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
超越
———八五六农场实施“两引两开”战略发展纪实
韩传忠
穆棱河依旧是缓缓向东流淌着,但依偎在河畔的八五六农场三年来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粮豆总产13.9万吨,利税965万元,粮豆总产比大丰收超历史的1993年增长45%。
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粮豆总产20.2万吨,利税1757万元。
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粮豆总产21.3万吨,利税1823万元。
三年收获粮食55.4万吨,堆起来,比前十年的粮堆还要高。
三年发展,三年超越。在八五六农场43年的建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页。这浓重的一页不是用笔可以写出来的;它是农场“两引两开”战略饱蘸江河水写在40万亩水田、20万亩新开垦的土地上,使这片神奇的土地发出神奇的能量,奉献出丰收的硕果。
一、
穆棱河、穆兴分洪道、松阿察河环抱着八五六农场1259.3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势低洼,多为平原沼泽地。境内惟一的山尽管高只有180米,但因其“鹤立鸡群”而冠之“大”,称为大青山。四面环水低洼易涝,水患涝灾成为八五六农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1991年,百年不遇的洪水,使穆棱河水位猛涨,为减轻兴凯湖导流堤的压力,保护下游兄弟农场和虎林县240万亩良田和15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农场把同三公路炸开19处,5个生产队被洪水围困成了孤岛,9万亩农田被吞噬。境内形成了60多万亩的洪泛区。
1993年,罕见的风调雨顺,播完小麦、大豆后,想要甘露就来雨,想要晴天出太阳,50万亩庄稼喜获丰收,粮豆总产9.6万吨,是从未见过的丰收年。当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超历史”的丰收,笑容还没有逝去,老天爷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94年进人6月,老天便拉下脸,露着太阳也哗哗地落雨。从麦收下到秋收,从秋收下到入冬,45万亩农田受灾,10万亩绝产,损失5517万元。
面对肆虐的水害,农场在投巨资兴修水利的同时,也曾试图发展水稻生产,变水害为水利。1958年,农场首次开发水田6000余亩,但受传统麦豆经济观念的影响和缺少科学技术的制约,水稻生产一直发展不起来,旱田改成水田,水田又改回旱田。三十多年过去了,水田面积仍不足万亩,只是进人90年代,水稻生产才再次起步,每年以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95年,发展到4.8万亩,然而,仍不足全场耕地的十分之一。
八五六人仍没有跳出传统的、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的常规思路,仍在四平八稳地迈着方步,八五六农场走到了发展与停滞的叉路口。历史的列车不会怜悯慢行者,八五六农场必须腾飞,走超常规发展的道路。
二、
1996年,对八五六农场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果断地调整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两引两开”战略,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三年水田要发展到40万亩。这样大的力度,这样快的速度,着实让全场人吓了一跳。
思路决定出路,不冲破计划经济和循规蹈矩的常规思路,要想大步跨越只能是水中捞月,要想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就必须有超常规的思路。新的领导班子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为农场腾飞、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准备。他们清醒地看到农场的优势和劣势,丰富的耕地、水源、荒原,是八五六农场的优势。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但资源利用率仍停于表面,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劣势是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资金严重拮据,人力缺乏,要快发展就要用好用足资源优势,用优势的“矛”冲破劣势的“盾”。
春节的鞭炮余音未消,八五六农场机关办公大楼里就失去了节日轻松的气氛,决策者们就像大决战前一样紧张忙碌着。他们兵分两路,一路趟着积雪实地勘查全场的水利设施、地号地貌;一路翻阅资料,绘制图纸,短短十几天“实施两引两开战略,建成垦区水稻大场总体方案”出台了。
“两引两开”即引进资金、引进劳力、开发水田、开发荒原,加速产业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三年里开发水田40万亩,开发荒原20万亩。
一石激起千重浪。三年时间把水田面积由4.8万亩扩大到40万亩,连翻三番。发展的步伐由慢步走变成了快速跑,不,简直是在飞跃。这胆子也太大了,魄力也太猛了。一些人受不了,有劝阻的,有警告的,也有不屑一顾直摇头的。
八五六农场的决策者们认准了路就坚定地走下去。1996年,水田扩大到16万亩,1997年扩大到30万亩,1998年又增加10万亩,达到40万亩,既定目标如期达到。
八五六农场有3个项目队,共耕种土地11万亩,占全场耕地的五分之一。这三个生产队全是清一色的外国进口机械、高度机械化程度曾是农场人的骄傲,然而传统的麦豆经营格局和频繁的旱涝灾害却使人们的愿望和现实离得越来越远。到1996年,3个生产队累计亏损2700万元,耀眼的光环变得暗淡了。当农场决定3个队全部变成水稻队,旱改水8万亩时,不知有多少人为把一望无际的农田划成一小块一小块而愤懑,不知有多少人为大型进口机器无用武之地而悲泣。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如今,这3个生产队水稻年年丰收,累计实现利税1620万元,还陈欠800万元。昔日悲愤的人怎不欢心雀跃!
坚定的信念,超常规思路并不等于理想的实现,驶向胜利的彼岸需要舵手定准方向,更需要全船人同心戮力一桨一桨地划行。八五六农场的决策者们对于“决策”可能产生的后果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决策”实施中的困难也做好了应战的准备。缺少资金,农场除了靠上级开发水稻的优惠政策解决一部分外,靠内集外引筹措资金,向内鼓励种植户投资旱改水,在农场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种植户投资田间改造的,第一年按旱田收费,极大地调动种植户投资早改水的积极性,种植户投人旱改水的资金达700余万元。向外加大招人引资力度。农场招人引资团三上吉林、辽宁,五下绥化、方正,宣传农场政策,迎接稻农来场。农场还为稻农建房3800多平方米,引进稻农2300户,563户在农场落户,他们的到来不但补充了水稻生产的劳力,也带来了各地种植水稻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推动了水稻的大发展。
三年里,每到春、秋,八五六农场旱改水就掀起高潮,全场水田机械全部上阵,还要雇外地挖掘机来参战。机关干部、工商运建服职工、种稻户人手一把锹,投入到义务改水的队伍中,正是这支队伍不断改写着八五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
春季插秧,秋季收割,八五六农场再掀狂潮。不插5月26日秧,不割10月19日稻,这已是小学生都念熟的“经”。早晨两点,农场领导小组兵分三路,如果哪个队领导被堵在被窝里,不说清楚绝难过关。生产队的管理人员挨家挨户叫人早起,大喇叭放出强音催人下地。人们纷纷涌向田间。十五天插秧40万亩,十五天收割40万亩,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三年旱改水,三年改水田四十万亩,也真让八五六农场的决策者们捏把汗。
1996年,冬旱连着春旱,青山水库水位下降,10万亩自流灌溉水田面临插不上秧的危险。农场决定建拦河大坝堵水进水库。三月初,拦河工程开工,破冰打入200多根木桩,砸下2万条沙袋。仅用10天,一条长80米、宽6米、高2米的大坝就立在了穆棱河上。
1997年,水稻价格下跌,影响了人们种稻的积极性,新增的14万亩水田面临承包难,撂荒的危险。农场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让利于民的政策,调整了利费税指标,每亩在原定基础上减少40公斤实物地租,仅此一项就向稻农让利1700万元。结果新改的水田全部抢包一空。
1998年秧苗刚插上,天空的云彩就被吹得无影无踪,六月份只下了28毫米雨,不及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七月份降水量也只有40毫米,比正常年景的一半还少。河流断流,水库放不出水。一些秧苗刚插上就黄了叶。农场及时采取措施,投入800万元,再打抗旱井1300眼,使水田秧苗及时喝上了水。
四十万亩水田的开发,让八五六人心吊在了嗓子眼,然而他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惊喜。
1998年秋季,憋了一夏天的雨水终于承受不住了,天像漏了一样不停地下,降水量是正常年景的一倍,仅九月份就降雨125毫米。尽管收割大豆的收割机穿上了半链轨,可农场人竟没有感觉出涝情的严重。10月10日水稻全部收割完。相反,而4万亩大豆,虽然有那么强的机械力量,收割起来却让人们吃了不少苦头。当人们手捧着丰收的稻谷再回头看今年这旱涝齐入的年景,也不免惊出一身冷汗,“这要都种的是大豆……”谁还敢往下想。
八五六农场毕竟已不是三年前的八五六农场,40万亩水稻已植根于农场人的心中。他们有资格说:旱灾来吧,水灾来吧,我们不会后退一步。
三、
八五六农场土地面积1259.3平方公里,跟香港的面积差不多,50多万亩耕地全部集中在农场的西北部,东南部400多平方公里是一望无际的沼泽荒原。建场初期,农场在这里建有几个生产队,怎奈雨季一片汪洋而撤出。总局曾计划在荒原上再建一个农场,因为地势低洼投入太大而未实施。70年代、80年代,农场曾几次试图开发这片荒原,经勘查写出开发可行性报告上递有关部门,请示拨款上亿元,也没有结果。进入90年代,这片土地仍是一片荒芜。
1996年,八五六农场的“两引两开”战略,使这片荒原不再沉睡。
开发荒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借助外力,共同开发。决定荒原开发向全社会开放,以优惠政策引进外来资金,参加开发,利用合资形式内引外联,吸引国内外实力雄厚公司企业联营开发,同时充分发挥农场职工积极性,鼓励他们承包租赁荒原。出台了《“五荒”资源开发的政策规定》、《“五荒”资源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荒原开发做好了政策上的准备。
荒原开发,使位于边陲的八五六农场掀起一股热浪,1996年3、4两月,农场五荒办天天挤满了前来承租荒原的农场职工,有承包5年的,有租赁20年的,交上承租费,签订合同书,一个个喜气洋洋。660户职工承租荒原9万亩,其中225户签的是20年的合同。8个种田大户承租荒原千亩以上。他们每户都投资几十万元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荒原养鸭、养羊、养鱼,建起综合开发基地。三年开发,三年发展,固定资产都在百万元以上。
开发荒原也吸引着外来投资者,鸡西矿务局买下了3万亩荒原20年的经营权,牡丹江东宝经济贸易公司与农场签订了1.2万亩的承租合同。如今,在这片荒原上,已有8家外地企业开荒经营,开荒面积11万亩。
八五六农场400多平方公里的荒原已不再寂寞,荒原上升起了炊烟,开垦的黑黝黝的土地收获着大豆、水稻。八五六农场“两引两开”战略,让古老的荒原发出生机。“两引两开”战略使八五六人四十年开发梦想,四十年未竟的事业在短短三年里变成了现实。
水田开发,荒原开发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八五六农场水利开发伴随着水田、荒原开发加快速度,加大投人。三年完成土方920万方,架桥42座,修涵120座,修水闸26个,打灌溉井2520眼,水利投人4130万元,相当于前40年农场水利投入的总和。
经过40年的开发,八五六农场建起了2.4万亩的青山水库,建起了长12公里的穆兴灌渠,开挖了五个大排干,但由于年久,修护措施跟不上,这些排灌渠淤积严重,杂草丛生,灌溉、防洪能力已大大降低。
1996年8月刚过,八五六农场就拉开了大干水利的战幕,成立了水利建设指挥部,这次会战一干就是三年,缺少资金多方筹集,停建一切基本建设项目,三年里只建了一座小学宿舍楼,把一切可利用的资金都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农场水利公司的12台挖掘机、10台推土机全部投入作业,还从八五四农场雇来6台挖掘机,从庆丰农场雇来4台推土机。
1996年,开挖了2000亩的一号蓄水池和1000亩的二号蓄水池,两池可蓄水400万立米。并对穆兴灌区进行改造,延伸灌渠8公里。
1997年,完成青山水库消险加固,使水库水容量增加了500万方。
1998年,对三排干、五排干进行清淤扩建,把60公里的排干加宽了一倍,大大增强了过水能力。农场第七条大排干工程已投入施工。
三年里,八五六农场修水库,挖水池,开排干,筑灌渠,从春干到冬,一年又一年,一个工程连着一个工程。还完成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在配套工程中坚持支干渠、田间路、林带统筹规划,三千米一支渠,一千米一斗渠,四百米一农渠,两沟夹一路,把单向沟变成双向沟,既增强排灌水能力,又可修路植树,阡陌交通,沟渠相间,形成了田间支斗农渠与道路相配套的新格局。
八五六农场荒原上沟渠纵横交错。1996年,就上马了荒原水利配套工程,现已投人1250万元,完成土方380万,挖沟渠总长390公里,修路20公里,改善了荒原开发条件。
八五六农场还鼓励种植户个人投资修水利。二十五队5户职工投资15万元修渠20公里,当年开荒2000亩,他们开了个人修水利的先河,农场对他们的作法给予了积极提倡,调动了广大种植户修水利开发荒原的积极性。三年,农场规划、个人水利投资达640万元,完成土方210万方。成为农场水利建设的有生力量。
1998年,荒穆新河被列入国家大水利项目,破土动工,荒穆新河上游穿过八五六农场荒原25公里,可使20万亩耕地受益,荒穆新河工程完工将给八五六农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还是这片土地,还是频繁的自然灾害,八五六人改变观念,以超常规的思路,把除水害与兴修水利结合,以稻治涝,借水生财,经济跨越发展。
面对成绩,八五六人没有满足,他们总结了“两引两开”战略实施三年来的经验,站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赋予“两引两开”战略新的内涵,这就是“两引两开一提高”,其主要内容是“两引”即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两开”即开发市场、开发资源;“一提高”即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今后,八五六人要把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移,加强模式化栽培,规范劳动组合方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机械化水平,走效益农业发展道路,八五六农场要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原载1998年11月30日《农垦日报》,作者系八五六农场宣传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