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倦无悔个体路
无倦无悔个体路
———记个体户于同军三兄弟先进事迹
李娅萍
(1995年8月)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八五○农场这块黑土地,也吹活了靠死工资养活一家老小的于同生、于同喜、于同军三兄弟的心(以下简称三兄弟)。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他们三兄弟从1986年开始,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奋斗,从一个一贫如洗的穷家,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50多万元的综合一体化个体私营企业。八年来,累计经营产值600万元,上交国家税费20多万元,支农资金20多万元,向受灾地区及希望工程等捐款3万余元。他们三兄弟致富不忘国家,有钱不忘众乡亲的精神,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兄弟三人连续三年被评为牡丹江农管局先进个体户,八五○农场劳动模范,并在1994年被选为农场劳动者协会委员。在荣誉面前,他们说:我们每闯出一步,都是有党的好政策引路,工商部门支持,父老乡亲的帮助。我们从心眼里感谢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三兄弟的今天。
艰难的起步苦涩的历程
1985年以前,于同军三兄弟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八口之家,一家八口人只有靠父亲每月不足150元的工资生活。遇上父亲单位效益不好,有时连工资也发不下来,一家人省吃俭用,不敢买一件像样的衣服。贫困的生活使他们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
1986年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党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好政策象雨后春笋,掀开了压在他们心上的石头,使他们的心活了。兄弟三人在一起合计:“要想走上富裕路,就别怕冒风险,我们干个体!”恰在这时,农场的运输业刚刚起步,三兄弟看准了这是个好机会。就决定买辆汽车搞个体运输。但是生活拮据的他们加上亲戚七凑八凑也只凑了8000元。还远远不够,最后不得不伸手向左邻右舍借,总算凑够了25000元钱。买了一台旧东风,有了车三兄弟又开始为找不到活伤脑筋。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个体户成了唯利是图的代名词。用户一听说是个体运输,都不敢用。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没出几趟车,费用到一点不少,三兄弟一算账不但没挣钱,还赔了600多元钱,600多元对那时的三兄弟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然而,穷怕了的三兄弟却不信那个邪,硬是要为个体户争个好名声,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为:“万事开头难,只要让用户了解我们,信任我们,才能有信誉”。从此,他们本着用户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无论是运输什么货物都力争让用户满意,有时为及时把用户的货送到,他们几天几夜不睡觉,不论是什么天气只要货主用车,随叫随到。
有一次,八五○农场制药厂急需盐酸生产,在严冬的季节里,三兄弟顶着鹅毛大雪上了去牡丹江拉货的路。大雪封住了路口,无法行驶,只能下车用脚探路,误了车就用铁锹挖,三步一停,两步一挖,本来跑8个小时的路,结果行驶了20几个小时还没到,在离目的地还有30多公里的地方,实在不能走了。只好一个人看车,一个人去找拖拉机。这一次非但没挣到钱,到还赔了500多元。事后,药厂厂长非常感激地说:“你们这种精神太可贵了,我们国营厂的职工也应向你们学习”。三兄弟就是凭着良好的服务态度,极高的信誉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同时也使他们的个体运输业得到了发展。
一台旧东风车,三兄弟苦苦干了一年,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劳累,但为了使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为了在个体路上干出点名堂,三兄弟还是横下一条心,克服千辛万苦,拼命地干活,歇人不歇车,昼夜行驶轮流出车,饿了啃口面包,困了路面停车打个盹,醒了继续干,以车为家以路为伴。一年下来,轮胎磨坏了几付,油料消耗了几十吨。安全行车15万公里,盈利额上升到五位数。净挣6万元,三兄弟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也第一次尝到苦去甜来的滋味。
走出贫困走向繁荣
1988年底,由于运输量的增大,原来的旧东风车已满足不了三兄弟的运输需要,他们又重新增加了一辆大吨位货车。车新了,人更熟练了,客户更多了,别的个体车没活干,他们的车活干不完。有的客户拉货干脆不带押车的。一车货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元,只有靠司机,但从来不缺货少数。几年下来三兄弟手中的钱更多了,己上升到六位数。在1990年的新春佳节过后,三兄弟便又开始描绘起更宏伟的蓝图。这一年,他们投资30万元建起了八五○农场第一座568平方米的三层私人楼房,100平方米的车库,60平方米的库房。利用楼房开设了“康达综合商店”,主要经营五金水暖、民用建材和农机配件。三兄弟外出给用户送货,回来给自己的商店销货,既不耽误运输,又不影响进货,真是一举两得。一直在家围着锅台转的几个媳妇和享受天伦之乐的老爷子,都成了“康达综合商店”的服务员。
商店开业后,怎样吸引广大顾客,三兄弟又开始学习商业经济,根据购买心理学,他们经营的货物大都比别人店便宜几毛块把的。但如今是市场经济,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主要还是靠讲信誉。从前是靠信誉起家,今天还要靠信誉发家。信誉是三兄弟的座右铭。凡是他们店卖出的商品一律实行三包:包换、包退、包赔。在一个农忙季节里,一个顾客在他们店买了一个背式喷雾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当顾客回来找时,商店里的货已卖完。三兄弟中的老大考虑到农忙时不等人,便乘车到外地专程又买回一个,送到顾客手中,顾客感激地说“有生以来我还是头一次遇到对顾客这么负责的商店。”今年春天,一位种水稻的专业户要买一台座机,急等着用,可是,他们商店里没有这个货,附近商店也没有,三兄弟怕误了农时开车跑遍了虎林、密山都没有,最后在佳木斯买到。当把货送到这位专业户大嫂手中时,这位大嫂感激得流出了眼泪。三兄弟就是这样,靠信誉打开了销路,使他们的生意更兴旺,买卖越做越活,财富越积越多。
心灵与钱包一样充实
钱多了,人富了,三兄弟并没有忘记国家,忘记农场,忘记众乡亲。他们说“我们是在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富起来的,更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和乡亲们帮助的结果。人生在世,金钱的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真正富有价值的是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三兄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仅去年至今年,他们为社会、灾区、希望工程、农场、托儿所、冬运会等捐款达3万余元,购买国库券600元,为生产队垫资20多万元。今春云山农场二队春耕生产无现金买化肥,队长、书记找到三兄弟商量借款,在三兄弟资金也很紧张的情况下,借给2万元现金。管局水利公司急需买车零件,他们又无息借给2万元。生产队急需建筑材料,但无钱购买,三兄弟大方地说:“拉去先用,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再还。”去年冬季,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农场十四队派人来买铁皮烟筒,当时店里没有,来人叹口气说;“锅炉房的烟筒坏了,哪里都买不到,若是暖气冻坏了,那损失就大了。”三兄弟说“24小时以内给您送到。”他们马上开车买回铁皮,连夜雇人按规格要求制做了烟筒,及时送到了十四队,队长感激地握住他们的手,嘴里不知说了多少个“谢谢”。去年麦收季节,生产队一台进口车的曲轴坏了,跑遍了密虎地区均无件,最后以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三兄弟,三兄弟马上与省内外联系,最后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买到,到车站一问不给托运。两个人只好抬着上了火车赶回来,送到生产队,机车修好后,马上投入了紧张的麦收工作。三兄弟急为农业生产所急,需为顾客需要所需的精神,正是他们个人价值的再现。
一度社会上有个别人对个体户这样评价:穷得只剩钱了。面对这样的误解和偏见,三兄弟选择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答。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去看望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给她送去新衣服,为她包饺子,让老人快快乐乐地过节,老人逢人便说“他们就像我的亲儿子”。
三兄弟知道,团结是致富的根本,常言说“兄弟合,金不换”。三兄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得像一个人。从贫困到富裕,三兄弟始终团结如初。他们之所以这样,与他们平时好学上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工商行政部门组织的学习,还是农场的普法教育,他们都准时参加,认真学习。几年来,他们学习了各种法律常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这使三兄弟的思想一致,观点一致,守法经商一致。三兄弟一直认为: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才能让心灵世界与钱包一样充实,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才能无倦无悔地走个体路。
(作者系牡丹江农垦卫星工商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