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第二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单景忠
单景忠,1931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队长、政教、部长、庭长、农场工会主席、农场调研员等职,1991年离休。
单景忠在部队期间,曾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转业来垦区后,在农场担任8年工会主席,任职期内,常年坚持访百家,察民情,为职工排忧解难。全场230多个重点困难户,他每次走访,对他们的困难和疾苦,挂在心上,设法解决。农场二十二队一妇女,丈夫因事故去世后,总觉得国家亏了她,于是有活不干,丢下家里4个孩子,经常到场部机关哭闹上访。单景忠得知这个情况后,考虑到她确有困难,经与有关部门多方研究,给她的一个孩子安排了工作,接着又发动队工会给她家新盖了一间住房,给搭上鸡舍、猪舍,帮她买来饲料,让她发展家庭副业,对工会的帮助这位妇女十分感动,逢人就说:“我家这一辈也忘不了单主席的恩情”。
1984年,全国总工会开展“整顿工会组织,建设职工之家”的工作,单景忠下到全场基层单位宣传,帮助订措施,还到薄弱单位蹲点。农场煤矿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成份复杂,加之没有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阵地,一些青年工人下班后,无所事事。“人闲生邪念”,一度在工人中刑事案件发案率增高,煤矿成为一个案件多发区域。单景忠到煤矿蹲点,以反面事例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同时,在煤矿建起了“职工之家”,设置电视室、游艺室、乒乓球室、阅览室和舞厅,吸引职工开展正常的娱乐活动,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深受职工欢迎。从此发案率大大减少,也促进了生产发展。1986年煤矿被管局授予“文明矿”称号。职工说:“这个功劳首先要归到单主席身上”。
单景忠对他人的困难,时刻挂在心上,然而自己的家,却是困难重重。他爱人患乳腺癌已有10多年,近两年已完全瘫痪了。身边还有一个上学的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家务、公务的重重困难,除精心护理妻子外,始终坚持“工作第一”的原则。每次下基层,他总是提前买来一大堆饼干、麻花、水果等食品,供家里病人和小女食用。走后,家里吃水,就只能靠小女用小水壶一壶壶往家拎。可这些情况,他从不对别人说。1985年冬,妻子去世了,第二天他强忍悲痛,坚持按原计划去工作。
八年来,由于单景忠的努力,全场工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其成绩冠全垦区之首,农场工会荣获总局和全省“模范职工之家”的光荣称号,他本人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并于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马玉祥
马玉祥,1945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汝阳县,1958年随其父转业农场于1963年在八五五农场参加工作。先后在农场畜牧队、完达山食品厂当工人、班长、车间主任;1989年任完达山食品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平锅奶粉制作,1965年10月组建奶粉厂时,就参加机械装配与小件制作,1966年5月一次试车成功,制出合乎标准的奶粉。1974年6月为解决奶粉的速溶,农场将压力喷雾大颗粒速溶奶粉作为重点技术攻关,与省轻工局食品处、乳品工业研究所、东北农学院、安达、双城、绥化等乳品厂技术骨干共同组成试验小组,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弄清了在关键部位的板眼、蕊子角度对速溶的影响,马玉祥与他人昼夜苦干终于取得成功。并与专家总结出“压力喷雾生产速溶奶粉工艺”向全国推广,并编入《奶粉工艺》教材。
他刻苦学习食品工艺,取得了二张函授大专文凭,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主要产品完达山牌奶粉连续获得省、部优质名牌产品称号,1980、1984年连续获得国家银质奖章。马玉祥本人多次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业务技术能手称号。
宋保成
宋保成,1938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开源县,1956年4月在八五一○农场参加工作,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经济师职称,曾担任农场生产队副队长、队长、修理所所长、分场场长、八五一○焦化厂厂长、农场副场长、1993年10月~1995年12月任农场党委书记、1998年12月退休。
在1985年6月受命担任焦化厂厂长期间,在焦化厂因设备陈旧落后不能正常生产的时候,在自己从未接触过工业,需将种、管、收转到产、供、销的工作变化的情况下,他深入车间班组、走访、谈心、调查、摸底、依靠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制定出6万字的《八五一○焦化厂管理办法》。为扭转生产徘徊局面,他一天十五六小时蹲在焦炉前和工人一起出焦,从原煤、洗煤、上炉、炼焦、出焦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分析,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核对,找出了由于精煤含水量过低造成出焦难的重要原因。随后又想出冬天往煤里加水用碎冰颗粒的办法,使精煤含水量由4~6%提高到10~12%,解决了出焦难的问题,开创了建厂以来满负荷生产的纪录,使全年焦炭产量第一次接近焦炉设计能力。
有的用户反映焦炭中的小碎块焦炭拉回去用不上,只好白白地扔掉,他便打破焦炭出售惯例,“独创”了用筛子筛出碎焦炭后再出售的举措,这样,工厂每年要失掉利润10万元,但赢得了信誉,抓住了用户,许多用户宁可先付款买八五一○焦化厂的焦炭,也不去其它厂家做先用焦炭后付款的买卖。八五一○焦化厂的产销进入了长期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先后还上水洗焦、硫化碱、岩棉等短、平、快项目。
在宋保成的努力下,这个只有300多名职工、两组红旗三号型焦炉的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5年迈出了五大步,累计盈利1322万元,成为垦区闻名的盈利百万元企业。企业连年被管局、总局授予“先进集体”、“文明标兵”、“经济效益优级企业”等称号。宋保成本人先后被评为农场、管局劳动模范,1986年和1989年两次获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0~1992年间,再次获总局劳动模范,1991年获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隋凤富
隋凤富,山东省蓬莱市人,1956年出生,1977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农业经济师职称。来农场后,曾任八五七农场生产队统计员、队工会副主席、生产队长、农场副场长、1994年1月任八五七农场场长。
1988年在八五七农场十队,由工会主席提升队长。当时十队生产、经营不景气,面临的是一个“破大家”。他经过一年努力,治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胆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被群众和领导认可。1987年末农场给他加重担,调到对农场举足轻重的十五队任队长。他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年翻身,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实现七、二、五”的发展蓝图(即年产粮7000吨,盈利200万元,劳均收入5000元)依靠领导集体和群众智慧的力量,终于取得了“三年迈出三大步”的可喜成绩。1988~1990年3年共盈利700万元,实现了总产、盈利、人均收入超历史的目标。1991年8月担任八五七农场副场长,两年半后,又担起了场长的重任。他与农场领导班子一起,高举奔小康的旗帜,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年上一个台阶,经过4年努力,提前率先实现了“小康场”。1998年与1993年(任场长前)相比,农场社会总产值(现价)由14109万元增长为36761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621元增到13083元,人均收入由1302元增到4362元,年利税总额由158万元增到2151万元。成为牡丹江垦区第一盈利大户。隋凤富本人因成绩突出获得了荣誉,曾连续4年被授予管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省售粮模范、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北大荒人。1989年,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和省“星火带头人标兵”,1990年被授予“全国农垦经营管理能手”,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
许先珠
许先珠,1959年出生,山东省巨野县人,1975年在八五七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工人、车长、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副场长、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现任牡丹江农垦分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结业。
在1993年10月~1997年2月任八五五农场场长期间(前一年任书记)实施一年打基础,两年快起步,三年创辉煌的战略,并在详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1994年提出了“四龙、六延、八加快”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构建“八、六、八”工程的宏伟目标;1995年提出了“抓大管小,整体搞活”的发展方针;1996年又制定了“一、二、三、四、五”(一个主体,两种经济,三个特区,四个体系,五个保障)战略。3年来大力推进改革,建立统分结合的农业新体制,兴办家庭农场828个,综合两自率达100%,使职工(农户)真正成为投资、经营、风险和利益的主体;对全场27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全部实行委托经营,彻底解决了企业无人负责和责任不到位问题,激励了企业经营者;对事业单位推进企业化管理,建立人格化管理的新机制,成为垦区事业单位改革的典范。他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八五五农场成为垦区第二个经省体改委批准建企业集团的农场。农场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已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煤炭业、林业四大产业链,构建了龙头带动,名牌依托,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新格局,3年中投入技改和新项目建设资金2500多万元,实现技改和新上项目12个,形成了农、畜、煤、林产品深加工企业群,四个龙头企业已发展成三高三强的骨干企业(创利水平高,管理水平高,产品档次高,经济实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内外幅射力强)1995、1996两年,连续利润超百万元,其中种植业龙头粮油公司连续两年创利500万元以上,连续4年蝉联垦区行业标兵称号,以其短工艺、短粉路、低耗能、高效益居全国同行业最高水平。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着,奶牛存栏由1993年的1200头增到2500头,增长108%;鲜奶产量由2000吨提高到5000吨,增长150%,3年中投入农机更新资金2000万元,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资金4000余万元,新增大中型农业机械70多台套,新建水库6座,改造低产田3万亩,增产粮豆5万吨,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五荒开发和熟化造林3万亩,改造八万吨级矿井1座,新建四万吨级矿井4座。加大力度调整所有制结构,1996年个体私营经济、职工自营经济产值达8000万元,比1993年增长4.3倍。农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了职工奔小康的步伐。职工脱贫率100%。农场经济快速增长,1996年实现现价社会总产值26211.7万元,比1993年的9357万元增长180%;国内生产总值13161.8万元比1993年的2448万元增长43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838元比1993年的1813元增长442.6%;创利税总额1607万元比1993年的1105万元增长45.4%;粮豆总产84370吨,比1993年的51261吨,增长64.6%。
许先珠本人因政绩突出,于1993~1995年间获省农垦总局特等劳模1次,1997年获省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