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及地方病防治一、卫生防疫
自1985年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全局已形成了局、场、队相对组织健全的防疫网络,分局卫生防疫站对下级站在管理辖区内,能统揽全局,在组织计划、指挥监督、业务指导、检查评比、总结交流等各方面形成中心。
(一)宣传教育常年开展。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利用广播、电视、板报、传单等各种传媒形式广泛宣传防疫知识,普及防疫疾病、改善生活环境、培养卫生习惯等保健知识和方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和法制管理。
(二)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加强疫情报告,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时限上报无误,建立疫情监测档案,制定消毒登记制度,做好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院内感染的监督监测,提高工作质量,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三)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从1987年起,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完善卡、证、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辖区0~7岁儿童登记造册准确及时,对计划外出生的儿童,流动人口的0~7岁儿童每月登记造册建卡证,规范提供免疫服务。严格执行接种后家长签字制度。建立计划免疫档案,完善冷链系统,坚持凭计划免疫接种卡、证入托入学等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和六种传染病的预防。四苗基础免疫接种率100%,单苗接种率100%。
(四)通过强化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建立健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上岗制度,规定每年对从事食品工作人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及保育员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发给健康证,垦区传染病发病率在大幅度下降,降到有史以来最低点,实现将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50/100000以下的目标。
十余年来,在防疫站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牡丹江垦区范围内基本上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的流行发生。
二、地方病多发病及传染病的防治
牡丹江垦区对地方病,传染病及多发病仍坚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防治规划及防治方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一)碘缺乏病防治:垦区碘缺乏病的病因主要是土壤和水源碘含量低,致使饮食中的含碘量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牡丹江垦区所辖6县市境内的13个农场,均有不同程度IDD发生,卫生防疫部门加强碘盐监测,碘盐含量均为1/20000,合格率达95%以上,全垦区食用加碘盐率100%,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注重抓好服碘油胶丸的辅助措施,特需人群碘油覆盖率达到95%以上,做到送药到手,服了再走,有专人管理、登记,上述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消除IDD达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全局IDD病情已达到国家规定消除IDD标准。
7~14岁儿童及全民IDD病情分析表
(1982~1997年)
表5-23
以上显示牡丹江垦区IDD病情逐年下降趋势,已达到非病区,肿大率和患病率由1984年的12.2%和5.45%到1997年下降为1.02%和0.17%。
(二)大骨节病的防治:普遍推行以服亚硒酸纳为主的包括改水、改变主食结构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又通过食用硒碘盐进行防治,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患病率已降到20‰以下。
(三)氟中毒防治:主要措施是改水降氟,现完成垦区所有高氟病区居民饮用水的降氟改水任务,加强了水质监测,1998年氟病区居民饮用水氟含量符合国家允许标准100%,完全控制了氟中毒病情。
(四)布氏杆菌病:卫生部门和畜牧兽医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测工作,继续落实畜间的“检、免、淘杀”等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布病畜阳性率,减少人间布病感染率,控制了人间布病的暴发,每年牛、羊检疫率和免疫率、阳性畜淘杀率均达95%以上,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及传染源,减少布病患者发生。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近年来布病在牡丹江垦区已基本绝迹。
(五)结核病防治:农场有专兼职结防人员,有领导小组,有门诊,利用多种形势进行宣教,对初诊病人发放宣传手册,对病人规范治疗,坚持流调,对Ⅰ组病人全监化疗,Ⅱ组病人实行强化期督导化疗,落实责任制,病人规律用药率达90%,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逐年提高,1987年以来始终保持在95%以上,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患病率在3‰以下,使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
(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为全局多发传染病,卫生防疫部门每年都在出血热高发季节,做到早布置、早行动,坚持春秋二次科学灭鼠及人间鼠情监测,加强防鼠灭鼠和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的科学指导,依据疫情报告,随时掌握和分析出血热发病动态,控制暴发流行。各级医疗单位努力提高诊疗水平,创造条件开展血清学诊断,做到“三早一就”,中心医院已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抢救。另外,分局每年还在出血热发病的春、冬季节开一次预防出血热会议或召开出血热死亡病例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使该病病死率极大地降低,2000年已降至2/100000。
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1986-2000年)
表5-24
预防接种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25
全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人员构成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