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是北大荒人
我们永远是北大荒人
———北京知青刘新中在八五六农场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北大荒开发五十周年、十万转业官兵赴北大荒四十周年、知青到边疆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回到了我门为之献出了青春和热血的黑土地,回到了亲人的身旁。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拥抱着曾经共同并肩奋战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心情难以言表。
三十年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历史改变了千百万城市青年的命运。当年十六七岁的我们,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远离了亲爱的父母兄妹,远离了培育我们成长的学校,踏上了塞北的黑土地。北大荒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把我们培养成人。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顶风冒雪挥锹抡镐参加水利大会战;我们曾在没膝深的水中捞麦;冒雨咬牙苦战40天,在瑟瑟秋风中收割大豆,累极了躺在潮湿的地上歇歇,渴极了捧着垄沟里的积水喝。我们更不会忘记:1972年4月,那场扑灭荒火的壮烈。在那个年代,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尽管棉鞋变成了冰鞋,棉裤变成了冰桶,棉袄变成了千疮百孔的扑火具,满面泥土疲惫不堪,但没有谁叫苦,没有谁退却。
十年的北大荒生活,铸就了我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品格,北大荒艰辛的劳动锻炼了我们的体魄,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北大荒老铁道兵的言传身教,也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就是北大荒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值得骄傲的资本,它给北大荒几十万知识青年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之后,我们告别了黑土地返回了城市。面对住房、就业、文凭、技术等诸多矛盾的压力,我们犹豫过、彷徨过,但也思索过,靠北大荒精神,我们终于摆脱了困惑,从零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生活位置。无论是什么岗位,我们很多战友白天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垦恳工作,晚上挑灯夜读,苦战书海。不少同志自学成才,取得了专科或本科学历,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成为业务骨干、领导干部。
就拿我们十六连的几位荒友来说吧。谢龙灿,她1967年从北京来到北大荒,1979年返城后只能以工人的身份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但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兢兢业业工作,顽强刻苦学习业务,现已成为人民日报社外事局的处长。何宝琴回城后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从北京新街口百货商场的营业员成为值班经理,成为一名精干的商业管理人员。方晨,回京后刻苦自学,从一个工厂的会计,成为一名自办公司的女企业家。王伟虽然回城较晚,但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很快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已属佼佼者。我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日喀则工作。正是因为北大荒教给了我吃苦的精神,我不仅适应了海拔3680米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而且一干就是17年,成为日喀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近年,我们也有些知青因种种原因而下岗,他们没有气馁,靠着北大荒的精神,在再就业的道路上再一次寻找自己的位置,又一次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并不仅仅是我们几个人做到了,在我们知青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北大荒的精神,北大荒人的优秀品德在我们心里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北大荒功不可没。它不仅为国家生产了粮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造就了几十万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新一代北大荒人。它无私地接受了抚育几十万知青的责任,又以母亲般博大的胸怀,默默地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做出奉献。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已是“北大仓”,当年的知青,如今也在祖国各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尽管返城后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但相同的是谁也忘不了北大荒。一提起北大荒就能找到朋友,找到知音,我们永远为自己是北大荒人而自豪。
盼望已久的回访终于实现了。二十年的思念,二十年的期盼,今天,站在家乡的土地上面对抚育我们长大的父老乡亲,我们只想说一句话: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永远是北大荒人!
(载于《长青》1999年总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