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科技

第一节 概况


1986年以来,牡丹江分局科技管理机构共计24个,分局科技管理领导机构为科技处(兴局办),负责全局科技管理工作。各场和局直单位设有科(协)技科(兴场办),负责各农场和各单位的科技管理工作,并接受分局科技处的业务指导。分局科技处1992年为8人,科协3人,1995年机构改革,科技处、科协合二为一,定编3人。各场及局直单位1992年科管人员354人(含兼职),2000年专职科管人员为30人,牡丹江分局为二级科技管理体系。
  分局科技处历届处长为:
  赵鹏翔(1986~1994.3)杨发林(1994.4~1996.3)
  张成宝(1996.4~1997.6)王殿法(1997.7~2000)
  牡丹江分局自1971年起即建有科研所,主要从事农业科研,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1992年所科技人员36人,截至2000年,科技人员28人。1992年以前,全局13个农场均设有科研站(推广中心),科技人员总数200余人,320个生产队配有农业、畜牧、农机技术员,管局、农场和生产队三个推广层次共有科技人员1456人。1992年后,一些科研站更名为推广中心或推广站,截至2000年,全局共有推广机构55个。从1985年起,全局先后建立了食品、造纸、糖作等12个隶属于农场和工厂的企业性质的开发研究所,共有科技人员84人。有40余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0余人。2000年开发机构31个。1992年以后,由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为紧密和经济建设相结合,一线从事开发与推广人员迅速上升,截至2000年,分局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达7000余人,初步形成了科技推广与开发机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需要,分局着力建设技术推广网络,形成科技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推广服务部门的上下二级三位一体的科技推广网络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分局科技处负责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管理、组织协调;
  分局业务职能部门负责推广转化的具体实施、指导;
  分局科研所负责技术服务、示范与推广;
  农场科技科负责管理、组织、协调;
  农场业务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指导(各农牧生产队和各口副业单位进行推广应用);
  农场科研站(推广中心)负责技术服务、示范与推广。
  1986年以来,牡丹江分局的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七五”期间的47.5%发展到“九五”期间的56.8%。
  主要体现在:
  1、开发、推广、攻关取得一批成果,推动了全局的综合经济发展。
  1986~1991年期间,全局承担国家、省、总局科技项目60项,分局项目260项,取得各类成果总数240项,其中受到省级以上奖励的10项,总局奖励28项,管局奖励162项。在农业系统中,种植业在加速机械装备更新换代、大力治水改造低产田和合理提高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新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广三垄栽培,旱育稀植等实用栽培技术和新产品21项,采用和改装农机新技术20项,累计覆盖面3000余万亩,对抗灾夺丰收,发挥了突出效益,特别是1991年在严重灾害面前仍取得较好收成,总计增产粮豆9.35亿公斤,收益4.6亿元。在工业战线大幅度调整改造之后,不失时机地把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创名优和创科技先进企业,推进科技进步,作为提高效益振兴工业经济的突破口。1989~1991年期间技术改造投入7375万元,1990~1991年开发新产品100余种,在1990~1991年中国食品博览会获金、银、铜牌4枚,被定为国家绿色食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处,省部优产品17个。全局优质产品率由12%增长到28.8%。1991年在科技兴局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全局工业战线完成新产品开发99项,创产值3903.01万元,经济效益488.08万元。教育战线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职业和成人继续教育,全局通过专业培训获大中专学历者达1.3万多人,各行各业各层次5.2万多人接受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已有职高毕业生1.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从科技交流、科普、科研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卫生系统论文1497篇,进行科普宣传485次,编印科普读物30种,有13项成果获管局奖励。
  1992年以来,全局共取得各类成果498项,其中分局级247项、总局级31项、省部级11项、国家级2项,承担各级科技项目605项,推广各类适用性先进技术100多项,获直接经济效益近6个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科技工作形成了“引进、开发、研究———载体、规范、推广———常规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的良性循环局面,建立了科技长入经济的运行机制。在农业方面,大面积实施“丰收计划”和集团承包、综合组装“两高一优”高产技术措施,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九五”以来实施的省课题“四大作物联合高产攻关”项目,实施面积之广、人员参与之多、效益之大是以往科研项目少有的。全局仅1996~1998年期间,小麦实施面积就达60余万亩,平均亩产228.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提高70.5公斤。玉米实施面积30余万亩,1998年实测亩产561.3公斤,比省指标400公斤增产161.3公斤,增长40.3%,比前三年平均亩产320.1公斤增产239.4公斤,增长74.4%。水稻实施总面积100余万亩,1998年平均亩产573.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171.5公斤,增长42.6%,3年累计新增纯效益3000余万元,该项目已于1999年6月通过总局专家鉴定。在信息系统方面,“九五”期间开发并完成信息化项目10余项,其中1999年度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00年承担了国家863/306智能化农业(大豆、水稻)信息系统项目和国家863/GIMS系统项目示范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2、实施科教兴局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进步
  为全面推进各业的科技进步,管局于1990年开始正式启动实施科技兴局战略,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行目标考核和合同制管理。1991年以技术推广、科技攻关、标准化管理、开发新产品、综合技术开发和基础建设六个方面,安排20个项目系列,由农场和直属工业公司承担,分解落实到295个农林牧副渔生产队和54个工业企业。由于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在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下,粮豆总产仍达10.5亿斤,是管局第三个丰收年。标准化项目,继农机标准化达标后,公路管理、绿化、农垦城镇园林化建设也相继完成,种子小线加工超10套完成计划指标,加工种子22426吨,提高用价7.2%,节约用种1614吨,两年共加工小麦用种112万亩,平均增产6.2%,总效益749.7万元。奶牛高产攻关完成计划指标,1990年攻关队基础单产5.2吨/头,攻关指标在原基础上增加0.46吨/头,实际完成5.745吨/头,完成计划指标101.5%,增加鲜奶862吨,有力推动了奶牛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99项,超额完成29项,创产值3903万元,实现利润488万元。
  1992年以来,管局累计实施科教兴局载体项目379项,在科技兴农方面,充分利用成型的已有科技成果、先进的农艺措施,加以综合组装。以行政手段加以示范推广和应用,并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在农场显要地段挂牌展示,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显示度,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截止1998年底,水稻三化栽培推广面积达200余万亩,水稻钵育摆栽60余万亩,水稻测深施肥50余万亩,小麦种衣剂60余万亩。在科技兴工方面,逐渐形成以“星火计划”支柱产业为引力,实施标准化“三全”管理,节能降耗,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兴凯湖米业集团”和“完达山乳业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其中兴凯湖农场被省科委命名为垦区唯一的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它紧紧围绕水稻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大力实施星火计划项目,在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了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不断拓宽拉长,推动了农场工业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利用稻草制浆生产中档文化用纸》被总局评为199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及省级星火一等奖。完达山乳业集团的“乳珍奶粉”项目是1998年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项目,1998年8月份竣工投产。乳珍系列奶粉由于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十分广阔。乳珍奶粉1999年产量达5000吨,销售收入1.5亿元,年实现利税2200万元。
  1992年以来,全局科教兴局金桥工程实施272项,参加人数4600余人,创经济效益达7963万元。5年间,分局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469次,学术研讨会701次,学术演讲会134次,撰写论文19925篇,其中总局级1441篇,省市级560篇,国家级191篇,二级刊物发表785篇,一级刊物发表219篇,全局汇编各学科论文集181类,近5万册。利用广播开展电视讲座993次,播放科教片1496次,举办科普讲座769次,知识竞赛88次,培训班455期,参加人次31302人。编印培训教材27923册,技术岗位练兵94次,参加4454人次。5年组织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960余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技术服务、咨询2883次,创经济效益864.9万元。
  3、科技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
  1999年以来,分局为全面推进科教兴垦的深入实施,加大科技示范力度,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增强科技显示度,真正起到科技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分局综合经济实力。1999年5月由分局行文,制发了牡垦局办发[1999]29号文件《一九九九年科技示范带目标考核实施方案》,由此正式启动全局科技示范带建设工作。示范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点线面工程);种子(产业化、良种繁育基地);农机(标准化);林业(林网化、园林化);畜牧(集约化、标准化);工业(三全管理);人才培训;教育;卫生;交通(标准化);城镇建设;文明建设等国家、省、总局、分局、农场的重大科技项目、综合开发项目、外商投资项目、领导试验田、样板田、科技示范户培育等,并根据实际制定百分制考核标准,纳入分局承包经营合同,对农场主要领导进行考核。经过短短2年的具体实施,初步建成了总长度305公里,科技示范面积25.14万亩,科技示范队43个,分局级科技示范户87户,农场级科技示范户349户的科技示范带。为便于职工、农户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展示度,在带上建成大型科技显示碑19座和中型显示碑28座,田间标识牌1462块,并以科教兴局为目标,围绕质量、效益、绿色、特色、可持续发展,选择43项科技攻关、开发、推广项目加以重点实施。另外,针对农户注重实际,接受新事物以直观景象为标准的特点,着力于科技示范户的重点培植,通过示范户的言传身教,把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迅速推广于千家万户,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