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重大科技成果

第六节 重大科技成果


一、XFP-BQO型茎秆还田机研制
  获奖单位:八五四农场
  奖励名称: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86年
  XFP-BQO型茎秆还田机系列可为各种机型联合收获机配套,在收获作业的同时,收获机将茎秆粉碎,均匀抛撒还田,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该机具有耗能少,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作业质量稳定等特点,该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该机作业耗能仅5.5KW,茎秆切碎合格率达95%以上(切碎长度≤15cm),该机的推广应用,工作可靠性系数99.9%。
  二、牡丹江垦区白浆土少(免)耕保土应用技术的研究
  获奖单位:牡丹江农管局科研所
  奖励名称: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87年
  1、通过大量微区和小区研究与剖析白浆土各种类型耕层构造对作物生活因素的调节作用,明确了各种耕法的作用实质与运用条件。
  2、应用并扩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方法,分析了垦区气候资源与白浆土农艺特性,明确了各种主要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限制因子、影响时段与土壤耕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3、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少(免)耕技术的应用,将保护土壤、培肥地力的措施纳入了少耕体制。
  4、研究了少耕条件下,杂草发生规律与化学灭草措施的配套应用技术。
  5、在上述四方面工作基础上,和生产部门一起提出了牡丹江垦区白浆土少耕保土应用技术的区域化实施方案,并结合生产实践验证。
  成果应用前后对比:本项目累计推广面积达224.8万亩,增收粮食7344万斤,纯效益1101万元。
  三、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
  获奖单位:八五五农场
  奖励名称: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88年
  通过选择好的茬口、培肥地力、增施化肥、缩垄增行,缩小行距以及选用良种等栽培技术措施,结合防治病虫害。实现大豆亩产300斤的攻关目标,攻关田比一般田增产29.5%,每亩增产大豆69斤。
  开发研究结果:
  1、土壤有机质在5%以上时,各茬口差异不明显。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号玉米茬比麦茬增产较明显。
  2、凡是施用有机肥的地块茬口可以解决,病虫害可以减轻,增产效果明显。
  3、施肥多的产量高,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以免造成贪青徒长,倒伏严重,结荚少,产量与施肥水平并不成正比关系。
  4、缩垄增行,缩少行距。适当增加株数是提高大豆产量不可忽视的措施,行距变小,密度不能无限度增加,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适当增加。
  5、合理布局,选用优良品种,红丰3号平均亩产322.5斤,比东农4号增产34.9斤,增长12.3%。
  6、采取综合灭草措施,适时早收,减少损失。
  四、“万亩方”低湿耕地除涝防旱综合治理试验示范
  奖励单位:八五○农场
  奖励名称:农场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获奖时间:1990年
  针对三江平原地处低洼、微地形变化复杂、地下水位高、渗透性差的特点,建立以排水出路为前提的“干、支、斗、农”的深沟密网,以田块建设为中心的“沟、管、洞、缝”因害设防的治理模式,达到五年一遇、一日降雨二日排除的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15%,粮豆单产提高39.6%。
  五、谷物精量播种机电子监视器的研究
  获奖单位:八五四农场
  奖励名称: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获奖时间:1990年
  谷物播种机电子监视器的研制,是农业部农垦司1988年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按照预定计划,课题小组攻克了一些高校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研制成功了播种机电子监视器。该仪器主要用来为大豆精密点播机配套,代替农具手进行田间播种状态的监测。监视器采用红外发光管组成传感器,散射角小,安置位置准确,种子落粒检测可靠性高。主要采用高输入阻抗的555LC电路,直接分析处理接收信号,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专家们一致认为,监视器电路设计合理、正确,元件选择新颖,具有声光同步报警、过压监视故障锁存显示,直交流两用等功能,提高了仪器使用的可靠性。经两个播种季节的使用、考核,性能稳定,使用可靠,是一种适合于精密播种机的电子监视器,在国内同类仪器中属先进水平。
  六、5HX-10型连续式谷物烘干机
  获奖单位: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1年
  5HX-10型连续式谷物烘干机的设计与制造,是参照美、苏、加等国家的类似烘干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制而成。在保持原有基础上,集多机的优点于一身使之成为目前国内先进的机种之一。该机机体烘干部分采用特殊耐腐材料,属于混流式烘干机。
  该机广泛适用于种子公司、农场、乡镇及大中小型粮库,是较为理想的现代化烘干机械,该机采用间接加热、热风以空气为干燥介质,使粮食及种子的品质得到保证。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高温、快速、连续、节能、自动控制、投资低、结构紧凑、安全可靠、寿命长、操作简单、无污染、易清扫。
  七、两沟一台营造农防林技术的推广应用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等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二等奖
  获奖时间:1992年
  1985年开始在庆丰、八五六农场实施“两沟一台营造农防林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已营造2.4万亩。两沟一台营造农防林技术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措施,它体现了林、田、水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解决了林带胁地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矛盾,解决了平地林带积雪、春季积雪融化慢影响春播的矛盾。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八、高台整地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等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2年
  1985年在八五八农场实施“高台整地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已营造1.6万亩。在秋季用单铧梨向心翻,筑起高台,提高地温,降低水位,集中利用了土壤中的肥力,促进林木生长,生长速度快,成林早。由于在平原地区营造块状人工林,改善了局部小气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九、垦区双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等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获奖时间:1994年
  1980~1992年,管局林业局和11个农场参加了完达山农场群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共造林50万亩,增加了后备森林资源,改善了区域环境,这一课题的技术关键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在各个不同的立地梯度原则上进行了多种组合的造林试验,建立了多林种、多树种的实体模式。建立了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服务,并促进大农业良性发展的复合高效林业的路子。
  十、茸鹿经济杂交的利用
  获奖单位:宁安农场
  获励名称: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4年
  宁安农场饲养东北马鹿已有20余年,最初引入70只,封闭饲养。至80年代初,存栏180只,上锯公鹿平均单产1.8公斤左右,成年母鹿繁殖成活率45~50%。
  天山马鹿是优良马鹿种类之一,可以与前苏联的阿尔泰马鹿相媲美,优良的壮年公鹿四杈茸鲜重12.5~16.5公斤,比东北马鹿产茸量高60%以上。
  为了改良宁安农场的东北马鹿,提高鹿茸单产,增加市场竞争力,1985年从新疆引入天山马鹿15只,其中成年公鹿12只,成年母鹿3只。对其进行风土驯化,经过几年的试验观察,天山马鹿适应宁安农场饲养管理条件。1990年,“利用天山马鹿改良东北马鹿性状”课题,被列入了农业部“85牧01-04-02号”科研项目。
  该项目利用天山马鹿枝头大、肥嫩、延伸能力强的优良特性以及母鹿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改良东北马鹿群,提高其后裔的产茸量,培育适应能力强、繁殖成活率高的良种鹿群。饲养天山马鹿、上锯公鹿平均单产2.5~3.0公斤,成年母鹿繁殖成活率75~80%,生产性能明显高于东北马鹿。
  经过近十年,1.5个世代间隔的试验、观察,F1-F2代后裔群体的产茸量、繁殖成活率可提高25~30%以上。
  十一、兴凯湖地区鸟类迁徙的研究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二等奖
  获奖时间:1995年
  兴凯湖地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线和停歇地,经过7年的考察记录与研究,纪录了候鸟145种,分别记录了东方白鹳、丹顶鹤、自枕鹤、天鹅、雁鸭类等候鸟们春秋两季的迁徒时间、数量,真实填补了该自然保护区鸟类迁徙研究的空白,为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深入进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该项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发展观鸟旅游、建立鸟类考察站(点)均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鸟类迁徙路线的确定、迁徙规律的研究对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十二、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调查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
  奖励名称:黑龙江林业厅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5年
  该研究项目经过7年的考查记录,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次系统地记录脊椎动物28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4种,并对主要种类进行了数量统计,调查表明本区为我国物种多样性丰富地区之一,该项课题研究为保护区填补了一项空白,为保护区建立、保护、管理、规划、科研等提供了基础文献资料。
  十三、森林防火中应用计划火烧技术推广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等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5年
  该项技术在林草交错地区均可实施,其技术原理,是利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活动规律,对自然气候的反映,根据植物含水率、周围环境及温度、湿度等自然的物候现象,在春秋两季适时点烧,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累计减少直接损失约10万元,创造了连续5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主要在八五四、八五八、八五六、庆丰4个农场每年进行点烧90万亩。
  十四、胚芽免淘洗米
  获奖单位:兴凯湖农场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星火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6年
  该项目研制开发投产以来,共生产7190吨,创产值2770万元,创利554万元。1994年通过总局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后来被认定为1994年度省级科技新产品,1995年度国家级新产品,1996年获国家星火优秀项目奖。
  十五、低湿耕地农作物机械化增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获奖单位:八五○农场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获奖时间:1996年
  以垄作为核心,采用间隔深松耙茬,建立增产节能型轮耕体系,加大耕幅和耕深,建立土壤“丰产库”;土地浅层混拌秸秆和施用有机肥结合建立“肥田垄”,改善低湿耕地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并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施肥法及土地水肥管理与促控相结合的配套措施,使作物均衡增产。该成果“八五”期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59.2万元,推广辐射效益1.56亿元。
  十六、利用稻草制浆生产中高档文化用纸
  获奖单位:兴凯湖农场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获奖时间:1997年
  通过利用稻草制浆生产中高档文化用纸把劣质原料变废为宝,避免焚烧稻草造成的污染,使较难处理的稻草得到合理利用,促进了兴凯湖农场实施稻米、稻纸产业化。兴凯湖农场造纸用ASP法稻草制浆,用长网纸机大比例配抄,中、高档文化用纸属省内首创,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将稻草产品升级换代,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国内纸张市场的竞争能力。拓宽市场渠道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1995~1998年,生产机制纸3.8万吨,创产值2.43亿元,创利税3959万元。
  十七、兴凯湖翘嘴红白全人工养殖技术
  完成单位:八五一○农场
  验收:通过农业部专家验收
  验收时间:1997年9月
  该课题完成了大白鱼亲鱼、苗种及一龄、二龄大白鱼的越冬技术研究;大白鱼人工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有成功性进展;经三次7批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掌握了较理想的催产药物配制和剂量。
  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天然大白鱼苗种在人工条件下的驯养培育与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苗种全人工条件下,培育至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繁殖;人工繁殖鱼苗的开口饵料;全人工培育苗种技术;大白鱼亲鱼及各年龄组苗种越冬技术;大白鱼成鱼的生态增养技术。
  该课题完成了合同所规定的各项内容,于1997年9月24日顺利通过由农业部委托的省水产专家小组的现场验收。
  十八、天然次生林栽针保阔技术推广
  获奖单位:牡丹江管局林业局等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三等奖
  获奖时间:1998年
  1992年1月1日总局科委、林业局立“天然次生林栽针保阔技术”为垦区重点科技推广课题,结题1996年12月,该课题由分局林业局和八五五、八五四、八五一○、八五六、八五八、八五一一、宁安等7个农场共同承担,推广面积111890亩。该课题采取保留天然次生林带方法,在采伐带上进行人工造林,形成针阔混交林。
  十九、低湿地开发针阔混交生态林试验
  获奖单位:八五四农场绿银林场、牡丹江分局林业局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0年
  1998年低湿地开发针阔混交生态林试验经分局科委批准,该项目列入分局科技计划共营造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生态林1400亩,打破以往针叶纯林结构模式,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为今后加快针叶的分解速度,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落叶松、水曲柳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适合低湿地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速生。该课题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是国内首创。
  二十、牡丹江农垦分局综合信息网络及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获奖单位:牡丹江分局计算机管理中心
  奖励名称: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0年
  牡丹江农垦分局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始建于1996年初,至1997年底整个信息系统已开发完成了统计、财务、工业、农业、流通、人事、办公自动化、信息情报、地理信息(GIS)、水利信息经济分析等23个管理信息子系统,它不但全面地、系统地支撑了全局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局机关和各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达到了预期的三个总目标,即:
  (1)政令畅通保证系统。以通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电视、电话会议、电传、电话、文件为载体,及时传达分局决策层和机关各部门按决策层要求发布的指令,当天贯彻到基层。
  (2)经济活动监控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日报表、旬报表、季报表、半年报表、年报表为载体,及时将全局生产经济状况反馈上来,并由有关部门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3)与外界经济信息沟通系统。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及时收集和掌握国内外市场行情、最新宏观调控措施、经济法规条例、市场需求预测等信息,并将分局企业产品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这套信息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垦区经济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不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的管理变革相辅相成,使牡丹江分局整体管理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为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做了贡献。
  分局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应用GIS技术研究形成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迁移规律、土壤中各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化描述和信息化管理,并以农场、生产队为单位,研究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区域性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和养分信息化动态管理模式,分区指导当地的养分管理和肥料合理施用,初步建立起适合垦区经营管理体制下精准农业养分信息化管理模式。另外,吸收GPS技术,改进现有施肥机,研制适用于GIS施肥指导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是该项目二期工作的重点。目前,全局已完成450万亩耕地逐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化验工作,对东部6农场地下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这些数据都已录入到分局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中。全局各场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都已矢量化。这个系统现已与国家863/智能化农业(大豆、水稻)信息系统项目结合使用。
  二十一、资源卫星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解译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获奖单位:牡丹江分局计算机管理中心
  奖励名称: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时间:2000年
  应用数字化技术对资源卫星2景TM多波段和8景SPOT全色数字化遥感影像信息,完成了幅员达8.6万平方公里的牡丹江农垦分局辖区范围自然资源的图像处理和其在土地、水利、农业等应用研究。首先采用了诸如建立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微分纠正、遥感影像融合、监督分类与分类后处理、拓扑关系生成与面积自动计算和统计汇总等高难图像处理技术;其次编制了全局系统1∶2.5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与地面土地变更调查相结合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利用其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效益进行了测算;第三,数字化遥感信息与矢量数据库、DEM数据库一起构成分局统一的GIS空间数据库,制作了全地区8景拼接真彩色遥感影像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贯穿飞行、洪水淹没区模拟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型;第四,建立了基于遥感影像、水利工程、水文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气象数据库的地理信息系统。本研究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基层单位使用的遥感数字化信息解译方法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