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载入史册的人——赵金焕
应该载入史册的人——赵金焕
应该载入史册的人———赵金焕
八五五农场史志办
1985年,在八五五农场史志稿的一次研讨会上,建场初期的老队长张栋才意味深长地提出一条建议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应该把赵金焕同志的事迹写入农场史册”。与会的“双老”(老干部、老工人)都表示赞同。这是因为从农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影响来说,赵金焕的苦劳和特殊贡献能列全场之最。
赵金焕,天津蓟县人,1929年11月出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到农场,1983年退休。他在八五五农场工作27年,为人们生活、生产用水、埋头奉献了二十一个春秋,全场现有32个居民点上都洒有他的汗水,经他亲手打成的水井就有32眼,确切地说,1977年以前在八五五农场生活过的职工、家属、不无例外地都吃过经他手打成的井的井水。
建场初期,最艰苦的生活就是建点,吃雪水(或草甸水),住马架、帐蓬,蚊虫小咬叮咬……在八五五农场的老干部最多的曾经参加过三处建点,而赵金焕先后曾在一、三、五、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队等14个新建点上度过了日日夜夜。当年,由于条件差,生活、生产用水,全靠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人工掘土井。终年在直径两米的小天地里和掘出的土、石头打交道,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艰苦、阴暗、潮湿且有一定危险,多数人都不愿干这活,1956年底,农场领导选中了身强力壮、憨厚淳朴、勤奋而又细心的赵金焕。而他,深知领导的信任和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决心干出成绩不负所望。1957年元旦刚过,在勃利县来的师傅邱元树的带领下,数九隆冬在刚建立的五队(现八五五农场十队)打第一眼水井。工地无处住,他和伙伴吴玉华、赵春成、孙德庆都住在场部基建队,每天早起晚归,冒着刺骨寒风、踏着冰雪、有时顶着“大烟炮”,往返10多公里上班,从未误工误点。肚子饿了,就把带的冻成冰块的馒头烤烤充饥,大锤、钢钎、铁锹交替使用,手磨破了换换人,缠好纱布再干,日复一日奋战了两个月,23米深的水井汩汩冒出清水,他们欣感成功了,忘却了寒冷和劳累,紧接着又去四队(现八五五农场十一队)打第一眼井,没多深就碰到石头,一次次都被他们粉碎了,但到20多米深时,人在井下感到气喘、心慌、四肢无力,原来是六月份外面天气温度高,与地下空气不对流缺氧的关系。为了尽早供上吃水,一天也不能停工,从场部调来一台风箱,接上管子把气送入井下,继续作业,直到24米多深水量充溢后胜利完工。1958年8月份,在八队家属区打井,达25米深度时,赵金焕突然感到一阵恶心眼花,将要晕厥过去,同伴迅速把他摇上来,经医院检查是炮烟中毒。队长、医生关切地让他多治养几天,可他就是呆不住,第三天便出现在工地上。打井这活计,一人在底下作业,可丝毫不能麻痹大意,稍一不慎就会出大事。曾发生过上面的铁锹掉下来打伤井下人的事故。1957年麦收时十队领导要废物利用,将一眼10米深的废井拆除,赵金焕在井下拆框木,当用钢钎使劲撬卸时,上面的框木一块儿松动,眼看不妙,他猛喊声“快上”!上面负责摇辘辘的人,用尽平生之力飞快搅动摇把,赵金焕刚上到井口,只听“轰”的一声,土井全塌陷了。人们都为赵金焕捏了一把汗。
寒来暑往,星移斗转,赵金焕在打井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和他一起的伙伴,先后换过十多人,多因这工作无固定地点,以不适应为理由调换了工种,唯有他一人坚持到底了。1971年兵团时期,赵金焕调到高机连修红星水库,因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领导上让他带领知识青年担任重点基础施工任务,他一干就是8年。其间,他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在1973年1月17日组织上为他上报先进材料中讲:“赵金焕同志在工作中一贯踏踏实实,抢挑重担,虚心帮助青年掌握生产中的技术,工作处处以大庆人为榜样,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水泥缺少的情况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节约水泥,加强大桥施工的速度,充分体现了勤俭建国的崇高思想,起到了一个老同志的模范作用。”1975年12月3日党组织在材料上这样评价赵金焕:“他多年如一日,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为党为人民忘我的劳动。他家住团部,天天往返近30里路,每年要走万里,不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迟到或早退,总是上班在前,下班走在后。在工作上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主动提建议,批评对大干社会主义有影响的不正之风,表现了主人翁的高度觉悟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也是我们老职工和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要写赵金焕的事迹,需要找本人了解些情况,通过他自己回忆更真切,但他却说:“没有什么动人事迹,只是与大家一起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就在交谈中,他却无意暴露了3点“秘密”:1949~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3师368团1营机炮连当战士时,曾在广东江北剿匪和广西追击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出色,先后荣立四次大功,两次小功。至今野战军颁发的立功证书保存完好,但30多年他对别人却守口如瓶。看来,他在农场长期以来的优异表现是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的。这在1950年11月27日368团机炮连给他的鉴定中足能说明:一、政治思想方面:思想纯洁,没有动摇过,在实际行动中表现积极,对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团结好,没与人闹过意见。领导全班学习文化起到相当作用,对政纪关心,能彻底执行,立纪律功两次;二、工作方面:工作一贯积极,无论上级给予任何工作,决不推迟,以模范作用带头干,能吃苦耐劳,不怕艰苦困难,在广西追击时遇着那样艰苦,不但自己不向艰苦低头,而且发挥阶级友爱的精神鼓励大家;三、战斗方面:战斗勇敢,不怕牺牲流血,在任何战斗紧急情况下,表现勇敢不趑趄。
赵金焕这个贫苦农民出身的战士,在人民军队锻炼成长,为农场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忘我劳动,付出了毕生,他在农场复转官兵中是立功最多的人,他在农场的建设中,是吃苦最多的人;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过不平凡贡献而又十分谦虚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被领导和群众称颂为好榜样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