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国劳动模范
第二章 人物事迹
第一节 全国劳动模范
孙俊福
孙俊福,1960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安农场长丰林场造林工人,农场工会兼职工会副主席,省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17岁成为造林工人。20多年来,他以大山为家,与森林为伴,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磨难,矢志不移,把张广才岭、老爷岭交汇处的十几座荒山秃岭,都栽上了樟子松、落叶松、红皮云杉等树种,共植树50多万株,面积达1800亩,为国家创造财富价值达1800多万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人们称为“大山的儿子”。
孙俊福是第二代北大荒人,在老一代北大荒人创造的北大荒精神的影响下,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早起趟着露水上山,行走两个多小时到达造林点,天热山里气闷,瞎虻、蚊虫、小咬围着人叮咬,每栽种一棵树苗,都要出一身汗,都要被蚊虫叮咬多少次,遇到天旱缺饮水,渴急了,只得用苇管吸死水坑里浮满生物的积水,待太阳西下收工,到家时已是星星闪烁。
1984年4月,孙俊福和热爱山林事业的姑娘刘春玲结婚了。他俩为了减少走山路长途跋涉之苦,节省时间多栽树,在婚后第二年,俩人便在大山造林地盖了窝棚,支起锅灶,开始了春、夏季造护林,吃住在深山里的新生活。在大山里吃住给植树造林和护林管理带来了方便,但给个人生活带来诸多问题,以前白天干活遭蚊虫、小咬叮,现在夜里还遭蚊虫、小咬咬;遇上下雨天还遭雨淋;一次孙俊福下山,把妻子留在窝棚里,夜里,野狼跑来包围了窝棚,妻子只得紧握斧子严阵以待一宿,等待天明;1989年6月,正处造林抚育期,孙俊福和妻子俩人同时去了育林地,当晚上回到窝棚时,发现5岁的儿子被毒蛇咬伤了,尽管送到农场医院、牡丹江市医院抢救,终因发现晚,耽误了时间,没有挽救了小儿子生命,孙俊福夫妻俩痛失爱子。妻子哭得肝肠寸断,丈夫忍痛相劝,把儿子掩埋在山上,第三天夫妻俩又挺起腰杆,走向大山里。
孙俊福不改初衷,坚持造林,造林成活率达89%,高居省农垦系统之首。他的模范事迹感染了无数人,也赢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
孙俊福1986年以来先后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劳动模范、学雷锋标兵;1991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被团中央授予“种植养殖业能手”称号;1992年被评为黑龙江垦区“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绿化委员会“绿化奖章”;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全国十佳优秀工人”称号和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年被评为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1999年团省委等部门授予“青年五四奖章”。
王德胜
王德胜,1960年12月在垦区出生,1977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班毕业,高级农业经济师。历任教师,农场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公司经理、农场副场长、场长、兴凯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兼牡丹江农垦分局局长。1999年11月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委员、牡丹江农垦分局党委书记。曾当选为省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社会兼任黑龙江省劳模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王德胜是新一代北大荒人。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他开拓工作思路,施展才能提供极好的机遇。1983年年仅23岁的王德胜被大伙推举任八五○农场第二生产队队长,成为当时垦区最年轻的队长。上任伊始,着手进行改革,为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和劳动效益,他将全队1.5万亩耕地落实给60多名职工经营,让分离出的100多名职工发展队办工业,走以工补农的道路。克服资金、设备、厂房、技术的困难,先后相继建起了卫星纸箱厂、食用菌厂、小酒厂、酱菜厂以及用大豆做原料的塑料助剂厂。助剂厂从1988年—1990年3年共生产塑料助剂375吨,为生产队盈利45万元。后来二队兼并了农场多年连续经营亏损的十一队,组建了卫星联合公司,王德胜任经理。他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管理方法实现对公司的全新的管理,使公司的工农业有了显着的发展,效益明显增大,1986~1990年,卫星联合公司5年累计实现利润504.7万元,其中1989年和1991年分别实现利润170.5万元和110万元。
1989年8月,王德胜担任农场副场长,一上任,就拿出了农场1990年农业生产的方案,制定出了《农牧生产队承包经营责任制条例》、《农牧生产队整体承包方案》、《生产队长目标考核条例》和《生产队内部配套改革方案》等4个文件,并及时召开生产队长会议贯彻,举办生产队长学习班培训,系统学习生产队内部全面实行配套管理的方法,使队长们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2年5月就任兴凯湖农场场长,一到任,他就与领导班子一起对企业进行了历史的、系统的分析、诊断。兴凯湖建场36年来有20年灾害,19年亏损,亏损主要是内涝造成,治内涝的办法两种,一种是靠排水治涝,一种是发展水作农业。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兴凯湖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常年积温相对较高,无霜期较长的特点,有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决定发展水作农业走稻米种植之路。将稻田扩到22.3万亩,占总耕地的90%,王德胜充分利用上级对发展水稻生产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在农场内进行体制改革,将机关人员由154人减到36人,将土地全部出租给农户,土地租赁者真正成为投资、经营、风险的主体。同时进行了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为了企业发展注意抓引进工作,靠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快速发展自己,从1992—1995年间,借农民之力,开发水作农业经济,先后从省内各市县引进稻农7000多人承包水稻生产,外引农户带进3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改水田所需的大量资金;同时借外商之力,同韩国、香港合作项目引进外资2480万元,实现了水稻开发与精米深加工发展目标,在引进外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信息。借专家之力,开发高新技术,几年来,王德胜针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有目标地聘请国内水稻专家、草浆造纸专家、台湾著名精米生产专家,全国闻名的企业家作兴凯湖农场的顾问,使兴凯湖农场在原粮、原纸深加工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应用成果和专利,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过4年来的拼搏,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利润、粮豆总产量每年分别以39%、50%、171%、40%的速度递增,1995年在1994年的基础上,产值增加了一个亿,达3.2亿元,税后利润增加了一倍,达1600万元,粮豆总产增加2.5万吨,达12万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3872元,居全局之首。资产负债率迅速下降,企业内部已初步形成了稻米、造纸两条龙头产业链。王德胜本人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各级组织和政府奖励。从1986年起4次获管局劳动模范称号,3次获管局“优秀共产党员”和管局“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标兵”称号,1986年获团省委、省乡镇企业局授予“乡镇企业优秀青年厂长经理”称号,1988年、1989年获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1991年、1993年获总局“优秀党员”,1989年、1994年两次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1994年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和“全国农村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德胜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一个高级农业经济师,很注意现代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91年研究“环氧脂肪酸辛酯”作为第一完成者获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牡丹江市1990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1992年研究“环氧玉米油”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纸张新品种”获省科委星火二等奖;1995年撰写的《试论如何使机务队伍释放出最大能量》论文被评为农垦首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作为项目主持人《资源卫星遥感数字化影像信息解译技术的应用研究》获200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牡丹江分局综合信息网络及地理信息系统》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王德胜集工作、学习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撰写了《质量效益农业与农场管理现代化》一书,以探讨实施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战略的有效途径,解答了一些有关实施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该书业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白志东
白志东,1948年11月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后迁双鸭山市,1966年5月由双鸭山市下乡到八五五农场,曾当过修路队和奶粉厂工人,后任八五一一农场奶粉厂车间主任、生产股长、副厂长、完达山食品厂厂长。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白志东与他人一起参与“压力喷雾大颗粒速溶奶粉”新工艺的研制工作,成果推广全国,编入大学教材。1978年在车间主任岗位上,建立严格管理网络,制定出高于国家标准内控指标,使“完达山牌”奶粉获省“名牌产品”称号,1979年获部优产品称号,1980年经国优审查委员会评定,荣获国家银质奖,1983年任食品厂厂长后,领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主导产品“完达山牌”奶粉蝉联国家银质奖。蜂蜜蛋白乳糖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再次获国家银质奖。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完达山食品厂的奶粉、蜂蜜蛋白糖、可可麦乳精和强化麦乳精荣获金牌,奶圆、黑加伦果汁荣获铜奖。强化麦乳精、可可麦乳精在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后,1989年又获银质奖。他研制出“1%火碱泡煮清洗浓缩罐”和“净乳机净糖”新工艺在全国进行推广。
白志东本人因成绩突出,曾连续在农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80年被评为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劳动模范,1985年和1986年两次被评为省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并同时两次记省级质量大功,1986年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