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史话
第三节 史话
一、地理史话
迎春
迎春,现为虎林市迎春镇,是八五四农场场部所在地,原名迎门顶子。据说,是因为由虎林进山迎面遇到的第一座山峰得名。
八五四农场创建前,这里荒无人烟,只有日本鬼子践踏这块土地时留下的残痕。1956年7月,八五四农场诞生了,有了低矮的茅屋,有了袅袅炊烟,有了轰鸣的机车,迎门顶子荒原开始苏醒了。
“迎门顶子”,后来又怎么成了“迎春”的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7年10月,农垦部密山勘察设计分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八五四农场,帮助搞勘察设计,当时,他们误以为“迎门顶子”为“营门顶子”,是日寇在此扎营而得名,不愿意在自己的勘察设计图上标上这耻辱的象征,于是,商议改换一下地名,商议结果,谐“营”音取“迎”,按农场春天之意将迎门顶子改名“迎春”。他们将这个意见报请农场领导讨论。
1957年冬的夜晚,罗培兴场长,李瑶含、王德山副场长等人围火而坐,大家谈论到场部地区改换地名的问题,一致认为:尽管迎门顶子不是日本人所命名,但这个名字不够响亮。“迎春”这个名字很好,我们就是要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去迎接农场美好的春天。
“迎春”这个名字就这样代替了“迎门顶子”。为了扭转人们叫法上的习惯,农场曾专门在显眼的汽车队门前栽上路牌,写上“迎春”两个大字。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叫开了,至1958年12月29日虎迎铁路通车,“迎春”这个地名正式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承认。
迎春,现在既是八五四农场的场部,也是迎春林业局、迎春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的所在地,设镇以后,这里有了地方政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里已建成边境城、林业城、新兴农垦城。八五四农场从1984年起就开始建“北山公园”,公园内有东山峰凉亭、西山峰凉亭,义务植树1万余株,1989年建起2113平方米的中心广场,1993年建成造型新颖的“边陲明珠塑塔”及裙带景观,这些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把迎春点缀得很是别致典雅。
卫星
卫星,在虎林市境内,是八五○农场场部所在地。怎么叫“卫星”的呢?还得追溯到4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1958年10万复转官兵来到“北大荒”之前,这里还是鸟兽栖息的柞树林带。现在场部办公楼周围的地带,当时还是“塔头”遍野的沼泽地。从1959年起,这里开始发生变化。根据当年农垦部王震部长的指示,决定将原八五○农场五分场改建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并由王震部长及农垦部专家组选址建“卫星城”,计划盖楼41栋,其中住宅18栋,联合办公楼、生产孵化楼各1栋,种鸡楼6栋,服务楼5栋,以及相应配套的生产、生活用房共13万平方米。建成后,农场职工将集中住在卫星城里,生产队将成为作业点,农忙季节工人乘坐汽车到各作业点去工作和劳动,以此作为全国农场的样板。“卫星城”的采色鸟瞰图曾到越南等国家展示过。当年,农垦部派来了建筑工程师,成立了建筑卫星城的“六○八工区指挥部”,组织了技术力量和800余人的施工队伍。经过1960年一年的奋斗,盖起了住宅楼外壳6栋,食堂2栋,孵化楼1栋,种鸡楼6栋,80吨水塔1座以及其它部分基础工程等。由于这一年遭到特大自然灾害,同时,国家受到国外背信弃义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六○八工区”的工程只进行了一部分,不得不被迫下马。盖起的几栋楼内外装修还没有进行完,职工不能实现集中,家属无法搬居,等到第二年国家进行了经济调整,农场经济也有了好转,才将原八五○农场五分场的场部由辉崔迁到卫星城,成为后来的农垦部实验农场场部。1968年农场改编为兵团,这里成为38团的团部,恢复农场体制,卫星城成为卫星农场场部,直到现在是八五○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
卫星城,人们通常叫“卫星”。这里有卫星命名的卫星糖厂、卫星制药厂,卫星制剂厂、卫星粮库、卫星道班、卫星车站等,曾经还有“卫星”牌全脂乳粉。在叫“卫星”的同时,这里曾经还叫过“红星村”,虎林县曾在这建过“红星乡政府”。1964年中央领导人朱德、董必武来这里视察时,董老曾在所赠的诗篇里把这里誉名“红心村”。
尽管“卫星”作为地名,几次变化,但这里从未停止过发展,而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地正向农垦小城镇发展。居民已由2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人,占全场人口44.4%,房屋建筑面积已达255196平方米,原来的旧楼全部淘汰了,新建教学楼2栋,住宅楼11栋,其它公共楼房建筑38栋,还有平房650栋,城区道路交通直角交叉,四通八达,公用设施齐全。为美化环境,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农场投资100多万元,将一片林地改造成绿地、丛林、花园为一体的“星城公园”。公园内大风车、健身器、荷花池、音乐喷泉、幽曲小径、树影婆娑,点缀得“卫星”更加灿烂。
金沙
金沙,位于密山市境内西北35公里处的丘陵漫岗地带,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是八五五农场场部所在地。过去这里不叫金沙。据说在清朝年间,一密山知府骑马外巡,从县府出发(现今密山市知一镇)奔向西北,路经第二道岗(现今密山镇),再往北走,最后走到第五道岗,“第五道岗”因有裴德河经过,把五道岗划分为南北五道岗,“南五道岗”这块地,就是“金沙”的前身。
1938年(伪满康德5年)4月间,日本武装移民进占了五道岗,在这里建移民开拓团,其中南五道系日本长野县移民,当时称“长野开拓团”,属伪满东安省密山县公署所辖。这里因日本侵略军建过飞机场,也有人把“南五道岗”叫飞机场。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开拓团”从五道岗地区撤走。1946年秋,解放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南五道岗建立了农会,1953年建立了乡,后来乡社合一,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10月勃利县建机械化农场,将在金沙河畔的北兴地区组建成“金沙农场”。1957年10月金沙农场迁往密山境内的南五道岗,至此,南五道岗易名为“金沙”。
40多年过去了,“金沙”作为八五五农场场部,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农垦小城镇。现住人口近5000人,水泥大道宽阔干净,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相间,民房排列有序,35幢楼房分别落座在3条主要路段两侧,办公楼与中学楼、通讯楼与档案室楼、宾馆与农行楼相互对应,形成场部中心广场。商业、服务业、饮食业等集体、个体和私营企业集中在“金光街”的两侧,形成商业一条街。位于场部北侧的金沙公园,设有多功能灯光球场、门球场、彩灯喷泉、儿童娱乐场、石山、荷花池、苹果园、柞桦林等30多处景点,奇花异草把公园装饰的绰约多姿。
当壁
当壁,也曾写着“档壁”、“档别”。历史上曾叫“快当别”、“档壁镇保”,人们口碑都叫“当壁镇”。地处兴凯湖西北角,白棱河入湖口处,占地方圆百里,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在密山市境内,隶属八五一○农场。是一个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边陲小镇,也是经历销声匿迹、无人问津的岁月之后,再度崛起的新兴旅游名胜风景区。
据史料记载,1860年清朝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当年12月,咸丰皇帝指派仓场侍郎成琦为钦差大臣,会同吉林将军景淳到边界现场办理东部边界事宜,1861年6月7日成琦与景淳带领代表团抵兴凯湖西北30里处安营扎寨;同时,沙皇俄国滨海省省长扎凯维奇等俄方代表携率枪炮部队抵达兴凯湖西北岸边扎营。双方谈判,中方忍辱签署了《勘分东界约记》。这个谈判和签约地点就是现今的当壁镇。1875年,清政府曾在当壁镇西南50里处,设立了五扎库卡伦,有清政府官兵驻守与俄人贸易通商。1882年,沙俄突然袭击卡伦,将中国官兵掠去,通商卡伦废弃。
1889年当壁镇开始有居民居住,当时人称此地为“快当别”。到1912年人口陆续迁入,邻里之间,数里、数十里不等,镇内开始有了商业的雏形,至1917年,人口逐渐增多,镇内开始建房,接街基,成屯落。1927年小镇初具规模,在人烟稀少的“北大荒”,当时已有700多户,1900多口人,南北三里,东西四里,店铺成行,日益繁荣,中苏贸易开始兴隆,一批批商人、农民、猎人带着大豆、虎骨、人参、貂皮等农副产品,通过快当别(即当壁镇),从苏联人手里换回日用工业品及枪支弹药等物品。1930年苏联远东贸易部设立专门机构,收购中国大豆;中国在快当别设立商号、粮栈20多家,收购当地农民自产的大豆,每天上百辆大车、爬犁将大豆转运到苏联、金华、高丽。从上冻开始一直运到“烂道”为止,换回海盐、布匹、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及小农具。苏联也常到快当别以小百货换回烧酒,豆油等,遇上丰收年,这里边界民间贸易进一步扩大,北从同江府、西至依兰府的运粮车辆络绎不绝。快当别后改为档壁镇保,保下设甲还设有警察署、警察队,商业店铺进一步增多,除店铺外,同时还有多家烟馆、妓院。
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东北边陲后,逐步实行了边界封锁,中苏之间民间贸易越来越受到限制,特别是到1935年双方都设立了边卡,进行严格检查,加之关税不断增大,贸易量越来越小,直到1941年6月,日军开始净化边界,将档壁镇保房屋全部烧光,居民被撵得东离西散,从此,档壁镇只有其名,而无其镇了。
1945年这里“光复”,第二年又陆续有人来定居,1946年中共东安地委领导组织过中苏边界临时贸易,到1947年10月终止。(以后贸易由绥芬河口岸代理)。1948年由牡丹江省在这里创建“兴凯农场”(即八五一○农场前身),档壁镇为农场的一个作业点,1949年3月农场转制,这里成为“公营永安机械农场档壁镇作业站”。1954年10月,档壁镇作业站移交给农建二师六团,1955年春又移交给八五七农场,档壁镇为其五分场,1962年组建为京海农场,到1964年又移交给八五一○农场,改名为京海分场,档壁镇原有农民在公社化时期编为密山县白泡子公社档壁镇大队,1965年又划归八五一○农场管理。1969年兵团四十四团成立,这里编为二营,档壁镇是二营营部,1976年兵团撤销,这里成为东海农场二分场,1979年改为八五一○农场二分场。农场充分发挥当壁镇的地理优势,使其出现了生机和活力,从1985年开始,八五一○农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在当壁镇地区建旅游度假村,先后建起了旅游宾馆、避暑山庄、度假村、旅游餐厅等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筑新颖,造型美观,有大中小餐旅店55家,商业网点12家,能日容纳2000多人住宿,可接待各种会议。这些配套设施,与可容纳上万人洗浴的兴凯湖天然浴场,近在咫尺的俄罗斯异国风情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小的白棱河中俄界河桥(长10余米、宽不到1米)等自然景地结合,相得益彰。现在,当壁镇成为黑龙江省东部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1997年以来的3年中,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八五一○农场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经营收入达600万元。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当壁镇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中国密山口岸”,口岸建筑气势磅礴,是当壁镇又一大“景观”,吸引着人们要看一看“国门”。1992年8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同意自费辟建黑龙江农垦当壁镇边境经济合作区。1993年黑龙江农垦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为缅怀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曾率领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在这里建起了王震将军陵园(即开发北大荒纪念馆),陵园占地5376平方米,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碑文的王震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园中。黑龙江省政府1994年确认并命名“王震纪念陵园”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时,这里常有组织起来青少年到这里瞻仰。
二、奇闻轶事
(一)趣事篇
“镇压器”的误会
八五七农场的前身是劳改农场。当时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改造犯人,管理人员都是管教干部,对农业生产是“门外汉“,更谈不上知晓农业上用来镇压保墒的农具—镇压器。我第一次听到“镇压器”这个名词是在农场驻密山办事处负责物资中转和采购工作的时候,并且因此闹出了大笑话。
当时,农场驻密山办事处除我外,还有一个刚从部队转业来的荣誉军人俞春学。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只知道种地用弯把犁,根本没听说一些新式农具的名称,四、五月间正值播种季节,场里急需用农具,农场杨彦场长给我们写来了条子,让迅速发回镇压器。小俞接到条子,感到任务紧迫,立即与密山镇铁匠炉紧急订货,连夜制作脚镣子300付,翌日晨便发往场部。小俞心安理得地想,这任务完成的还挺顺利!
不料,发货后第二天农场派人来催要镇压器。我查问场长的条子是啥时候来的。小俞说是前天接到的,任务紧已连夜赶制,昨天货已发走了。来人到院里一看,外地发来的镇压器还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小俞忙解释说,“镇压器不就是脚镣子吗?”我们听后才恍然大悟,是他把农业上用的农具镇压器,理解成管束犯人的刑具了!
这场误会的出现,现在看来是一个笑话。可在当时管教干部对农业生产十分陌生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场当怪不怪的误会。
(根据八五七农场史编写)
小诗引祸
1966年夏季的一天,从八五六农场畜牧队走出一辆马车,它要经过场部小青山脚下,去加工厂拉豆饼。车上除车老板和押车的人以外,还有畜牧技术员颜子飞。此人系1958年转业军官,性情幽默,语言诙谐,有时还喜欢搞点顺口溜,写几句小诗什么的。马车来到小青山脚下小果园时,他骤然诗兴大发,顺口念道:“青山脚下一果园,一种种了七、八年,果子结的葡萄大,你看赔钱不赔钱”。给车上的带来了愉快,哈哈一笑!时过一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颜子飞被关进了“牛棚”。上面的这段顺口溜,定性为反革命分子的反动黑诗。
当然,运动过后,平反,没事了。
(齐元恭)
棋迷
1977年秋天,一个明朗的星期日,八五○农场卫星糖厂的两名干部马德贵和梁志荣商量好到铁道南边、畜牧队北面一带的草甸子里去割草,做烧柴用(当时住户做饭大多以烧柴草为主)。头一天,他俩就磨好了镰刀,准备了干粮和水壶。要走时,他俩同时想起了忘带一件东西———象棋。对他俩来说,忘了带干粮和水壶,也不能忘记带象棋呀!细想想,多少年来,相互切磋棋艺,既消遣取乐,又陶冶情操;既提高棋艺,又增进友谊。他们在棋盘上是对手,在生活里是好友,工作之余,生活闲暇,常要“杀”几盘,何况今天两人单独在一起“执行任务”呢!带上这娱乐品也好劳逸结合呀!
老梁和老马来到草场地,先试了试刀,割了两把草,感到走累了,先垫把草坐坐休息一会再割也不迟,在枯草场地抽烟不行,不如先“下盘棋”,“下就下”,老规矩红先黑后。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了,他俩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场下来定不了输赢。即便你赢了,那也不行,“我不能是臭棋篓子”。于是,你输我赢,我输你赢,输赢和,见高下的车轮战、拉锯战一仗接一仗,一场接一场的持续下去。到底也不见高低,也没有人认输。抬头放眼一看,太阳已见西下了,不知谁说了声“算了吧!”于是收起棋盘,拿了镰刀和水壶,骑车上了回家的路。俩人这会谁也不言语了,大概都在琢磨着,回到家,该如何向夫人交待呢?
(李华森)
(二)轶闻篇
庆丰的“穆铁柱”
庆丰农场十队青年戴远锋,1987年光荣参军了。由于他身高2.04米,又爱好篮球运动,当了一年的业余篮球队员就被正式吸收为沈阳军区篮球队队员。由于其体态、气质酷似国家著名球员穆铁柱,所以人们见了他都亲切叫他“小穆铁柱”。1989年,国家篮球队的明星穆铁柱专程到沈阳会见了“弟弟———小穆铁柱”,并合影留念。
(根据《庆丰农场史》编写)
兄弟双双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
八五一○农场离休干部王振江的两个儿子双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全场脍炙人口的美谈。
哥哥王璋,1956年生,1977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1981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1985年7月毕业,弟弟王琰,1962年生,1978年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毕业后,1982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硕士研究生,1985年3月又考入该院博士研究生。
苏家出了三个研究生
在八五一○农场十九队农业技术干部苏进生家庭里,3个女孩,先后考上大学上了本科,后又先后考上了研究生。人们说,在偏远的山沟里,飞出3只金凤凰。
大女儿苏凤云1981年考上了哈医大,1986年又考上了研究生;二女儿苏秀华1983年考上了南京铁路医学院,1991年又考上了研究生;三女儿苏丽华1986年被天津纺织学院录取,1991年又考上了研究生,现在他们都已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
(三)奇闻篇
七彩玉米
1992年10月9日,庆丰农场五队农业技术员在3号地发现一株“七彩玉米”。这株玉米杆高粗壮,棒长粒大,16行粒,每行23粒,共368粒,籽粒呈红、黄、蓝、白、黑、紫、绿7色。色彩分明,鲜艳且光泽度好,人人见了都觉得特别稀罕。
“私奔”猪喜回“娘家”
1992年夏天八五六农场工程队张玉山家饲养的母猪与一头“来访”的野公猪“私奔”了,几个月后,于1993年2月27日这头母猪带着11头杂交的猪仔喜回“娘家”,人们知道后,纷纷来观看并向张家道喜。
水稻田钓出大甲鱼
1992年9月2日,八五六农场十一队朱万友在水稻地水里下上夜钩。第二天一早,他溜钩时,竟拉上一只大甲鱼来。甲鱼是被钩住了右腿没有挣脱,在秤上称了一下,这只甲鱼重4.25千克。
三条腿的鸡
1995年5月21日,八五六农场九队养殖场张汉喜从密山市和平鸡场引进雏鸡2500只,在第五天给鸡滴疫苗时,发现一只有三条腿的鸡,仔细一看,这只小鸡还有两个肛门,但小鸡的外表和正常鸡一样,吃食喝水全正常,几个月后,它开始产蛋了。
下蛋的母鸡变公鸡
八五五农场二十二队老职工周发宪家养的一只母鸡,已产蛋3年了,1990年春季开始,产的蛋逐渐变小,像麻雀蛋一样,几星期后,干脆连小蛋也不产了,浑身上下发生变态,头顶长出大红冠子,下颌长出坠子,从脖子到后屁股全变成美丽的羽毛,还长出了公鸡一样的长尾巴。
三、民谣
在垦区社会生活中,民间常有不少喜闻乐传的民谣、顺口溜或是小诗韵语,有农垦人自编的,也有外面“引进”的,都是些按事物内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或说人或描事或谈社会现象,有褒有贬。
(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首先是你自己要行,再是要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要行。
(二)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德才要参考,机会最重要。
(三)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五十万还马虎,百万元才够富。
(四)少喝酒,多吃菜,人劝酒,不理睬;
吃不了,带回来,自家用,省得买。
(五)出门在外,夫人交待,少喝烈酒,多吃好菜。
(六)小小酒杯真有罪,喝坏了肠子喝坏了胃,
喝倒了革命老前辈,喝坏了党的第三梯队,
喝得老婆调头睡,计划生育指标作了废。
(七)北大荒当官的一点没派,
不认识的战友一点不外,
做生意不会耍赖,只管盈利不欠债,
做工作只许胜不准败,
生活上肥肉不吃,就爱东北渍酸菜。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谈北大荒几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