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栽培奠基人
水稻三化栽培奠基人
———以稻治涝功臣徐一戎
张玉发
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1985年开始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86年推广面积达到1707.3公顷,占水稻面积的17.3%。由于技术措施不到位,特别是旱育、稀播、农时不到位,出现了“旱育稀植”没有直播产量高的结果,1985~1989年全局水稻平均公顷单产2782.5~3330公斤,低产赔钱;1987~1989年,“旱育稀植”面积分别占水稻面积的百分之15.8、4.8、2.4,迅速下滑;水稻种植面积由1986年的9817.4公顷,到1988年滑到7304.8公顷,是水稻种植史上的第四次滑坡。1990年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再次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特别是1992年开始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简称“三化”栽培),1992、1993、1994年水稻种植面积,平均每年比上年递增7933.3公顷,1995年达到38533公顷;1992、1993、1994年“三化”栽培面积,平均每年比上年递增21.1%;1995年“三化”栽培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8.5%;1992、1993、1994年全局平均公顷产量,平均每年比上年递增927公斤,1994年公顷产量5926.9公斤;1992、1993两年公顷单产6000公斤以上的场出现11场次,占总场次数的42.3%,1991年前的43年种稻历史,从没出现公顷单产6000公斤的农场,1994年公顷单产7500公斤农场4个,面积18360公顷,占全局水稻总面积的55.9%,公顷单产900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8个,大量涌现公顷单产9750公斤的户,管局级水稻高产大王:八五五农场十六队宋新华16.4公顷单产10666.5公斤,兴凯湖农场十八队杨文山3.4公顷单产10772.3公斤。
第一次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两个滑坡,低产赔钱而告终,第二次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以三个大幅度递增,并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势头。它告诉人们1985年以来,在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工作力度、种稻职工干劲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是徐一戎老先生辛勤劳动的结果,是水稻“三化”栽培技术的威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证明。看看徐一戎老先生在牡局工作纪实表:1991年11月以来,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70多岁的老人,14次来牡局,纯工作时间222天,乘坐四面吹风,颠簸赛铁牛的北京吉普奔波两万五千余公里,在35场次的局场水稻培训班上,为6091人次的局场队干部、种稻职工讲课;到58场次的300个队次的秧田、稻田现场检查指导,在田间地头听徐老讲种稻知识的干部职工人数无计其数;在42场次为1421人次做水田开发、水稻生产各种问题的讲话报告……。水稻办主任为徐一戎老先生赋诗表达感激心情:“壮志经风雨,夕阳补朝辉。踏遍龙江土,辛勤为了谁,垦区人皆知,感谢老前辈”。
一百亿斤.资源重新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每看到大片大片的绝产旱田,他下车、伫立、远看、不说话,严肃的表情,告诉人们,他痛心,他期望着快改水田,快种稻快致富……
每到清澈的云山、青山水库、西大岗滞洪区,奔腾的乌苏里江,明镜般的大小兴凯湖,他无心欣赏风光,他说这是生产优质米没有污染的水资源。
20万公顷低洼低平地,白浆土,不协调的雨水资源……,多少年来,让人望而生畏,他却迷上了它,赞美它,他说这是生产优质米的好地方,土好、水好、气温好……。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应局、场领导要求,趁他讲课、现场检查、指导的“空闲”时间,做《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进步意识,运用水稻“三化”栽培新技术,开发水稻生产》、《优质米生产技术》、《水稻科学技术动向》、《世界稻米产、供动向》、《95年新台阶怎么往上迈》………专题报告会。水稻开发、生产前段经验问题下段措施;上半年水稻生产情况、后期管理措施、明年生产准备……座谈会。42次为1414人次报告、讲话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水稻是极好的发展契机;农业企业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资源重新配置,建立两高一优良性循环配置;调整结构是资源重新配置,是面向市场经济的基础;优质米生产是市场经济的特色;选择什么种法,是科技进步意识的标志,科技进步意识,“三化”栽培是关键、优质米生产是关键,领导力度、管理力度是关键;高产、优质,稳产是基础,以稳产保优质,以优质保效益,“三化”栽培和直播两个舞台随时都在比,形式上搞“三化”,心里想直播,大把扬束缚了水稻生产,水稻生产长期处在原始落后状态。这些报告、讲话,既讲理论知识,又讲生产技术、实践经验,既讲本地的问题,又讲典型事例,讲道理、讲利弊、讲措施,既在报告会、座谈会上讲,还在局场培训班上讲,在农场仅两天的培训班上也要讲两小时甚至半天,精辟严肃的讲认识讲态度,入情入理,休戚与共的诚恳态度,讲得场领导坐不住、心发慌、脸发烧,讲得纷纷向直播告别,讲得1994、1995拔掉了三个直播钉子户(农场),1995年全局百分九十八点五的面积实行旱育稀植“三化”栽培。
93天.35场次.6091人次的水稻培训班
腿肿了,嗓子冒烟了,他实在太疲倦了……
4年中4次到管局水稻培训班讲课,纯讲课时间47天,培训局场队水稻干部、科技人员546人次;4年中到农场水稻培训班上讲课31场次,纯讲课时间46天,培训场队干部、科技人员、种稻职工5545人次。
每次讲课都能遇到睡觉的、说话的、坐不住的,他问自己也问别人,怎样讲能听懂、能爱听、能记住。人们发现,他每次讲课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讲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理论,农时、壮苗的道理,安全抽穗期的措施,而且一次比一次深;用正反实例、小故事、小笑话、有时是激烈的批评;语重心长地讲落实与不落实技术措施的利害关系,每次课间休息都有人喊:妙!讲得妙!不单是妙,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是经过反复思索的朴素语言,讲理论大家都懂,讲利害大家受震动,讲对策大家叫绝…。
针对种稻职工素质,他改进了干啥学啥的培训方法,育苗播种前讲两化、讲旱育秧田规范化和旱育壮苗模式化,插秧前后讲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讲每个技术环节,都用各场领导力度、管理实例,讲如何使这项技术措施到位。他逢班逢会就讲强化管理、提高技术到位率,他说:自主权,必须在高产基础上自主;权力下放,不等于技术措施放弃不管………。
讲一天课,腿肿了,嗓子冒烟了,叫停他不听,草珊瑚、薄荷片是他的“好朋友”;对在课堂上睡觉、说话屡禁不止的,他就发火了:你学懂了、高产了,我一粒也不要…。发一次火一夜睡不好,主持会场的人明令规定,课余时间不准到老人房间打扰休息,而他自己找农场、找生产队的同志谈水稻……;利用早晚时间为牡局两次起草《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规范》,修改管局技术措施草稿二十几份……,他实在太疲倦了……。
四年中一百多天.到3000个队次的
秧田稻田的田间地头教种稻
牡局1991年种植水稻11671.8公顷,旱育稀植面积只有3400公顷,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9.5%,远远落后于先进局场。1992年局场下了狠茬子,水稻面积扩大到14666.7公顷。旱育稀植推广到9333.3公顷.占种植面积的65%。在这种落后、风险很大的形势下,1991年12月他亲临管局水稻培训班,给148名水稻管理和科技人员讲了7天课。他还不放心,为夯实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规范标准,为加快水稻开发速度,1992年4月奔波16天,行程2400公里,到10场34个队的秧田和本田检查指导,手把手教干部教职工,他不顾劳累,应局场领导要求,参加了4场召开的座谈会。举行7场“三化”栽培技术报告会,“提高科技进步意识,运用“三化”栽培新技术,开发水稻生产”,“加强管理,正确导向,抓住“三化”栽培几个根本环节”;“明确标准,加强指导,提高操作水平”……,局场队领导听得有滋有味,有位场长说:“听了一天课,胜读十年书”,还有位场长说“管局搞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在途中他戏称这次活动是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质量万里行。四年中徐老到58个场次的300个队次的秧田、稻田现场检查指导,在田间地头听他讲种稻知识的干部职工不计其数。
标准的秧田,健壮的秧苗,丰收的稻田使他激动不已。1993年,在云山农场二十一队对初次育苗的青年技术员说:你的旱育秧田及格了,写份育苗总结寄给我;1993年对八五五农场一位技术员管理的秧田进行检查,并提问旱育壮苗模式和育苗管理四个关键时期,他高兴了:你育的秧苗给98分,全管局第一……。
他每到一场,总是先到秧田地、水稻田,对育苗过程中的床上调制、选择棚型、控制播量、调酸消毒、地膜覆盖和秧田管理等各项关键技术措施严格检查,当面指导,发现问题手把手纠正,严肃认真地讲道理讲标准讲方法。对一位听过他讲课的万亩水稻队队长,全部在本田满天星育苗他来气了:我建议场长撤掉你的队长职务;在一块秧田地,看到一户苗床没调酸没消毒,这是旱育最忌讳的,他火了:“停播,立即喷酸水,用敌克松消毒”;发现一户稻种催芽过长而且干枯了,徐老耐心给他讲,种子根担负着很大的功能,决定水稻的第一叶和第一个蘖,在播种时断了,必然影响产量……。在八五八水利队发现有100多盘出苗过少不齐,当地技术员查找不出原因,他蹲下拔出一棵秧仔细看后说“这是药害引起的”,接下他吩咐:立即扔掉重播;阳光明媚的白天,他见有没开棚通风的棚床,就亲自帮着掀开,并告诉职工:白天掀开棚布,通风降温,防止徒长,秧苗才能壮……。他的朋友遍布牡丹江垦区,挨过他严厉批评的人,只要知道徐老来了,跑多远都要来看望老人家……。
要用多少斤稻谷买这盘菜!
我住这屋不舒服,不玩风景不进城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70多岁的老人,吃住舒适一些是应该的。然而,常常令主人大失所望。一次在八五五就餐,场长、书记陪着,入座他就逼着往下端莱,厨师楞了,问服务员都说不认识,就到门缝偷看,回去和大家说,这位干老头没享过福。看到鸡鱼肉,就问要用多少斤稻谷买这盘菜,他对这种莱的办法,一是逼着往下撤,二是他亲自分给陪同人员逼着吃下去,他喜欢吃大葱、各种生菜、豆腐和大酱。
八五○农场请徐一戎讲课,场领导要求安排最好的房间给老人住,一进屋他就不说话了,农场工作人员走后,他求救似的对管局陪同人员说,我不住这屋,我住这屋“不舒服”……
1995年八五八农场请徐一戎讲本田管理课,6月15日早8点到农场没进招待所就带病奔水稻田查看水稻生育进程、长势长相,拿着稻苗给场领导讲解育苗、插秧、插后管理的优点和问题,一天跑了4个队的水稻田,第二天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半给490人讲了一整天课。两天没休息,场长书记不过意、心疼老人,连夜进行安排,再忙也要留老人玩半天,借边防站汽艇游乌苏里江,而后看国门,最后去渔点吃活鱼,顺路去八五六农场。安排的巧妙———仅半天又顺路;很有诱惑力———汽艇乌苏里江国门活鱼,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场长急了:一切准备就绪,汽艇已经到位……。他反复解释:你们很忙,我去玩半天也没有社会效益………。他上车了,场领导和部分机关同志默默地挥手向老人告别……。
1993年徐老在牡丹江局度过了两个有意义的日子,3月28日是他70岁生日,这天他是在培训班与176名学员共同度过的;“五一”节前夕管局局长王文彬打电话给一直陪同徐老的张玉发处长:“五一”请徐老到管局好好过过节。当张处长把这个意思转达给徐一戎后,徐老把眼睛一瞪:“管局有水稻吗”?结果“五一”这天他在兴凯湖农场察看了十几处秧田,又帮助这个场落实了开发优质米生产的实施方案。
三年三递增,是牡局水稻生产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年
种稻技术的这场革命,给牡局水稻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去是逼着种稻(指令性计划、一票否决权……)现在是一个农场一年增加3万多亩,两年有7个场。
过去是抱着直播不放。念念不忘漫撒籽,现在是主动拔钉子,“让我直播也不干了”,不采用“三化”栽培不种稻。
过去亩产四、五百斤,现在采用“三化”栽培技术,亩产千斤不解渴了。
动力是效益,效益来源是科学技术,1992、1993、1994,三年三递增是徐一戎老先生辛勤劳动的结果。他没有教授派头,更不喜欢做戏一样的外包装。他耿直、朴素、温良敦厚。他更突出的是勤奋、聪慧、睿智,从不虚度闲暇。
(注“徐一戎,1924年出生,辽宁人,省农垦总局农业专家,他研究的水稻“三化栽培”课题,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被评为省特等劳模,一次省劳模,两次总局特等劳模。)
(作者:张玉发,时任牡丹江农管局农业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