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文件
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文件
牡垦局发[1992]2号
关于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的决定
为了保证我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推进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科技兴局,优化种植业结构,管局决定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根据“黑农总[1985]123号”、“黑垦局发[1988]112号”、“黑垦局发[1991]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的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保证水稻生产高产高效益的顺利发展
水稻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粮豆总产的稳步提高。近两年来,我局水稻发展出现了较好势头,水稻的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旱育稀植水平逐渐提高。我局有300万亩低洼易涝耕地,其中有相当大的面积旱田作物十年五亏损,甚至十年九亏损。特别是沼泽化的低洼地和山沟川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条件决定了要在这类土地上稳产高产,最好的出路是开发水稻。同时,我局直接从事旱田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偏多,劳均耕地面积不到200亩,限制了种植业规模效益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大多数分离户种30亩旱地,兼营他业,或出劳务,收入不高又不稳定,贡献不大还有意见;部分工副业、服务行业甚至少数企事业单位效益低下,扭亏无望,长期无利甚至亏损运行。这部分人员转产从事水稻生产,是利国、利场、利己的事。
促进水稻生产是我局既定的发展战略,它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是农业深层次改革的标志,是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是三江开发的主要任务,到一九九五年,全局水稻播种面积要达50万亩,平均亩产要达到400公斤以上,要在八分之一的耕地上产出四分之一的粮食。各农场应该把水稻发展事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场长、书记亲自抓。场长抓水稻一定要到位,要亲自参与规划、决策、布置、检查,水稻发展的好坏要作为场长政绩好坏的重要指标;书记的保证监督要到位;农业副场长要用主要精力抓水稻,要搞突破。
管局和农场要成立水稻生产指挥部,由行政主管领导担任总指挥,由分管农业、农机、财务的副职担任副总指挥,农业、农机、计委、水利、物资、项目、体改等部门的领导任成员,明确分工、立足办实事。指挥部下设水稻生产办公室,在管理、指导、供应、服务上要自成体系,强化水稻办的职能。水稻面积万亩以上的农场,水稻办要配5~7人,属正科级单位;万亩以下的农场可在农业科配专职工作人员3~5人;管局水稻办暂设在农业处,由农业处长兼任水稻办主任。生产队也要加强对水稻生产的领导,千亩以上的要配水稻副队长和水稻技术员各一人;千亩以下的配水稻副队长或技术员一人,要稳定水稻专职管理、技术人员。
条件具备的农场可成立水稻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在水稻生产者中起协调、提供信息、交流经验、互相帮助、征求意见的作用,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积极性。
二、搞好勘测设计规划推广旱育稀植和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田的开发,要以农场为单位,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要开发一块成一块;老水稻田的改造要列入计划。水稻田的开发规划由场长亲自抓,水利副场长具体抓,水利部门牵头,项目办和水稻办参与搞好。要在彻底摸清土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以满足旱育稀植和节水灌溉等新技术运用的需要为前提,精心设计规划,科学安排灌渠道、林、路和各种建筑,提高排渠设计施工标准,保证排水畅通,建设高标准的水稻田。规划设计施工方案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交场长办公会议研究,正式行文实施。要努力避免设计的失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设计完毕后,由水利和三江开发部门组织施工;工程完成后,必须经过验收,验收合格方能交付使用。
当年要完成下年度开发的水稻田全部建设,达到能放水插秧标准,水、田、渠、路和各种建筑要配套。
节水灌溉是节约用水、高产早熟的最有效灌溉方法,要全面推广。用水要以地上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地下水的开采在井型选择上要可靠。
三、水稻田的承包方式
水稻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化学化,是国营农场的重要特点和目标。近期水稻种植户人均经营规模不得低于50亩,远期目标为100亩以上。根据目前的现实,可采取分区承包和独户承包等形式组织生产。水稻生产要朝大规模和高效益方向努力。
从事水稻生产的劳动力来源,以从旱地上转移为主,同时要鼓励和促进场部工副业待业人员积极投入种水稻。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局旱田劳均担负面积不得少于300亩,即从现有农业劳动力中转移近三分之一的人种水稻。场部地区的待业人员,工副业单位的待业人员应主要安排到水稻生产队伍中来。劳动力确实不足的情况下,可试行请帮工的方法。在引进劳动力问题上一定要慎重。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高,我局一些干部职工缺少水稻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培训工作尤为重要。管局近三年将每年组织一次水稻学术经验交流会;农场要积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跟着学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职业高中应设水稻专业班,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冬季要办种稻职工培训班;重要农事环节要召开有种稻户参加的现场会;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进行系统培训;各农场和生产队要有选择地搞水稻示范户,培养种稻能手,带动全局。
四、加强机械选型配套理顺机械物资生资供应渠道
机械的选型配套工作特别重要,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切不可盲目。局场农机部门全力抓好此项工作,并且积极主动地征求水稻办的意见。农场场长、有关副场长要经常亲自抓水稻发展,尤其注重抓好水稻机械化问题,尽快提高我局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大型机械和大综性化肥农药供应工作,仍按原供应系统进行。每个农场应设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水稻用的化肥农药要划归水稻办分配使用。要密切与黑龙江农垦水稻技术开发服务中心的合作关系。
五、努力提高旱育稀植技术水平
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抗灾、高产、高效益的先进栽培方法,特点是旱育壮苗,稀植利用分蘖,增加总粒数获得高产高效益,和过去的育苗插秧有本质的区别。目前是改直播为旱育稀植,绝不是改直播为过去的插秧,特别是它在低温冷害年份的稳产性能是其它种植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是保证水稻生产不再大滑坡的根本。全局一定要在一九九四年前全部实现旱育稀植栽培,确保灾年平均亩产也能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要全面的不走样地贯彻落实总局、管局、农场颁发的《技术规范》,特别是要坚持一“旱”到底的旱育苗,严格控制播量壮秧,坚决不插六月秧,就是要下狠茬子抓农时、抓质量、抓壮苗、抓标准化,在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中,全局要尽快普及叶令模式计划栽培,要突出、牢固明确树立光能利用,农时、产量构成因素,群体结构四个观点。为此,每个农场都要有一个旱育稀植典型队,每个生产队都要有一个典型户。典型队和典型户要确保在灾年也能稳定亩产在600公斤以上。
六、努力实现科技兴稻
为了保证水稻生产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水稻科研工作。各场要建立水稻试验站或试验区,出人材、出技术、出种子,解决品种筛选、原种生产和耕法、灌水、科学施肥,农药喷洒等试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局、场、队主要领导人要种水稻试验田,面积在50亩以内,产量必须在600公斤以上。并要下大力开展高产攻关竞赛,指标是:30亩以上,种植户亩产650公斤,生产队千亩以上旱育稀植全面积亩产600公斤,农场旱育稀植全面积亩产500公斤以上。要求春报计划任务书,全年抓落实,收前实测验收。每年评出局、场水稻大王。
局场种子公司要全力抓好优良品种筛选、试用、繁育、加工、储存和推广供应工作。要充分发挥现有水稻种子加工厂的作用。
七、大力表彰和奖励水稻发展有功人员
发展水稻是我局的一项重要经济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它需要全体职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局、场、队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发展水稻有功人员。
各农场要以种植业产量奖的三分之一作为奖励基金,按统计年报中的水稻产量为准,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一九九一年旱育稀植占水稻面积30%以上,一九九二年占65%以上,一九九三年占85%以上,一九九四年全部旱育稀植,且平均亩产为400公斤以上的;采取其它种植方式亩产也在400公斤以上的;在水稻生产中有突出贡献的。
各农场可制订更具体,更优惠的奖励办法;可以建立各自的奖励基金。
八、制订优惠政策促进水稻发展
各农场要参照局内外先进单位的有关做法,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水稻生产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种稻积极性。
一是卖粮后及时兑现粮款;也可以采取承包人交足农场规定指标后自行处理产品。
二是本场职工采取旱育稀植种植方式的,在利费收缴、机械作业费、小机械和生产资料垫支比例、化肥油料的供应量等方面,比直播种植的优惠。
三是非农业单位职工家属种稻,要比农业单位职工家属种稻优惠。
四是有稳定种稻的管理办法和农机具、粮食处理管理办法。
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
一九九二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