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技攻关

第五节 科技攻关


一、国家科技攻关基地建立
  三江平原牡丹江分局八五○试验区是国家科技攻关基地,始建于1983年,从“六五”至“九五”,八五○农场均被国家列为区域科技攻关试验基地。“六五”期间八五○农场被国家列为《三江平原农业区域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专题,吸引了15个校、院、所269名专家和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国拨攻关经费96.2万元,农场自筹165.4万元,直接经济效益475万元,推广经济效益1700万元,获得28项科技攻关成果。其中《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即大豆三垄栽培技术)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成果1994年又获省重大科技成果效益奖。
  “七五”期间,凝聚了12个科研、教学单位的116名科技人员,开展了“以低湿耕地综合治理为主八五○试验示范研究”,国家拨款110万元,配套32万元,农场自筹365.61万元,取得了“万亩方低湿耕地除涝防旱综合治理”、“低湿耕地大豆、甜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低湿耕地饲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4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其中前两项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后两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攻关直接经济效益1229.2万元,推广效益5258.5万元,投产比为1∶21。“万亩低湿耕地除涝防旱综合治理”成果,为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综合治理提供了干、支、斗、农、沟、管、洞、缝配套模式,该项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攻关”成果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五”期间,7个院、校、所的75名专家在八五○试验区,进行“三江平原低湿耕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国家攻关拨款100万元,农场自筹100万元,试验区所在地主管部门匹配16万元,历时5年,攻关取得综合技术成果4项:1、低湿耕地不同投资强度规范化治理模式;2、低湿耕地潜在肥力化与持续作用;3、低湿耕地农作物机械化增产高效配套技术;4、低湿耕地节粮型畜牧集约化系列配套技术,累计创经济效益5.9亿元。八五○试验区三江平原低湿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专题于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
  “九五”科技攻关,八五○试验区集结4个校、院、所的57名专家,在“六五”、“七五”、“八五”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三江平原低湿耕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进一步挖掘低湿耕地的水、肥资源潜力,建立高产稳产的农田生态环境,重点实现和完善低耗高效的渍涝综合治理技术,达到以排为主、排蓄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此同时,建立以深松垄作体系为核心的土壤丰产库,增强土壤水份调控能力,达到避涝除旱的效果,提高农牧业综合水平。
  二、攻关主要成果水平
  八五○试验区的科技攻关工作,紧密地结合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逐步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经多单位、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六五”期间有28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奖成果11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75万元,推广效益1700万元。“七五”期间研究内容全部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奖成果4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29.2万元,推广效益5258元。“八五”期间获得综合技术成果4项,授奖成果4项,其中“三江平原低湿耕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获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奖,取得经济效益5.9亿元。同时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发表学术论文74篇。
  三、试区“九五”研究的主攻方向与综合评价
  1、主攻方向
  在“八五”科技攻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急需解决三江平原旱田与水田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难点问题,八五○试验区“九五”科技攻关从系统生态角度出发,针对三江平原作物结构大幅度调整、水稻面积逐年扩大、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偏低已成为三江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加大农业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高效利用,解决三江平原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土壤水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A、“雨养”节水型旱作农业研究,建立以少耕深松垄作体系为核心的土壤丰产库,建立垄一垄一垄耕作制,组装生物技术,活化土壤潜在肥力,增强土壤水分调控能力,使水、土、气“三位一体”,集水、保水、用水“三水合治”,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工程节水“三管齐下”达到避涝补旱的效果,提交低湿耕地粮豆机械化垄作稳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B、重点突破和完善低耗高效的渍涝综合治理技术,以稻治涝,排蓄结合,进行地下水资源详查与水田综合节水农业研究,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治理,改善低湿耕地区域宏观及微观的生态农业环境,在保证粮豆产量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并逐步达到大农业规模产业化,使八五○试验示范成为三江平原低湿耕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配套技术及农业现代化的样板,通过示范、推广,提高试区及周围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加快试区奔小康的进程。
  2、综合评价
  三江平原低湿耕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实施,在集成、优化、组装与贮备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重点突破和完善低耗高效的渍涝综合治理技术,建立水资源排、蓄、用结合及发挥土壤潜在肥力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工程调控技术建立以少耕深松为核心的土壤丰产库,发展“雨养”农业,增强土壤水、肥调控能力,实行农牧结合,初步形成高产的生态环境,为三江平原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大农业、大机械、大科技优化发展模式。1997年8月,国家科委组织专家对全国51个试区抽查15个试区,一致认为:八五○试区“低湿耕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机构健全,管理有力,主攻方向明确,研究内容可行,层次清楚,特色突出,水平、规模、效益兼顾较好,为大科技支持大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现代化农业提供了先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