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总司令视察北大荒

五、回忆录

朱总司令视察北大荒


                  郑加真
  1964年7月14日,朱德、董必武同志从北京经牡丹江市乘专列来到虎林县境内的农垦部实验农场。
  这是朱老总第4次视察黑龙江省(后两次是和董老结伴而行),也是朱老总第二次视察北大荒,第一次是1952年8月视察通北机械农场。
  农垦部实验农场前身是八五○农场五分场。当年王震将军曾以此作为他的试验田,并投入一定的人力(主要是科技人员)和物力,进行“共产主义卫星城”的试点。由于遭遇特大自然灾害而被迫下马。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根据八字方针以及有利于生产、便于经营管理的原则,改变八五○农场规模过大、层次过多的状况,将这个“铁兵”的“老母鸡”由三级制农场改为3个两级制农场。一分为三:原二、三、四分场和老场部合并为八五○农场,原一分场和云山畜牧场合并为云山农场,原五分场就改为农垦部的实验农场,场部设在穆棱河畔的红星村。
  这一天,天气特别好,沿途呈现出丰收的景象。当汽车驶入农场境内时,朱老总和董老立即被眼前的一望无际的麦海吸引住了。他俩一边眺望,一边兴致勃勃地听着陪同人员谈论农场的今昔。
  他俩看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给农场带来的良好转机:短短两年的调整,灾情得到了克服,农场规模缩小,实行场队两级管理,一切工作都纳入到“以生产队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改革了工资制度:在“包定奖”的基础上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这就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个场又有得天独厚的实行科学种田的优越条件:在北农大师生的指导下,农场在1037亩的耕地面积上,进行了45个课题的试验,其中包括耕作、肥料、化学除草、良种繁育等,使粮豆产量逐年上升。
  朱老总听了,非常高兴,说:“北大荒的农业发展不仅要扩大耕地面积,更要在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上下功夫。”
  董老接着说:“有些地方肥料少,这同养猪少有关系,也可以搞绿肥吧。要充分利用北大荒的天然条件优势,千方百计地把产量搞上去,贡献就大了。”
  车到场部,整齐划一,红砖红瓦的楼房错落有致,条条林带和沙石道路,使场区呈现出棋盘式的格局。与朱老总12年前在通北农场见到的大不一样,简直是面貌一新。
  董老是第一次视察黑土地,他对王震创建的农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早有所闻:这些年来对王震在北大荒创建的农场褒贬不一,有的说糟的很!有的说好的很!他就是在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来亲眼看一看这个“铁兵”的老母鸡的。
  朱德和董必武在农场办公楼二楼会议室里,亲切地接见了农场场长曾纪银和党委书记郭崇华,并听取了汇报。他俩边听边问,重要的地方还拿出小本来记,不时提出问题同农场同志商量研究。汇报会成了座谈会,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被这两位国家领导人的民主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感动。
  曾纪银和郭崇华都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的军官。前者是1930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转业前是预备六师的副师长,后者是1942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转业前是团政治处主任。他俩见朱老总和董老跟平时研究工作一样与大家交换意见,便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他俩诉说着农场这些年来走过的一段弯路,以及党的“八字方针”的英明正确。
  当谈到王震时,他俩就实事求是地对这位垦荒元老一分为二:卫星城没搞成,是没有从实情出发,步子过快过急了,但是,为农场打下了底子。
  他俩还谈到在自然灾害期间,王震多次来视察,关心职工生活,鼓励大家同心同德度灾年。1961年,王震还亲自为农场联系卖草单位,从北京发来电报:组织职工割草卖,为农场增加收入。那年,割草600吨,收入2.4万元,解决了拖欠职工的部分工资。1962年王震又多次邀请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来农场指导讲学:蔡旭教授专门为大家作了如何争取1962年小麦获得丰收的报告,副校长沈其益和李竞雄等三位教授来场作科学种田学术报告,还落实北农大与农场的科研协作。
  在汇报时,农场还派人陪同朱德夫人康克清、董必武夫人何莲芝访问了场部的职工之家,关切地询问劳动、收入和家庭生活等情况。
  朱德、董必武一行,在场长、书记的陪同下,乘车去一队麦地,查看了庄稼长势。站在黄澄澄、齐刷刷的麦海前,二老不禁笑逐颜开,对广大干部和职工开发北大荒、创建国营农场的事业,予以肯定和赞许。
  在离开黑土地、乘专列返回的当晚,董必武在火车上欣然命笔,赋诗一首:
  红心农场黑土层,麦黄豆绿黍苗青。
  今年望保丰收确,高屋巍峨已建瓴。
  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囤。
  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1964年7月18日必武未定草
                             抄呈王震同志指正
                             董必武8月9日
           (作者系原总局史志办主任著名作家,此文登载在《中国东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