济形势下建团和团员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年管局团委荣获团省委授予“先进团委”称号。
  1996年,分局团委与武装部联合办班,来自7个农场和局直单位的70名团支部书记学习了中央、省、总局和分局党委会议精神,听取了农业、组织、宣传、招商等部门领导作的专题讲座,学习了团的业务知识。在培训中实行军事化管理,增强了学员的纪律观念,使团支部书记的业务有了较大提高。
  1996年,全局7个农场团委与组织部门沟通,联合下发了“推优”工作方案,使全局“双推”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1996年10月,在团中央等部门开展的“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牡丹江垦区孙俊福入选十杰,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1997年,分局团委认真贯彻总局青代会和分局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目标管理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和协助任务,被评为总局优秀团委。
  1997年,分局团委在全局开展了团组织整顿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经过整顿,调整团支部书记101人,占总数的28.9%,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1%,党员增加1.6%,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和不自觉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团费的团员280人受到处分,占团员总数的5.1%,其中开除团籍96人,占团员总数的1.7%,发展新团员700人,比上年增加14%。分局团的宣传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团干部撰写的反映垦区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稿件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162篇。
  分局团委抓住党委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机遇,主动配合组织部门起草了“双优推荐”工作意见,并由党委转发。西部农场团委建起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超过500个,经过培养、考核,向党组织推荐98人,其中76人被吸收为预备党员;被党组织列为后备干部的青年人才有113人,其中76人得到任用;生产队配备25岁以下队级干部工作与团支书“三位一体”配置工作合为一体,计划完成56人,实际完成73人。“双优推荐”工作受到总局团委表扬。
  分局团委下大力气树立青年典型,壮大青年典型队伍。赵建军等3人被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卜庆臣被评为省十大青年科技致富标兵,杨芳芳、吕牧栋被评为总局十佳少年。分局评选了20名杰出(优秀)下岗再就业青工,受到分局党委表彰,享受分局劳模待遇;场(处)级团委树立杰出青年、十佳少年等百余人;创建青年文明号集体130多个,青年突击队110个,青年先锋车组300多个。全局青年典型群体在全省有了一定知名度。
  为配合全局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青年科技活动,培养种养大户有59户,建立青年科技示范田2700亩,表彰养牛种稻大王20人,每个团支部都选择1~2个项目进行科技试验,在职工群众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完达山集团一分厂青年文明号集体被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1998年5月26日,在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百万农村青年科技传播活动”中,分局团委副书记王林山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分局团委积极探索在改制企业中建立团的组织和运行机制的新路子,通过成立社区联合团支部和合并团支部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改制后企业建团和团员管理的措施。
  分局团委进一步深化青年科技活动,把生产队团支书“三位一体”配置率提高三分之一,各基层团支部都承担1~2个科技项目。分局团委于年底命名了30名青年星火带头人,表彰了10名青年致富标兵。
  1998年3月,分局团委举办了为期6天的团干部培训班,对农场团委书记、基层重点单位团支部书记进行了中共十五大报告、农垦改革、科技项目培训,参训学员60多人。全局7个农场通过办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基层团干部300多人次。
  1998年,经分局团委推荐,八五七农场场长隋凤富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这是十年中黑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八五五农场场长赵建军当选全国星火带头人标兵、省十杰青年企业家;兴凯湖农场场长武振江当选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还有6人被评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
  1999年,分局团委在接管东部9场(厂)团的工作后,继续加强团组织的建设和整顿工作。局团委前往其中的4个农场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各团委1996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与当地党政领导就共青团工作广泛交换了意见,讨论了加强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办法。
  1999年6月26日,团省委副书记申林、青农部部长李兵、李海威一行在总局团委书记王玺昌的陪同下,对垦区团的工作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和检查,牡丹江分局是代表垦区唯一受检单位。八五七、八五○、兴凯湖、八五一一、完达山集团等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再就业服务组织建设、青年学理论、稳定工作接受了检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兴凯湖农场还被授予“全省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1999年,分局团委和八五七农场团委、兴凯湖农场团委被确立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1999年11月,牡丹江分局团委被团省委、省科委授予“全省培养星火带头人活动组织奖”。
  1999年,在“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团省委等部门授予孙俊福“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2000年5月,分局党委召开“分局青年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了“牡丹江垦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领导机构”。
  2000年,八五○农场团委、八五四农场团委和庆丰农场团委被确立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