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教兴局

第四节 科教兴局


一、科技兴局战略的提出
  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省委、省政府于1988年提出“科技兴省”,总局于1989年相应做出“科技兴农”的安排。管局当即派出有关部门组成联系调查组,就“科技进步振兴垦区经济”问题深入到6个农场2个工厂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1989年9月初,在兴凯湖农场召开的管局工作会议上,把“科技进步振兴牡丹江垦区”列为重要议题,王文彬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科技兴局”的战略方针,指出了今后要以“科技兴局”牵动全局的经济工作。9月下旬,管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就“科技兴局”听取科委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与布置,决定实施“科技兴局”战略。按照管局党委指示精神于1989年9月30日具体下发了关于实施“科技兴局”战略方针有关问题的通知(牡垦局发([1989]92号文),通知中明确了“科技兴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至此,牡丹江管局的“科技兴局”战略拉开了序幕。
  二、“科技兴局”的组织领导
  为使“科技兴局”战略真正实施到位,从起步阶段即成立了各级“科技兴局”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科技兴局”战略的实施。根据牡垦局发[1989]92号文件精神,成立了首任以王文彬局长为组长的,以杨喻晓副书记和几名副局长为副组长,以各业务部门处长为成员的“科技兴局”领导小组。科技兴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技处),由赵鹏翔处长任主任。各农场也相继按管局指示,成立了由各场场长任组长的“科技兴场”领导小组,以科技科科长为办公室主任的“科技兴场”办事机构,由此形成了“科技兴局”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这一领导体系,随各级领导班子的变更而加以不断调整和充实。分局“科技兴局”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一直由历届局长(王文彬、侯世兴、王德胜、姜夏)、书记(杨喻晓、王德胜)担任。历届科技处长也一直担任着“科技兴局”办公室主任的职责,负责全局“科技兴局”的具体运作。各农场都由历届场长、书记任“科技兴场”主要领导。
  三、“科技兴局”战略的实施与管理
  根据牡垦局发[1989]92号文件要求,从1990年起,牡丹江分局的“科技兴局”战略正式实施,并于1990年初分别下发了牡垦局发[1990]15号、牡垦局发[1990]16号二个文件,具体制定了1990年的起步方案和1990~1995年的“科技兴局”总体方案。明确了“科技兴局”为1990年为起步阶段,1991~1993年为运转阶段,19941995年达标阶段。1996年后科技兴局继续实施,并从1993年起,将原定的“科技兴局”战略改为“科教兴局”战略。
  自1990年起,科技兴局的落实一直以管局“科技兴局”实施方案形式,以文件下发各农场,具体以项目为运作载体进行操作。对各行各业的项目实施内容、目标、考核、验收均有一系列量化要求,管局对农场签订合同。各场根据自身实际,将管局目标再细化分解到生产队,并具体组织实施。由“科技兴局”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于年底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进行验收与考核。对达标单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其中1994~1995年间,最高奖为1.5万元,1996年调整为最高奖5万元,1999年调整为6万元。
  四、配套科技政策的制定
  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在“科技兴局”工作中发挥中坚作用,管局于1991年4月22日下发《关于在科技兴局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决定》(牡垦局发[1991]57号)文件,该文件从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政策与规定达5个方面30条之多,其主要内容有: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科技人员完成技术承包或服务后,可根据合同规定,从创收部分提成50%给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技术交易活动,技术提供单位可从技术交易纯收入中提取20~50%的奖励费用,作为直接从事该项工作技术人员的酬金。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分配到场级以下单位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分别为700元、500元和400元、300元,经费由接收单位支付。分配到生产队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每月增发20~40元生活补贴。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疗养按出差给以住勤和旅途补助。探亲假三年一次,路费全部报销。并对取得省级及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和荣誉奖励者,根据其受奖等级,退休费分别提高5—15%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兴局”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管局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兴局”的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五、科教兴局实施效果
  1990年,“科技兴局”一年起步,即初见成效。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4.87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6.97亿元,均比1986年翻了一番。农业总产值3.97亿元,粮豆总产6.8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2.9亿元,经营利润3577万元,比1989年增长62.4%,在“科技兴局”初始阶段,即显示出科技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为“科技兴局”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1991年,为使“科技兴局”具有可操作性,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全局运行方案,安排20个项目系列,79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并实行目标管理,使“科技兴局”走上有程序的发展轨道。经检查验收,实施效益良好,作物面积79.5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19.88%,总产2.38亿公斤,占“兴局”总产指标的38%;奶牛高产攻关1592头,占全局成母牛总头数11.9%,平均每头产奶达5.66吨,每头比上年增加0.46吨,平均增长8.84%;开发新产品99个(省级新产品6项),创产值39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全局工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亿元,是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
  1994年“科教兴局”项目运转畅通,大灾之年取得明显成效。全局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7亿元,实现利润3033万元。农业上,由于耕作水平和各项重大科技措施到位率有所提高,加速了农作物结构调整和新品种推广。大力开展“丰收计划”和高产攻关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其中“玉米移栽技术”推广3150亩,最高单产达970公斤/亩。作物新品种推广中,垦农4号大豆、克旱13小麦、东农416水稻等共推广80余万亩,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104.3%,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畜牧上,“千头牛高产攻关”共30个生产队参加,计1096头奶牛,1994年产奶平均达6.21吨/头,比1993年高出0.653吨/头。工业上,新产品开发共完成30个,实现产值5430万元,实现利润795.8万元,其中省级新产品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项,省内先进水平12项。
  1996~1998年,“科教兴局”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并在实施过程中拓宽了载体项目的范围,增大了科技推广方面的力度。将重大新技术、新措施、新工艺以项目形式下达,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由于项目结合实际,操作性强,因此实施效果显著,取得巨大成效。其中兴凯湖农场“利用稻草制浆生产中高档文件用纸”项目,把劣质原料变废为宝,避免焚烧稻草造成的污染,使较难处理的稻草得到合理利用,促进了兴凯湖农场这个水稻农场实施稻米、稻纸产业化,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1995~1998年4年中共利用稻草制浆生产机制纸3.8万吨,创产值2.43亿元,创利税3959万元。1996年期间,“科教兴局”围绕9大方面的23个项目为载体运行,1997年实施项目为8大方面33个载体项目,1998年项目内容增加为13个方面共37个项目为载体。实施力度的加大,带来了效益显著增加。以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综合组装为基础,完成了一大批省级、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水稻攻关项目1996年实施面积达30万亩,平均亩产517.1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82.1公斤,新增纯效益1314万元;1997年实施面积40余万亩,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该试区前三年亩产增加166.9公斤,增长41.5%;1998年实施面积30余万亩,平均亩产573.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171.5公斤,增长42.6%。
  1999~2000年两年中,实施兴局载体项目87项,其中模式化栽培技术实际推广面积209.67万亩,亩产指标小麦200公斤,大豆200公斤,玉米500公斤,水稻600公斤。新技术推广项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3项,其计划和完成指标如下:水稻钵育摆栽技术50万亩,实际完成50.23万亩;水稻机播种侧深施肥完成79.64万亩;农机系统工程推广使用分水滤油机;累计推广67台,1999年新推广10台,节省总成本费1.34万元;研制并推广悬挂式深松犁141台,经1998年秋收作业13.1万亩,1999年麦收实收较对照增产增收255.45万元;机动插秧机带深施肥装置:推广使用2183套,作业40.27万亩,节省肥料降低成本261.75万元,增产增效1006万元,合计节本增效1267.75万元;推广水稻割晒机:1999年合计推广4140台,其收割水稻109万亩,比人工收割节约作业费545万元;节水灌溉技术:1998年底1999年初共引进喷灌设备152台套,喷灌小麦73713亩,平均亩作业成本11.9元,平均亩增产小麦65.47公斤,合计纯增效益469.8万元;喷灌玉米种子田5000亩,亩作业成本13元,亩增产60公斤,纯增效益53.5万元。两项合计纯增效益523.3万元。畜牧推广项目:1999年奶牛小群体高产攻关,全局应参加攻关头数2580头,计划达标6.5吨/头。实际参加攻关成母牛数2854头,年均单产6.569吨/头,比1998年6.433吨/头增加0.136吨/头。
  六、计算机推广应用
  1989年,管局成立了计算机管理中心。同年,为了加强电子计算机开发推广应用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管理现代化进程,成立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推广应用微型计算机领导小组,具体职责为:
  1、负责全局微机的应用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制定;
  2、负责全局微机设备与人员的管理;
  3、负责全局微机软件、硬件开发与项目引进;
  4、负责全局各单位微机推广应用及维护工作;
  5、负责组织培训计算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等;
  6、快速准确地为局领导、各部门收集提供各项经济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中心在承担了计财处各项财务报表、决算、预算、统计、计划等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的同时,于1989年与广州天华公司合作进行了牡丹江管局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并于1993年顺利通过总局科委及省推广应用计算机办公室的验收。
  1992年,穆勇调入计算机管理中心任主要技术负责人,并主持了总局重点科研项目“高中物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开发工作,该项目1994年通过总局科委验收。
  1989~1992年期间,根据全局各单位的需求,为机关部处及农场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帮助各农场建立了微机室,并提供维修、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大量的服务工作。
  1993年,与黑大联合开发了《兴凯湖农场中长期天气预报系统》,并在当年通过验收。该系统经实践证明,预报准确率达到75%以上,其软件为兴凯湖农场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年末,全局所有农场、局直大企业财务都采取了微机记账,使管理手段进入了微机网络电算化时代。
  1997年,计算机中心按照分局党委的部署,主持《牡丹江分局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开发与建设工作。该项目包括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办公自动化、情报信息、局长辅助决策5个系统和20个子系统,建立了局机关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及机关计算机工作站27个,建立了分局机关同各农场之间的计算机远程网络系统及计算机远程工作站16个。经过穆勇及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该系统在设计和开发速度上,在国内同类项目比较中均处于一流水平。
  计算机中心应用该系统为分局领导与机关各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服务,为分局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手段。
  此外,计算机管理中心先后为分局开发了一些计算机项目
  1、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解译技术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是垦区开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工程(GPS),和遥感系统(RS)为核心技术的精确农业基础。1999年分局利用美国TM和法国SPOT资源卫星的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横跨5县、市2幅员8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资源卫星数字化影像信息解译工作。对分局11个农场土地资源情况进行普查,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数据计算,制作了项目区域比例尺寸1∶25000真彩色卫星图。将数字化遥感信息与矢量数据库、DEM数据库一起构成分局统一的GIS空间数据库,为牡丹江垦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
  2、分局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
  应用GIS技术研究形成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化描述和住处化管理。并以农场、生产队为单位,研究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区域性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和养分信息化动态管理模式,分区指导当地的养分管理和肥料合理施用,建立了适合垦区经营管理体制下精准农业养分信息化管理模式。
  3、水利信息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水利部门掌握汛情、水情、雨情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通信畅通,确保指挥命令迅速下达,重点汛情能及时上报;能为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进行洪水预报,防洪高度决策及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现代化手段。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调度,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水利工程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系统分为防洪抗旱工程、水利工程规划、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程管理、水利经济、地下水资源利用等6个系统。
  1999年,牡丹江分局被列为第二批国家863/306智能化农业项目试点单位。成立了以分局主要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具体安排信息中心、农业处、科技处等单位组织实施。建立以八五六农场、八五七农场、八五五农场、宁安农场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全局的863/306智能化农业项目应用研究基地,其中大豆示范面积649600亩,水稻示范面积267370亩。
  近十年来,计算机中心在学术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垦区获奖5人11篇,省级或省级刊物发表的5人9篇,国家学术会议或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发表2人9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1人5篇。
  计算机中心以人才为本,十分重视人才骨干力量的培养,通过送出去进修与举办专业培训班两种方式先后为全局培训了电算化财会人员2308人,并颁发了《电算化培训合格证》;培训了计算机教学与骨干70余人。其中1人已取得了硕士学位,并成为哈工大在职博士研究生;20余人获得计算机专业大专以上毕业文凭或计算机软件水平等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