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宰国 唐宰国(1916.3~1994.2),1916年3月生于辽宁省安东县浪头区中合村的一个贫农家里,读四年私塾后,在家务农。1948年1月参加革命,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民工队,立大功一次,获国际奖章。1952年回乡,同年6月任虎林县三区民政助理员,1953年1月任虎林卫生院人事股长,同年11月任虎林县二区卫生所长,1958年任虎林县忠诚公社仁爱大队党支部书记,1959年场社合并,唐宰国所在的仁爱大队并入八五八农场和平分场七队,即后来的庆丰农场十五队,兵团时期庆丰农场改为三十五团,他本人先后在四连、执勤三连工作,曾历任副指导员、农业队长、保管员、农业技术员等职。1976年在执勤连退休,1982年改办了离休手续。
唐宰国是个闲不住的人,离休后为队里每年春夏种瓜、种麻、种菜、队里收获时,他主动到场院干活,秋天割麻、沤麻、秋后初冬到山上割笤条为编筐备料,冬天就在室内编筐、扒麻打绳套。一干就是十多年。十多年来割条3000多捆,还为生产队砍镐把、锹把1000多根。仅1982年11月至1983年3月,他就交给队里土篮97个,背篓117个,大圆筐195个,送给二十四队327个,本队职工家庭和其它生产队也用过他给编的筐。平均每年编筐都在540个以上。麦收和秋收时,他年年都在场院干活,帮助晒场管理人员出谋划策,帮助安排工作。场院边的麦余子、豆毛子、豆荚子都由他收扫起来。8年时间累计,选出好粮40余吨。1979年生产队在山上建养鹿场,来不及修路,他苦干两个多月,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的山路。1983年春,生产队路基有几段出现翻浆,严重影响运砂车通行,他当义务养路工,起早贪黑干了3个月,把1000多米长的翻浆路面彻底修好了。1985年春,他发现一块林间空地,就一锹一锹地翻,一趟一趟地拢,把这有9.6亩的地,全部种上了面瓜。秋天,他把瓜皮送给养牛户喂牛,瓜籽全部交给队里。1986年他开了2亩荒地,全种上蔬菜,供给了队里食堂。十多年来,他义务劳动,平均每年为队里节约5000余元。
他除了帮队里干些活,平时很注意做人的思想工作。1983年麦收前,队委会研究决定让一名副队长负责晒场工作,这位副队长一时想不通,他主动去做说服工作,使其消除了抵触情绪,麦收中,这位副队长晒场工作抓的很出色,还立了三等功。1984年,签订承包合同时,有三位车长认为合同有些不合理,要合伙闹一场,他将三位车长请到家里,语重心长地谈心,三位车长深受教育,打消了闹事的念头,积极投身工作。
唐宰国离休后一直住在生产队,房子不大且很破旧,每年队里新房盖好后,队领导都让他搬进新房,但他总是一让再让。家里一只锈黑色的木箱还是1947年土改时分的“胜利果实”,一条用铁丝加固的凳子是1956年花两元钱从集市上买的,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是1984年农场破格奖给的,一件补了23块补丁的上衣是他的工作服。家里拥有的却是挂不下摆不开的荣誉奖状。战争年代多次立功授奖,和平建设时期又是先进典型。退离休后,年年是农场先进或劳模。1987年被奖励晋升两级工资,1979年以来,连年被评为牡丹江农管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离休干部,1983年评为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1983、1985、1986、1987年4次评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被省政府授予先进老干部光荣称号。《农垦日报》、《牡丹江日报》、牡丹江电台、《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党的生活》、黑龙江电视台均报导过他的先进事迹。《党的生活》杂志1986年第20期的封面就是他的半身像,14本荣誉证书和5枚奖章的彩色照片。
唐宰国因病于1994年2月11日去世,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