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人教育
第四节 成人教育
一、成人文化基础教育
“七五”期间,是管局成人教育改革发展阶段。
1986年春,管局下发《牡丹江农管局成人教育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成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1986年冬季管局下发文件,开始将岗位培训转为成人教育的重点。管局成教办继续对职工进行文化补习,仅1986年一年,初中文化补课合格人数就达25455人,高中文化补课合格人数为144人,初级技术补课合格人数为14086人,中级技术补习人数为958人。管局超额27%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初中文化补课任务。
1987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12月管局专门召开了成人教育工作会,下发[1987]218号文件,提出贯彻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将原来的职工教育委员会改名为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由管局主管教育的副局长兼任主任,组织、教育、劳资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由组织、宣传、农业、工业、农机、畜牧、工会、共青团、职教办等12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成人教育办公室,与教育处合署办公,办公室编制4人,负责日常工作。管局要求各场根据职工教育担负任务,配备2~3名专职工作人员,配2~3名专职教师。局成人教育办主要领导按副处级配备。农场成人教育办按正、副科级配备。除八五○、八五四、八五一一、宁安农场职教办主任正科外,大部分单位成人教育办都与教育科合署办公;要求大中型企业要成立成人培训中心并配备专职干部和教师,在教育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为成人教育服务,职工教育有了稳定的基地,保证了职工教育正常地开展。
1988年开始把成人教育列为农场场长任期目标,作为对场长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岗位培训做了明确分工:场级单位负责1—3级的初级岗位专业技术培训。管局负责4~6级中级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由成教办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各业务部门负责拟定本部门所管人员培训规划和实施步骤,并制定出各岗位等级培训科目、内容、标准。初级岗位培训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学习科目为5科。学习时间可进行累计计算也可冬春两季各学习一段。1988年以来在全局一些单位已经开始岗位培训的试点工作。
1989年管局下发了(89)102号文件《全面开展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工作决定》,文件中对职工、干部的岗位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方针、政策、步骤、要求。岗位培训在具体实施时,以领导干部和生产技术骨干为重点;在农业工人中以农机工人和畜牧工人为重点;在大中型企业中以班组长、重要技术岗位工人为重点。八五○、八五七、兴凯湖、八五一○等农场开始对农机工人、大型企业中的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岗位培训,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年8月总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在牡丹江局召开,会议参观了职工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八五一○农场焦化厂、兴凯湖农场、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乳品厂、八五○农场职工教育情况,并对成人教育予以充分肯定。1989年开始,对成人教育学历教育、计划外办班、专业证书等进行了认真地清理整顿,对外出学习人员都严格地履行了审批手续,严格制止不合格人员参加专业证书学习。制定了成人教育管理规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要求,局成教办对文盲进行了初查:全局15~40周岁的文盲为984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比率的1.4%。
为了促进农机工人的岗位培训,1990年管局成人教育办公室和农机处为生产第一线农机工人组织编辑出版了农机工人初级、中级岗位培训大纲。
岗位培训从1989年开始对全局1000多名生产队干部进行脱产3个月的岗位培训,1991年全部培训完。1989年下半年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进行岗位培训。
“七五”期间有1250名职工参加职工高中学习,毕业832人。5年间,全局共举办各类岗位培训班1620个,培训26.8万人次。全局大中型企业领导90%以上岗位培训合格,生产第一线基层干部80%经过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全局有23500名职工岗位培训合格。全局50岁以下的处级干部已有90%达到大专文化水平,45岁以下的科级干部已有60%达到大专,基层干部已有50%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全局10万职工,大专以上者8457人(含在校生),占8%;高中、中专档次的25470人,占25%;初中毕业程度者44550人,占45%;全局45岁以下文盲率已降到2%以下。
“七五”期末,全局13个农场建立起成人培训中心,20多个大中型企业都成立了职工业余学校,358个农牧生产队都成立了职工文化活动室,各职工培训中心都配备了专职教师,全局共有职工业余学校455所,场级职工培训中心15个,职工中专4所,电大、职大各1所,在地初步形成了适应当时阶段、中级人才培训所需要的、比较完整配套的职工教育体系。全局共配备92名专职干部,307名专职教师,占职工总数的3.1%,聘请1250名兼职教师,共有职工培训基地校舍面积36500平方米,职工人均面积0.36平方米。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全局每年提取120~200万元的职工教育经费全部用在职工培训上。发展职工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设施、经费全面落实,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指标。
“八五”期间成人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成教管理机构,使成教工作做到四落实:人员落实、机构落实、办公条件落实、职级落实。岗位培训工作前二年主要抓了场处级、生产队干部的培训,使在岗的场处级领导和1000多名生产队干部都达到岗位培训合格;后三年使203个工业企业的领导干部培训合格。农机工人初级岗位培训面达1005人;在岗的1.3万名农机工人全部培训合格,畜牧工人培训面达50%。5年间,全局培训各行业行政专业技术干部7500人,其中50%人员达到中级岗位培训合格。继续开展初中和职工高中、职工职业高中等成人文化基础教育工作,为小康队应届高中毕业生达标创造条件。这期间继续稳步开展扫盲教育工作,并将扫盲和重点放在巩固提高上。1993年经省、国家验收合格。
1991年,为保证“八五”成教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成教管理机构,制定成教目标考核方案,列入场长(经理)任期责任目标。1月会同农机处在八五○农场召开了农机岗位培训现场会。八五六、八五七、兴凯湖等单位交流了经验。岗位培训工作由此全面铺开。
1992年召开3次扫盲工作会议,制定了扫盲重点及配套措施,下发了大纲和教材。5月,管局召开扫盲工作会议,下发《牡丹江农管局扫盲工作要点》,对全局扫盲工作作了更具体的布置,进一步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扫盲的措施。号召全局上下总动员,协力打好攻坚战,并提出奋战一年,扫除全局80%的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成立了验收小组,由管局主管教育副局长许长奉任组长,教育局长任副组长,组员为成人教育办成员。全局各单位积极行动,全面铺开,一个专职教师上课,子女教父母,夫妻识字,专人包教保学等形式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高潮兴起。1992年成人文化基础教育工作继续全面展开,全局共招收职工高中,职工职业高中学员672人,为全局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届。管局成教办撰写的《改革和发展职工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为振兴经济服务》的经验材料,作为全国农垦职工教育工作会的典型材料,在大会发言。
1993年10月份省政府“两基”检查验收评估组对全局八五七、海林、宁安、庆丰、八五六、八五○、八五五、八五一○、八五一一等9个农场进行抽样检查,占农场数70%。其中重点检查了5个农场(八五七、海林、宁安、八五○、八五五),面上看了4个农场(庆丰、八五六、八五一、八五一一),总共检查了12个生产队。其间听取了管局、场、队领导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情况的汇报,查看了教育基地,查阅了扫盲的有关档案资料,考核了脱盲学员,座谈了解了扫盲工作开展情况。全局1042名文盲,已脱盲966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达到国家高标准要求。省政府宣布牡丹江局为“两基”达标单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全省首批达标的十个单位之一。
1994年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国家教委扫盲工作检查团听取了局扫盲工作的情况汇报,宣布管局为“扫除文盲单位”。全局青壮年总数90921人,应扫文盲1042人,已扫除966人,剩余文盲76人,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9%,超过国家标准4.9个百分点,提前7年达到国家2000年的标准,标志着全局扫盲工作已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1995年继续抓实扫盲巩固提高工作,主要措施是加强领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重新修订扫盲规划,普遍成立业余小学。接受了“农业部、林业部和中央农广校”对八五四、庆丰、八五六、八五○、八五一一等5个农场农广校的检查,肯定了全局的农广校工作。
“九五”期间岗位培训工作中既坚持规范化培训又开展适应性培训,同时完善培训工作的自身建设。这一期间受市场经济大潮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成人教育处于下滑状态。一些单位成人教育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定编,经费得不到保证。特别是自1996年体制改革后,局成人教育办由原来的3人精简为2人,由原来的行政编改为全额事业拨款单位。各农场成教办,也由原来的2~3人减为1人,许多单位设1人还是兼职人员。据统计全局30个企事业单位成人教育专职管理干部仅为5人;许多农场改革后将成教办并入劳动人事部,如:八五四农场将成人教育办并入劳动人事部、八五七农场成教办设在劳动人事部下设的劳动再就业培训中心(1998年又归教育口)。不少单位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按国家要求建立起来的培训基地也被撤销。许多单位提取成人教育经费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提取的经费有的也不能专款专用。面临种种不利情况,全局成人教育仍在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全局10万职工,职工文化结构为:本科学历为2.33%,专科学历为10.17%,中专学历为10.62%,高中学历为26.48%,初中学历为38.67%,小学学历为11.72%,文盲仅占0.01%,是全垦区学历层次最高的分局。经过成人教育布局的调整,全局有职工大学1所,职工中专1所,农广校1所,电大1所。
1996年成人教育在扫盲工作中认真扎实贯彻“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抓住了严控引进人口质量的关键环节,堵住了新文盲来源,全局引进劳动力19616人无一文盲。1996年又扫除剩余文盲6人,同时各场成立业余小学,为提高教育水平发挥了培训基地作用。
1997年成人教育全员培训20%,机务工人培训100%,水稻工人培训65%。小康场队建设高中文化目标100%达标。
1998年成教办对各单位扫盲工作情况进行了抽查。同时加强成教专兼职干部的业务培训。要求各单位全力巩固扫盲成果。按总局要求,广泛开展了“无文盲场、无文盲队”活动,各单位都制订了《2000年无文盲场、无文盲队》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基地,举办业余小学,使脱盲巩固提高工作不断深入。年初成教办举办了各场、局直单位成人教育专兼职管理干部培训班,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11月又选派一批专职管理干部参加北京市中华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的“全国现代职工培训与人才开发研修班”,开拓了成教干部的工作思路和视野,学习了外地经验,为全局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省里社会力量办学有关精神,成教办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清理整顿,对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办学思想不端正,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个人办学,坚决予以取缔,推动了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根据省教委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争创省部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要求,分局以八五一○、八五七农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为典型,充实了办学条件。
1999年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扫盲后的巩固提高上,为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分局“两基”复检,分局成教办先后两次组织各单位成教办主任召开“扫盲”迎检工作专题会,部署“扫盲”工作;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省“两基”年检工作的通知》,对扫盲工作做了补充规定,并下发了扫盲档案管理细则,要求档案管理规范化。各单位成教办为确保复检合格做了大量工作。分局先后两次历时19天对全局13个农场“两基”迎检情况进行了指导性的检查。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局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9%。脱盲总人数1023人,巩固率100%;有493人业余小学毕业,提高人数占脱盲巩固人数的60.93%。全局13个有盲单位,12个单位跨入无文盲场、生产队行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于10月25~27日历时3天,分两组分别对八五七、八五一一、庆丰、八五○等农场进行复查,宣布牡丹江局为“高标准完成扫盲提高巩固任务合格单位”。
通过20多年的成人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专业素质,分局成人教育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
1987年管局成教办被总局职教办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1991年管局成人教育办被国家劳动部、国务院生产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1992年成人教育办被省教委评为教育统计先进单位;
1994年,省政府授予管局“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管局”牌匾、农场总局授予管局“扫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国家教委授予管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局”牌匾;
1997年分局被农垦总局授予“两基”达标先进单位。
1999年分局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一)八五○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黑龙江省农垦八五○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成立。为省教育厅备案以全日制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开设农机、经管、商业经济、农畜产品加工等4个专业。面向全垦区招生。同时还担负着总局、管局、农场的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和各行业工人的岗位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工作。
1988年8月,八五○农场职业中学搬迁至场部与职工中专合并,两个学校,一套班子。
1989年,职工中专被省教委授予“甲级达标”学校,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92年职工中专被管局授予“文明学校”称号。1988~1991年职工中专与牡丹江农管局工学院联办农机大专班,培养农机专业大专毕业生84人,1993年12月~1996年7月,职工中专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办财会大专班,培养财会专业大专毕业生63人。90年代以后,由于就业方式的改变(毕业生自主择业,不包分配)和追求学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以至枯竭,于1996年停止办学。
(二)云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9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在云山农场建立了“黑龙江省农垦云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与农场职业高中合并。
1983~1998年15年来,先后开设了农机、农学、粮食加工、粮食储藏与检验、财会、文秘、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园林花卉、旅游服务等专业。学校还和兴凯湖兴丹米业公司、八五七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一农垦大学、郑州粮食学校、黑龙江艺术专修学院等场校联合开办了粮油工程、财会、外事服务、新闻播音、航空乘务等大专班,共毕业学生2132人。自1994年起,学校组织毕业生参加普通院校高考,有18名学生被哈工大、东北农大、黑龙江商学院、八一农大等院校录取。1986年学校在总局职教联检中,名列垦区总分第二名,被评为首批“重点甲级学校”。1991年被评为职工中专“达标学校”。1994年被授予管局“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98年获总局“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普高热、大学扩招的强烈冲击、学校停办。
三、职工机械工学院(职工大学)
1985年9月管局电大工作站迁入工学院办学,归学院领导。10月,管局决定局科研所迁入工学院,实行院所合并。学院、学校、科研所三位一体,李兴武任校长兼科研所所长,党委书记李景来任科研所副所长,曾煦林、仇晓东任副院长,朱永俊任党委副书记。
1986年管局对工学院进行调整,3个专业招生暂停1年,电大招生45人,开办了幼儿师范和土木建筑两个专业。同年7月,83级政治专业、经营专业、机械制造专业120名学员毕业,84级党政干部专修班39人毕业,共159名大专毕业生由管局统分。
1987年5月,省电大决定学校的电大工作站升格为牡丹江农垦电大分校,并扩大专业规模,电大分校校长褚明月、副校长扈海滨。9月管局决定科研所分立与学院脱钩,实行一个党委两个独立单位的体制。同年秋季,中央讲师团一行11人进驻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当年学校设6个专业,招生251人。
1988年8月,省教委副主任王文良一行到校进行成人高校评估,肯定了学校几年来的办学成绩,并建议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农垦职工大学”,以适应垦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省教委批准校名并发文,职工大学由农垦总局和牡丹江农管局双重领导。当年学校招收省成人专业教育统考和电大新生共248人:职大开设经营管理、财务与会计、机械、食品等4个专业,学员149人;电大开设金融、英语、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等4个专业,学员87人。同年7月,85级经济管理和机械制造专业学员67人毕业,由管局统一分配。9月,经农场总局批准,该校开办的大专专业资格证书,在垦区范围内的相应岗位,享受内部大专资格待遇。
1988年11月省教委向学校颁发了《成人高等学校达档学校》牌匾。
1989年,学校招收新生194人,其中经营管理专业43人,食品工艺与设备专业38人,计算机专业40人,中专财务会计专业45人,另招收普通高等教育(电大)计算机应用专业28人。此间学校为管局兴办工商行政管理班培训67人。截止1989年底,在校各类学生达2500多人,是学校办学以来学生最多的时期。当年学校经营管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后备干部等4个专业121人毕业,由管局统一分配。为满足学校发展要求,学校自筹资金建学生宿舍楼一栋1482平方米,当年施工,当年使用。
1990年,学校根据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按总局部署先后举办了3期生产队干部岗位培训班,每期一个半月,共培训182人次。8月,经成人高考招收经管、财会、农机、食品工程、商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6个专业新生166人。当年财务与会计专业67人毕业,由管局统一分配。
1991年,管局调整校领导班子,王悦任校长,李兴武任党委书记,宋德发任副校长,甄桂琴任副书记。1991年职大招收学员235人,其中财会专业80人,经管专业70人,农机专业40人,食品专业45人。电大招收学员69人,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24人,化工分析专业24人,中专企管专业21人。当年总计招生304人。同年3~11月为管局办各类培训班11期,队长班4期,党校专题班3期,处级干部班1期,销售员班2期,理论干部班1期,培训学员548人次。8月,学校88级职大和电大经管、财会、机械、食品、英语、金融、工企管理、商企管理等8个专业计256人毕业,由管局统分。当年,学校通过自筹和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建教职工住宅楼一栋1500平方米,解决了24户住房。
1992年招收职大经管、营销、财会、农机、畜牧5个专业185名学生,招收电大金融管理专业32人,电大中专乡镇企业管理专业32人,企业管理专业16人,共招生265人。同年,职大89级财会、经管、食品、计算机4个专业毕业166人,电大微机、商企管理毕业28人,共毕业194人,毕业生采取管局分配和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就业方式的改革要求。同年,办各种培训班10期,培养对象为生产队干部、销售人员、党支部书记、会计人员等,培训761人次。
1993年因学校房舍紧张,当年只招收新生59人,其中财会专业32人,总局扶持贫困场财会专业学员班27人,经省人事厅批准开办了函授93级学业证书财经专业大专班和经营管理专业大专班各1个,学员115人。举办以《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统计人员职称晋升考试、销售员等为内容的培训班5期,培训410人次。当年电大招生暂停一年。8月,90级经管、财会、农机、食品、商企管理学员157人毕业,毕业生就业采取管局分配、学校推荐、学员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为扩大培训轮训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创造条件,服务农垦事业发展,学校于6月份采用股份制形式,筹资扩建了学校招待所,在原有基础上加盖两层楼房260平方米。当年,校党委请示上级机关批准,实施学校机关体制改革方案,方案规定校内机构为三部一中心,即:教学工作部,包括马列、基础、经管、机械四个教研室及学生科、招生办;党群工作部,包括党委办公室、工会、团委、人事科;行政管理工作部,包括财务科、保卫科、总务科、实业开发中心和经贸公司。三部的负责人分别由学校副职领导干部兼任,各科室负责人另行聘任。
1994年,管局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由滕兆祥任校长,迟振远任党委书记,宋德发任副校长,甄桂琴任副书记,校内机构模式不变。8月招收职大、电大财务与会计(普专)、电大中专乡企管、电大中专财会等7个专业新生321人。2月为垦区开设农机专业结业证书函授班1个,学员76人。11月与中央党校联合办学开设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函授),招收学员108人。7~12月开办基层党支部书记、处级干部《邓小平理论》、农业技术员、会计员7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辅导班等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1034人。
8月,91级财会、经管、计算机、财会中专等5个专业299人毕业。毕业生按统分、推荐、自谋职业等形式在垦区就业。
1995年3月,校长滕兆祥调往外地,管局任命邱秀昌为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1995年学校招收新生149人,其中职大计算机专业15人、财会专业32人、电大计算机应用专业(普专)14人、财务与会计专业(普专)16人、电大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18人,乡业管专业29人、市场营销专业25人。联办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班1个58人,联办省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1个35人。8月职大经营、营销、财会、农机、畜牧5个专业185人毕业,电大金融专业32人毕业,共毕业217人,按上年方式实现就业。承办管局组织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9期,培训592人次,统计辅导班1期38人。
1996年招收职大财会专业学员27人,承办管局委托后备干部班1个学员55人,招收电大注册视听生财会和法律专业学员66人,电大中专乡企管理专业学员18人,合计招生168人。8月上级资助45万元修缮办公楼、教学楼,为争办职教中心创造条件。1996年6月管局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由邹积凯任职大校长兼党委书记。
1997年,招收职大计算机、财会专业31人,招收电大注册视听小学师资班学员70人。和省委党校联办法律专业本科班(函授)招生学员67人,财会专业本科班(函授)招收学员60人。和中央党校联办法律专业本科班(函授)招收学员147人。开办入党积极分子、司法干部、米业集团销售人员培训班等4期,共培训327人。8月职大95级财会、电大94级计算机应用、电大95级财会等5个专业共136人毕业。同年12月配合分局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发展水稻种植业需要,在分局支持下,开办水稻专业大专层次两年制教学班(垦区内部学员),招收各场生产队技术和管理人员170人入学。经上级批准,月12牡丹江分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正式挂牌。
1998年,学校连续两年未完成省教委下达的成人高校招生指标,被取消当年招生计划。学校依靠职教中心牌子,8月招收职高班学员68人,分计算机应用和英语两个教学班。电大中专计算机专业招生32人,电大农民中专农学专业招生104人(原97届水稻班学员),联合中央党校招法律专科学员57人,经管函授本科学员40人。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118人。8月职大96级财会、电大95级计算机应用(普专)、电大中专乡企管理等专业学员54人毕业。其中电大普专毕业生由分局人事局下达派遣并分配,其余按市场机制自行谋职就业。
1999年4至9月,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和锅炉司炉班等2期培训班,培训81人。因无省教委成人教育招生计划指标,未能招到大专班学员。由于连续3年办学的低潮,使学校工作一个时期以来呈现徘徊停滞状态,为此,分局调整了学校主管领导,10月初孟刚接替邹积凯任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职务。新任领导在分局支持下,10月举办了生产队干部培训和经营管理干部培训两个后备干部教学班,学员67人。11月承办水利、财务、农机、建筑、通讯、工业等6期培训班,培训320人。学校加强了电大招生,12月招收大专层次小学师资注册视听学员218人。
2000年4月与省教育学院联办中学教师大专升本科学历的师资成人高等教育班,经全国专科升本科成人高考,录取学员240人,开设汉语语言文学、历史、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体育教育等9个专业。6月与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联办招收财会本科函授和专业函授学员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