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风尚

第七章 风尚习俗史话

第一节 风尚


刘文海———
                义务理发三十年如一日
  庆丰农场十七队离场部远,交通闭塞,人们外出理发很不方便,职工刘文海便在队里义务担起了理发任务,无论忙闲,无论冬夏,无论何人,有求必应。他从70年代年青开始干到现在年老,义务为群众理发30多年在农场传为佳话。
                             (根据《庆丰农场史》编写)
                    王克佐———
                 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义务做贡献
  宁安农场三队电工王克佐1974年因工负伤,下肢残废。但他身残志坚,克服各种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自学成才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义务家电修理工。20多年来,他为队里职工修理各种家用电器每年达百台次,从不收取报酬。家电小的到半导体收音机、吹风机,大的到洗衣机、彩电、冰箱,只要坏了,只要有人找他,他都是有求必应。修理要换大件,由物主自己买,要换小件,他自己搭上。一天修理工作几个小时,都是坐在轮椅上,身上都出现了褥疮。麦收农忙时,修理的活少了,他不能帮助干力气活,就准备一个小本,每天早中晚三次收听省、地、市和延边电台的天气预报,记录在本上,再将收录的天气预报写到晒场的黑板上,供领导指挥麦收参考。队领导根据他提供的预报情况安排收割、运粮、晒场,争取了麦收工作的主动。人们说王克佐是队里闲不住的人,是队里离不开的人。
                   刘兴洲———
                 离休不离岗义务当兽医
  庆丰农场离休干部、共产党员、老畜牧兽医刘兴洲,1982年离休不离岗,到兽医站做一名编外义务兽医,用3个月时间走了40多个单位,行程3000多公里,完成全场900多头奶牛的检疫、立卡、建档和发证工作。为站里节约工资、车费和补贴1400元。每头奶牛的3张4寸照片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的。离开兽医站后,自备药箱药品,登门义诊义治。猪马牛、鸡鸭鹅都治,早晚远近都去,随叫随到。他用半个月跑了10个边远村队,为100多用户咨询服务,从奶牛饲养、管理、防病、治病、接产的问题解答到结合实例现场指导。自他离休后,累计义务为养牛户接生犊牛97头,治愈病牛104头,劁猪骟牛100余头。
                             (根据《庆丰农场史》编写)
                   邱鲁臣———
                 编外医生义务推拿20年
  八五七农场八队老职工邱鲁臣,年轻时就学有一手推拿术,并经常义务为人治病。有人腿崴了、手戳了,肩膀扭了,伤了筋骨,都来找他,他都及时治疗。1982年麦收时,一青年的膀子被拖拉机撞脱臼了,有人要把他送到医院去,老邱摆摆手,过去给轻轻一提巴,小青年活蹦乱跳地跑了。有个青年双腿患有严重的神经痛,走路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地挪动,老邱大爷为他做了一个多月的推拿,他的腿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方圆百里,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求医,都治好而满意回去。管局有名干部被车撞了,住了一个多月院,病情不见好转,后来邱大爷给推拿了数日就痊愈了。
  邱鲁臣大爷义务为群众推拿20年,为6000多人解除了病痛,深受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刘长顺———
                义务修自行车超千辆
  59岁的农场机关小车库更夫刘长顺,9年来,坚持为他人义务修理自行车上千辆,自己分文不取,反而倒搭上200多元,受到人们称赞。
  刘长顺是1990年春调到八五五农场机关小车库任更夫的。开始,他见到别人的自行车坏了,就想办法给人修好,就这样,一来二去,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不但整个机关都知道他会修车,就连附近乡村居民的自行车坏了也找他修。一般在修车铺修车,大拆大卸一次,不算零件费,光手工费也要花10元左右,可他呢?除了需要换的件由修车人买以外,一分钱不收,有的小件,他还给添上。这样一年下来,年年总得搭上20多元。有人得知后说:“帮修车就够意思了,自己再搭钱,未免太吃亏了!”可老刘却笑着回答说:“我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有生之年给别人办点儿事儿,我心里就感到高兴了,搭二十、三十的算什么”。
                         (1999年4月1日《农垦日报》丁文彬)
                   张广恩———
                 想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
  八五一○农场二十一队共产党员、家庭农场场长张广恩,扶贫帮困,热心为无机户服务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有年队里缺化肥,快播种了,现有的化肥一亩地还合不到7公斤,种植户都慌了神了,白种下地还不是明摆着赔吗?热心的张广恩搭工搭钱和队领导一次次外跑肥料,终于买回来30吨化肥,分给各种植户,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队里梁成军一家老小4口人,没有一个职工,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上比较困难,他包了30亩地,没车又没钱,请人家代耕,找了几个有机户,人家都嫌他的地块小,作业困难又费时间不出活,没人愿干。眼看就过了麦播高产期,急得小梁满嘴起泡。张广恩听说后,主动找小梁安慰说“你别急,那30亩地种、管、收我包了”。小梁感激得不知说啥才好。通过这件事,张广恩联想到像小梁这样的无机户全队有25个,于是他挨家挨户地通知,先播种这些小户的地,最后播自己的地。等到后来播完自己的地时,别人的麦苗已经破土了。1988年和1989年这两年,他为无机户整地、播种、中耕、喷药等累计1万多亩,免收、少收费用3000多元。
                     (根据八五七农场刘贺龙《无私的奉献》编写)
                   陈平安夫妇———
                   情系农场扶贫助学
  1996年,八五○农场中学应届高考生尹红春,以568分的好成绩居全校之首,被西安科技大学录取,为此她获得了由一对北京知青夫妇设立的2000元“平安奖学金”。
  1963年下乡到八五○农场的北京知青陈平安、何幼民夫妇,曾在这里度过了15个春秋,返城后历经磨难,开办了京磁技术公司,生活日渐富裕。1996年麦收前夕,夫妇俩专程回到农场,捐款10万元,设立奖学金,以表示对北大荒的眷恋之情。据了解,尹春红同学家境贫困,本人品学兼优,他是“平安奖学金”的第一位获得者。
                            (根据《八五○农场志》编写)
                   洪水无情荒友情深
  1998年夏委,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超历史记载的特大洪水。沿江居民遭受严重洪灾。其中黑龙江垦区就有7个分局53个农场受灾,受灾农田面积达652万亩,受灾人口达24.09万人,损坏房屋37080间,直接经济损失预计21.5亿元。有2万多农场职工被迫紧急转移,家庭用品甚至连衣服被褥也没能抢出来。天气渐冷,他们生活遇到了极大困难。牡丹江分局除接收灾区灾民做好安置工作外,各农场响应号召,积极组织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八五六农场捐款捐物的消息传到北京的知青那里,他们纷纷主动向北京“三十七团荒友联谊会”,向“北京市荒友联谊总会”建议开展募捐活动。1998年9月13日开始,仅二三天时间,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团的荒友向受灾农场捐了270多条新棉被。三十七团荒友捐款8340元(购买新棉被278条)捐棉被1条,毛衣33件。特别是上海的三十七团荒友周德龙、王星、杨根娣等闻讯后,不甘落后,购捐了17条新棉被。一些知青的子女也参加了捐献活动。他们说,不管我们原来是哪个团的,现在是哪个场的,“荒友之情是没有场界的”,“洪水无情,荒友情深!”
                      (根据《长青》杂志年第九期铁兵文章编写)二、见义勇为篇
                   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1988年12月19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下发牡垦局发[1988]122号文件,表彰在垦区经济建设和深化改革中,为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各种犯罪分子作英勇斗争的先进分子,决定对下列22名同志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并号召全局人民向他们学习。他们是:
  王良荣(女) (连珠山水泥厂护士)
  黄国熙(连珠山水泥厂厂长)
  李文东(连珠山水泥厂工人)
  包卫兵(管局中心医院医师)
  朱福有(管局中心医院医师)
  孙荣军(管局中心医院技师)
  林华宏(完达山制药厂工人)
  牛德义(八五七农场六队工会主席、治保主任)
  袁 星(八五七农场六队物资保管员、治保副主任)
  滕占森(八五七农场一中保卫干事)
  郝贵宝(八五○农场科研站工人、治安员)
  胡 超(八五四农场公安分局民警)
  张 九(八五五农场四队工人)
  张 红(八五五农场四队工人)
  刘 岩(八五五农场十二队工人)
  陈志国(云山农场修配厂工人、巡逻队长)
  吴双伟(云山农场五一林场工人、巡逻队员)
  隋成德(云山农场基建公司工人、巡逻队员)
  王培信(云山农场四队工人、治安员)
  王彦林(庆丰农场公安分局民警)
  李万祥(八五一○农场副场长)
  李荣聚(八五一○农场红旗矿工人)
  情满人间
  ———抢救见义勇为的青工苗华杰纪实
  金秋时节,在牡丹江垦区八五一○农场,又传出一曲情与爱编织的精神文明之歌。
                   (一)
  事情发生在八五一○农场化工厂晾水池旁。1995年9月23日15时30分,习惯提前20分钟来到生产岗位的苗华杰,正在二楼炉面平台上同当班的伙伴观察着电炉运行情况,忽听有人在硅铁生产车间1800千伏安电炉电极的冷却循环水池旁大声呼喊:“救人啊!”苗华杰顺着声音传来方向一望,看见热气腾腾的水池中有落水人时隐时现。
  “快去救人!”苗华杰不顾一切地从4米高的二楼平台上跳下,向水池飞奔,跳入水池抢救儿童。不慎跌入2米多深水池中的是八五一○农场红旗小学刚刚9岁的学生王庆国。平时只有30多度水温的池水因自来水停水,没有冷水注换而不能冷却循环,已高达80多度。回家路过这里的水泥分厂青工顾相飞看到此情,脱掉上衣准备跳进去救人,苗华杰大喊:“别下来!水太烫,我顶不住了。”顾相飞急忙把已靠到池边的苗华杰往上拉,抓住苗华杰的一只胳膊一拽,胳膊肘关节以下的表皮连同指甲,就像摘乳胶手套一样脱落下来。顾相飞和闻讯赶到的工友们奋力把苗华杰从池中拉上来。苗华杰顾不上疼痛,边蹦边喊:“快,池里还有小孩。”此刻苗华杰全身的皮肤一片一片地脱落,露出大面积鲜红肌肉,苗华杰昏倒在地,当大伙把面目皆非的小庆国打捞上来时,孩子已停止了呼吸。
                   (二)
  化工厂厂长葛学全接到紧急报告,立即和副厂长王凤山带着厂医赶到现场组织救护,以最快的速度将苗华杰送往距厂15公里的八五一○农场医院。
  血肉模糊的苗华杰下嘴唇以下全部烫伤。烫伤面积高达全身的95%,下半身和三角区为2~3度的危重烫伤。由于条件和设备原因,农场医院紧急处置后,又火速送往距农场30公里的鸡西矿务局总医院抢救。
  矿总院派出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物全力抢救苗华杰。急需的药品不足,医院马上派人到哈尔滨求购……
  在抢救苗华杰之前,矿总医院的历史记录上只有烫伤面积达80%的人才活了8天,负责治疗他的医生说,烫伤面积达95%以上生存率只有1%。苗华杰在矿总医院抢救治疗中闯过了最危险的19天,有了生命的奇迹。
  10月12日,苗华杰又转往哈尔滨第五人民医院继续抢救。农场领导赶到鸡西矿总医院,为苗华杰铺垫担架,抬着担架护送上车。鸡西火车站的领导和员工得知苗华杰的事迹,从办理卧铺到从贵宾室护送病人登上列车,一路“绿灯”全方位服务。
  农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列车上对苗华杰精心护理照料,一夜没合眼。
                   (三)
  苗华杰舍己救人身负重伤的消息在北大荒传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牵动着几十万人的心。
  农场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得知此事后当即指示,苗华杰的英雄行为是北大荒精神的展现,代表着农垦工人无私无畏舍身奉献的精神风貌,要尽一切努力救活他。抢救苗华杰这样的危重病人,需要大笔医疗费,农场党委书记宋保成带工作人员到化工厂,专门同化工厂领导研究救助方案和具体事项。农场工会发出“向苗华杰同志学习,为苗华杰同志献出一份爱”的通知,牡丹江垦区工会电传所属农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英雄舍身救少年,我为英雄献爱心”活动,黑龙江农垦工会和团委分别授予苗华杰“北大荒好职工标兵”和“舍己救人好青年”光荣称号,并号召职工、家属、青年向苗华杰学习,献出一份爱心,农场党委书记宋保成、场长刘汉奎、工会主席刘庭佑等带头捐款,化工厂党政领导决定9月份22万元的职工工资停发,用这笔钱抢救苗华杰,513名职工无一怨言还慷慨解囊,两天内捐款6500元,小庆国的母校—红旗小学和场直小学、幼教中心、职业高中的孩子们把自己省下的4360多元零花钱流着热泪捐助救治苗华杰。几天时间,农场8000多名职工、家属、学生捐出了3万多元。鸡西化工总厂在工厂生产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拿出5000元抢救苗华杰。河北沧县科研所的徐明到化工厂催要货款,闻知苗华杰的事迹,当即捐出100元。
  苗华杰从裸露的躯体淌出的血水和渗出液染红了条条脱脂棉纱褥垫,准备的棉纱褥垫已用完,医院告急,化工厂的女工们义务为苗华杰赶缝棉纱垫650条。王庆国的妈妈忍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流着泪水针针线线地缝,并捐出省吃俭用积攒的1500元,恳切地对领导说,“苗华杰是为小庆国才烫成这样的,一定要把他救活”。
  四队和十二队的职工们为使苗华杰安心治疗,开着车义务为他的母亲收获承包种植的玉米、大豆。
  ……
  一曲“人间真情”的颂歌在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上越唱越响。
  近日,总局党委做出决定,广泛宣传苗华杰舍己救人的高尚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垦区向苗华杰学习,推动北大荒精神宣传不断深入。
  (摘自《黑龙江日报》1995年12月5日第三版,作者许百军王德连,《黑龙江日报》记者沈才)
                   挺身迎险
  1990年12月28日,八五○人民法庭助理审判员张利军到管局执行公务,突遇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两名手持铁棒、镰刀的歹徒,正在行凶伤人。在这危险的关键时刻,有人袖手旁观,有人束手无策。张利军一眼看到,挺身而出,迅速制住了歹徒行凶,并将两名歹徒押送到当地公安机关,在场的群众都对他赞扬不止。为此,张利军受到了农场党委的通报表扬,为他挂红戴花。农垦中级人民法院给他记三等功一次,并发给奖金。
                   制伏歹徒
  1991年3月10日清晨,八五○农场二队职工张义夫夜班烧锅炉还没有下班,突然发现一个人走来,细看是个从没见过的陌生人,来人进屋说明来意,天气冷,找屋暖和暖和。并提出要些吃的。张义夫马上警觉起来,于是一番盘问,陌生人表现神色紧张,仔细一看衣服不显处还有血迹。当张义夫指出他不是好人,表示要报告时,陌生人就拿出刀子要行凶,张与陌生人扭打起来,并夺下刀子。张义夫高大魁梧,陌生人矮小精瘦不是对手,但因心中有鬼,怕被抓住,便使出了全身劲,玩命的反抗。最后,张义夫靠正义,靠自身力量,终于拿获了企图行凶的陌生人,押送到队治安员那里,治安员赵建峰立即与农场公安分局联系。原来,此人是一个流窜作案的犯罪嫌疑人,于当天早两三点钟下火车,走至糖厂厂外即刻作案,叫开在糖厂区内的清云食杂店的门,将睡觉看店的男店主用刀刺伤,慌忙逃窜,又到二队作案的。
  张义夫勇斗歹徒的行为,受到群众的称赞,农场给予了表彰。
                   勇斗顽凶
  1989年5月9日13时30分,密山市公安联合医院门前人来人往。突然一青年男子从兜里掏出两个带导火索的雷管点燃后,大喊一声,向医院内冲去。他兜里装满炸药,导火索只有30厘米长,只要一分钟,就会引起爆炸。一些群众见状,有的抱头乱跑,有的就地慌忙爬下,有的呆若木鸡。
  正在这危急时刻,两个青年突然冲了上去死死抱住了犯罪分子,犯罪分子见有人拦阻,便将两只紧握雷管的手伸进装满炸药的衣兜里,想引爆炸药。两青年见状,马上与他争抢雷管。导火索“咝咝”燃烧,眼看就要引爆,两青年大喝一声,猛地使劲,将犯罪分子摔倒,一根雷管摔掉在地上,两青年迅速用脚捻灭,踢进路边水沟里,接着一脚踢掉犯罪分子手中的另一只雷管。正在这时,雷管突然爆炸,一青年的脚被炸伤。
  一场恶性人身伤亡事件避免了,医院及70多名医务人员和群众的生命保住了。然而两位青年在人们议论的时候却悄悄离去了。
  事后,人们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两青年是完达山木材加工经销公司的青工杨玉明和刘占涛。这天下午他俩休班结伴去看电影,途经公安联合医院时,见到这起犯罪分子作案的惊险场面,于是,他们没有犹豫,勇敢地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这场恶性事件。对于两青年的英勇行为,所在公司党委、工会、共青团联合发出向杨玉明、刘占涛学习的号召,称他们是“见义勇为”的好青年。
                   (1989年5月28日《农垦日报》三版,杨兴国麻建军)
                   少年擒贼
  1999年7月20日20时许,居住在牡丹江农垦分局机关家属区七号楼的13岁学生许士凯,外出回到家中,发现室内物品凌乱,阳台玻璃被打碎。这时,突然一个脸抹黑泥的陌生人从室内冲出,用室内花盆将许士凯砸倒,妄图夺路逃走。许士凯奋不顾身地爬起来抓住歹徒,与其英勇搏斗。在头部、手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毫不退缩,一边高喊“抓小偷啊!”一边同犯罪分子从五楼撕打到一楼。面对英勇无畏的许士凯,犯罪分子心惊胆颤,借着夜色仓皇逃走。在许士凯的配合下,分局公安机关迅速将连续入户盗窃作案10余起、案值近4万元的犯罪分子崔某抓获归案。
  少年许士凯,在穷凶极恶的盗窃惯犯面前,沉着勇敢,顽强搏斗,表现了新一代北大荒少年可贵的精神风貌。分局团委决定授予他“勇斗歹徒的好少年”光荣称号,并吸收他为共青团员,号召全局广大青少年向他学习。
  三、助人为乐篇
               “学雷锋小组”在行动
  八五○农场中学有个由学生自愿参加组织的“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专门照顾孤寡老人———叶奶奶。起初,是叶奶奶和老伴叶爷爷,二老都80多岁了无子女,十多年来,全靠这个“学雷锋小组”的学生担水,弄来柴禾,收拾屋子,女学生还帮助缝洗。同学们做完家务活后,陪老人聊天,每逢老人生日,买了东西共同祝贺。后来,叶爷爷去世了,同学们安慰老奶奶,更勤地去看望老奶奶,更多地帮助老奶奶。
  “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不断毕业离开小组,但小组成员不断补充,一直坚持到现在。据统计,这个小组十多年来,成员换了7茬,共计82人,累计为老人做好事1000多次,捐款500多元。
  这个“学雷锋小组”由于成绩突出,先后分别获总局、共青团省委授予的“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根据《八五○农场志》编写)
                 扶贫小组长徐茂珍
  在八五五农场第十八生产队职工群众中,一提起优秀工会小组长、养牛专业户徐茂珍无私扶贫的事迹,人们便称赞不已。
  年过五旬的徐茂珍,10年前,家里生活很困难,想脱贫连头成年奶牛都买不起,没办法,在1988年花1000元钱买了一头小奶牛饲养。经过她和丈夫精心饲养管理,不到3年,小奶牛就长成大奶牛了。它下了小奶牛,从此,“母女”俩就繁殖起来了。经过8年时间,现存栏已达11头了,年产鲜奶近30吨,收入4万多元。徐茂珍自己富不忘乡邻,当有乡邻想养奶牛,苦于手里无钱时,她便把钱无息借给他们。自1994年以来,她已借出了3万多元,为队里的困难户脱贫尽了自己绵薄之力。
  肖国法是从明水县来十八队落户的农民。他家生活比较困难,想找徐茂珍借钱买奶牛,由于自己新来乍到,犯起了嘀咕,怕人家不借,没成想一开口就借给他3000元。老工人王连铎,因老伴刚病逝,女儿又上中学,生活很困难,他也想买奶牛,可手中的钱不够,于是就找到了徐茂珍,徐茂珍刚花7000多元买了成套家电,手里没有现金了,可她帮人心切,便将自己没到期的一张2000元的3年定期存款折借给了老王。徐茂珍不仅把钱无息借给乡邻买奶牛,有的人无偿还能力,她还白白送牛给人饲养。老工人李景昌因儿子刚结婚,农里生活困难,想借钱买牛又担心还不上账,徐茂珍得知后,便把价值1000多元的小奶牛送给了他。
  几年来,徐茂珍扶持别人养奶牛都见了很好的效益,他不仅使一些贫困户走上了富路,同时也为农场的扶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1998年12月15日《农垦日报》丁文彬李瑞凤)
                “七条生命的救星”
  1991年4月22日,虎林县领导、县公安局、太和乡领导及有关村民,捧着慰问品,抬着书有“敬赠八五○农场二十七队:7条生命的救星”,落款“虎林县太和乡党委、政府”的红字大匾,来到二十七队。县领导激动地对二十七队高队长说:“你们是孩子们的救命恩人,感谢你们培养教育这么多的好职工”。来的村民也情不自禁地告诉7个孩子:“二十七队的领导、大爷、叔叔、阿姨是你们的再生父母,不然,你们都惨死荒野了”。一位孩子家长深情地对慈母般照顾这群孩子的徐淑青说:“你比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惠芳还可敬”。
  原来,4月20日深夜,该队车长李玉海和韩贵山在远离队部的偏远的六号地机车作业,突然,李玉海发现前方灯光中,远处有人影晃动,接着像似倒地了。他感到前面有情况,立即停车,走上前查看,发现地上躺着一个光着头,身着单薄衣裤,上下全是泥泞的男孩,焦急不解的连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会在这里?”这孩子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冻僵的手,指着侧面的方向。车长顺指的方向走过去,只见地上横、竖乱躺着6个缩着身子的男孩,一动不动。车长不禁“哎呀”一声,为孩子们捏了把冷汗:一旦带耢子的机车碾过去……。
  这时,车长韩贵山也驱车过来,不由分说,两人把孩子们一个个抱上机车,把车上的调温器放到最大限度,同时,给孩子们搓揉冻僵的手脚。
  这7个孩子是虎林县太和乡大兴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天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出于好奇,他们约好到离村10多公里的石青山看虎林广播电视台在那里建的电视塔。因道远路生,回家时迷了路,傍晚时,走进了6号地,既看不到地头,也走不出地边,一个个又累又饿,又冻又怕,再也无力挣扎,渐渐地一个一个倒下了。
  历史的悲剧,几乎又在这重演。两位车长记得,18年前,一个深秋的夜,西岗乡的两个男孩就是迷了路,进入6号地而冻、饿死去的。待来年冰雪融化,才露出被鸟兽撕烂的尸体。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
  队里送来了夜班饭。工作了大半宿的车长们,自己不吃,把热腾腾的饭菜、开水、全部给了孩子们,接着又驾车把孩子们送回到队里。他们向队长报告了情况,这时已是次日零点40分了。队长正苦于怎样安排这些孩子过夜,李玉海说:“我家炕大,暖和”。
  李玉海妻子徐淑青,看着这群遇难的孩子,心痛万分,她赶紧烧热水给孩子们洗脸洗脚。等孩子们入睡了,她又忙着把孩子们的鞋袜洗净烘干,最后她靠着炕边一直守候到天明。队长怕孩子们家长着急,天一亮就给农场打电话报告情况,同时安慰孩子们等待亲人来接,安排食堂做了可口的饭菜,乐得孩子们告诉队长:“这里比我们家吃得还好呢!”4月20日晚,对孩子的父母、太和乡的领导和虎林县的领导,是一个不眠之夜。这么冷的夜,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多的孩子,能上那里去了呢?当晚组织人力连夜搜山、询访、不见孩子们的踪迹,无不万分焦急。次日,他们得知情况并一同驱车来到二十七队,与7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见面时,无不喜泪盈眶,激动万分,道不尽对二十七队的满腔感激之情。
                             (八五○农场周保国武俊英)
  四、孝敬老人篇
  上海知青和她的瘫痪婆婆
  上海知青庞福妹是八五六农场十三队的普通女工,在婆婆患偏瘫病的12年里,庞福妹兼顾工作、家庭,悉心照顾病重的婆婆,以中国女性特有的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美德,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地奉献,用她那朴实纯厚的真情和拳拳孝心,谱写了一曲敬老养老的颂歌。
  1987年春,勤俭质朴、干净利落的家庭妇女史淑梅不幸患了脑血栓,经抢救治疗,虽保住了性命,却落得个偏瘫,失语听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儿媳庞福妹主动承担了伺候婆婆的重担。她说:钱我可以少挣点,可不能撇下老人不管,我是她的儿媳,有这个义务。
  庞福妹每天早起晚睡,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给婆婆洗头、洗脸、喂药、喂饭、总是尽力伺候。由于婆婆疾病所致,常常是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屎尿弄到衣裤上、被褥上,夜间尿频,有时大便还需用手抠。每次她都是顶着刺鼻难闻的气味,耐心细致地给婆婆擦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裤、被褥。为此,她天天有洗不完的衣物,又总是被臭味熏得没有食欲,吃不下饭。婆婆有时心烦,她就搀扶着老人在门口站一站,坐一会儿,活动活动,总是想法让老人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地生活着。为了调剂好老人的饮食,增强老人体质,庞福妹经常为老人买些水果,不厌其烦地为老人做些喜欢吃的可口饭菜,从不计较花钱,也不叫苦叫累。十多年来,她逐渐地熟悉了伺候婆婆的全套“业务”,懂得了老人的每一个手势。老人的生活离不开她了。
  这年快过春节,庞福妹在上海的母亲来电话要她回家过春节。丈夫和公公都劝她回去看看,并说婆婆的病情已稳定多年,这里平时有他们来照顾。就这样,庞福妹回上海探亲了。不曾想她刚回上海才10天,婆婆的病情突然恶化,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守候在老人身边。当婆婆昏迷中发现没有儿媳妇时,情绪急燥地打着手势要找,没办法,一个电话,庞福妹从上海急着回来了。
  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索性和婆婆睡在一起。当婆婆见到庞福妹时,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婆婆病情也奇迹般地好转,全家人才欢度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根据八五六农场孙绮霞文编写)
                   争婆婆
  八五一○农场物资公司的周雪芹和蔚桂英妯娌俩,为争养婆婆差点吵起来,一时成了新闻。80岁高龄的婆婆,一直住在大儿子徐斌家。大儿媳妇周雪芹对待婆婆那是没说的,有什么好吃的都可着婆婆吃,婆婆穿的、铺的、盖的都干干净净。左邻右舍都说这老太太摊上了好媳妇。二儿媳妇蔚桂英也三天两头买些舒适可口的食品和水果来看望婆婆。她一直想把婆婆接到自己家,可大嫂周雪芹说啥也没同意。
  有人会问,这个老太太是不是有什么家产或存折?其实她什么也没有。1986年老人得了半身不遂病,住进了医院,二儿媳蔚桂英和丈夫徐树商量说:“等好出院时,就这个机会,把妈接到咱家住吧。”蔚桂英到医院和大嫂一商量,大嫂周雪芹还是不同意,她说:“老人家在我家住习惯了,还是留在我家吧!再说,现在半身不遂,不能料理自己,这个时候你把老人接去,别人会咋想?”桂英说:“大嫂,你家5口人,负担大,我家人口少,房子宽绰,婆婆在你家已住了这么多年了,还是到我家去吧!”一个要接,一个不放,妯娌俩争来争去,差点要吵起来。
  一天,蔚桂英和丈夫俩,拉着小车没经大嫂同意,硬是把婆婆接了回来。婆婆行动不便,蔚桂英就给端屎端尿。一次,婆婆想吃桔子,蔚桂英走遍了附近商店也没买着,最后跑到鸡西往返200多里路买来了最好的桔子。婆婆想吃鱼,蔚桂英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到集市上买来大鲤鱼。为了不使老人寂寞,她把录音机搬到婆婆身边,放录音给老人听,还常买些小人书给老人念。
  在此期间,大儿媳周雪芹先后4次来妯娌家接婆婆,可是都没接去。她们的事迹被远近传为佳话。
                   (1987年2月14日《农垦报》第三版,刘贺龙孙文彬)
                 悠悠女儿情
  “这些老人没儿没女的,我要像亲生女儿一样去照顾他们”。这是海林农场敬老院会计张静波献给孤寡老人的一片真诚女儿之情。
  由于敬老院管理人员少,张静波除了做好会计工作,还兼任了服务员和伙食管理员,她把助人为乐的满腔热情倾注在老人们的身上。
  1987年12月,院里孙玉海老人患了脑血栓,两眼失明瘫痪在坑上,一病就是一年多,生活不能自理,张静波每天不厌其烦的给他喂饭、喂药、端屎、倒尿,老人大小便失禁弄脏被褥、衣裤、坑上和墙上到处都有粪便,小张不怕脏和累,总是及时擦洗干净。1988年,院里另一位叫卜奎生的老人也患上了脑血栓,小张同时承担了伺候两位患病老人的任务,她不辞辛苦,细心照料,忙完了这老人的事,又忙那个老人的事,人累瘦了却全然不顾。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虽然小张不是这两位老人的亲儿女,可比亲儿女照顾得还周到。
  张静波把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的温暖,化作无私的爱献给孤寡老人,多少个节假日,她照料在老人身边;多少个漆黑夜,她走在去敬老院的路上;多少个风雪日,她为老人洗衣、烤鞋,当自己的爱人病倒时,她却在敬老院为老人喂药,当她的小女儿独自在家中等妈妈时,她却在灯光下为老人缝补衣服……。她先后荣获海林县“优秀服务员”,牡丹江垦区“北大荒好职工”,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好职工标兵”等荣誉称号。
                               (摘自《海林农场志》)
                  订报表孝心
  八五五农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金玉的公公刘忠彦特别爱看报纸,1988年老人退休回家后,对报纸的感情还是依然如故。从1992年开始,刘金玉每年都订份《老年报》作为老人的礼物。当谈到孝敬老人时,刘金玉说:“爱老、敬老、不一定光给老人买些好吃的、好穿的、多给人办置些精神食粮,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有意思。”今年订报时节又到了,刘金玉给老人又订了份《农垦日报》。
                    (1997年11月21日《农垦日报》,王立春张艳斌)
  五、拾金不昧篇
                 女职工生菊英
  1986年12月15日晚,在北京23路公共汽车上,一位40多岁妇女,在车内身边发现了一个手提包,一时无人认领。她打开看时发现包内有美元支票5000元,美元现钞3000余元,外汇400元,护照一本及签订的中外经济合同单等。
  她想,这钱折合人民币总有好几万元,还有这些重要的票证,失主肯定会很着急的,于是她急忙找到较近的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将提包完好地交给了人民警察。经多方查询,找到失主———沈阳某国际公司的杨凤祥。当失主完整无损的领回钱物时,为这位品德高尚的妇女感激不已。北京公安局宣武分局及时通过《北京晚报》对这位拾金不昧者予以赞扬。
  这位拾金不昧者,原来是八五○农场第七生产队的女职工生菊英。她是临时到北京探视和看病乘公共汽车而偶遇此事。农场得知此事后,表扬了生菊英,并为她记三等功一次。
                 勤杂工关红霞
  1993年7月8日这天,海林农场机关勤杂工关红霞在清扫会议室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钱包,她打开一看,内装有955美元和一些证件,她想这么些钱和证件的丢失,失主一定很着急,于是马上找领导交了钱包让尽快找到失主。在领导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失主,原物回归,失主深表感谢。农场人都为关红霞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