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残联工作1986年,牡丹江垦区不少农场根据当地市、县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有的农场成立稍晚些时间,但基本上都在1996年以前成立了“残联”组织。分局于1996年12月3日召开全局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及首次残疾人工作会议,选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福生为分局残联主席团主席,民政局长杨林为理事长。分局残联成立,首先摸清全局残疾人情况,做到“四清”,即:残疾人类别清、自然情况清、生活现状清、居住方位清。全局共有残疾人2678人,其中肢体残疾1666人,视力残疾267人,听力残疾149人,言语残疾96人,智力残疾296人,精神残疾204人。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为2384名各类残疾人办理了全国统一的残疾人证(见附表)。1998年全垦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分局为90%以上的残疾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1999年以后,分局利用国家下拨小额低息康复扶贫贷款,先后帮助残疾人办起了小卖店、小吃部、修表店、修鞋铺、水果店等,安置残疾人就业,逐渐使其脱贫。截至2000年,全局共下拨40万元康复扶贫贷款,已扶持482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其中,脱贫412人(康复扶贫贷款情况见附表)。
除康复扶贫贷款,帮助残疾人外,各级党政领导和民政部门、残联组织,注重在本地区兴办福利性企业,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八五一一农场创造条件于1995年建起了完达山福利塑料厂和综合福利纸箱厂,分别安置4名和15名残疾人就业,八五五农场按全场各单位职工总数1.5%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共安排52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和康复扶贫贷款帮助残疾人,使全局大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工作机会,据2000年统计,全局18~45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350人,已有928人在不同岗位上工作。
分局各级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在做残疾人工作中,重视抓宣传教育,一是宣传和呼吁本地区、本单位和身边的人奉献爱心,尊重残疾人,同情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二是教育残疾人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全局各农场、各单位都先后安排学习《残疾人保障法》,开展“助残日”活动。八五一一农场每年一次“助残日”活动,每次都按主题进行。1997年开展“预防残疾、减少残疾、控制残疾发展”为主题的助残日活动,表彰残疾人自强模范;1998年开展“扶贫解困”为主题的第八次“助残日”活动,民政部门走访贫困残疾人家庭,实行特殊扶助和对贫困失学残疾女童求助;1999年开展“无障碍与视觉第一”为主题的第九次“助残日”活动,宣传防盲、治盲知识,调查全场白内障致盲患者,对其中16人进行了康复治疗。利用特困学生救助基金,救助9名残疾人子女入学。工商部门减免了7户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工商管理费。2000年在“志愿者助残”主题的第十次“助残日”活动中,进行有关法律的宣传,走访慰问了19户残疾人家庭。为了赢得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资助,八五七农场于1994年6月间在朝阳场部地区举办了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为残疾人募捐7000元。
各单位残疾人由于受到社会的关心和重视,生活中困难普遍减少,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也多起来。八五○农场十八队聋哑姑娘、共青团员莫文英1987年在虎林县第一届伤残人乒乓球赛中,奋力拼搏,获单打冠军,并在牡丹江市伤残人运动会上获径赛8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八五七农场高晓峰,1962年出生,幼儿时因药物致聋,他身残志坚,自强自立,成为农场富坤粮食加工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凭着执著的追求和顽强的钻研精神,先后发明了“天然花粉奶粉”等6项获国家专利产品,为社会创造了上百万元的财富,1997年被省授予“自学成才标兵”称号,1998年获省“自强模范”称号并当选省残联副主任兼聋哑人协会主席,出席了全国第三届残疾人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国第三届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受到了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9年获黑龙江垦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获垦区十大科技创新奖。
残疾人情况表
(2000年)
表6-10
康复扶贫贷款情况表
(2000年)
表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