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局小康指标体系编制 (1992年)
一、小康指标体系的涵义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首次提出,到本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奋斗目标。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把小康这个概念纳入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内,指出:“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水平的基本含义作了科学概括,明确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指出:“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中,涉及到“小康”的阐述共有以下三层涵义:(1)小康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小康是对人民生活在解决“温饱”之后所要达到的新的水平,因而属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范畴的概念;(3)小康是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是一个目标体系,“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论述和概括,不仅揭示了人民生活提高的基本方向,而且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作了广义规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们正确理解小康含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是用人民生活所达到的小康标准来标定的。
二、小康指标体系的编制
准确地把握小康及小康指标体系的科学涵义,是制定小康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出发点。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及王文彬局长1992年1月13日工作报告精神,管局党委决定成立小康规划办公室,并从3月13日正式开展规划工作。在全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第三阶段,高举奔小康旗帜,开展奔小康大讨论基础上,规划办协调机关各部门,参照省及部分市、县的有关资料,于3月下旬完成我局“小康场”、“小康队”和“小康户”指标体系编制初稿。
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制定实现小康规划,四月上旬管局召开小康规划会议,一是对小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二是开展一次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职工家庭收支状况的抽样调查。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完成了调查任务,经过统计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形成指标体系第二稿。6月23日党委会议正式通过指标体系。
(一)管局小康指标体系(见附表4~6)
(二)关于小康目标的几点说明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标志。是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反映,是一定区域内整体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指标系统,既不能照搬全国和黑龙江省农村,又不能照抄总局,而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
1、是生活质量更加文明进步的目标。全国和黑龙江省农村2000年目标27项,我们小康场目标30项。我们和农村比较增加的项目有人均衣着支出、水果消费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取量、高中普及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图书馆藏书、文明单位比率等。和总局目标相比有三个项目指标数值增加,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绿化覆盖率增加5%,每百户拥有电话机增加6台。
2、是生活质量更加科学的目标。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按我国人民的体质和消费习惯提出一个平均营养标准,即每个成人每天应摄入的食物热量24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3克。指出人们从食品中摄取的营养素以适宜为好,过高或过低对人体均不利。因此对总局指标系统作了一个增加,二个减少的调整。水果消费量增加10公斤,蛋白质摄取量减少5公斤,脂肪摄取量减少10公斤。
3、是生活质量向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的小康目标应该高于全国和黑龙江省农村,因为全局316个生产队3255户职工家庭收支情况抽样调查表明,
物质生活方面:人均纯收入(1244元)、人均消费水平(1015元)、动物性食品消费量(30公斤)、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49.4%)、人均生活用电量(94.7度);精神生活方面:每百户中电视机拥有量(98.1%,其中彩电占36.9%)、文化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例(9.7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2.9%)、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10.1%);居民环境方面:住房砖瓦化程度(79.8%);健康水平方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73.5岁、女性75.5岁),每千人拥有医生数(6.3人)、饮用清洁水占总人口的比例(85.2%);公益事业方面:通电、通公路、通邮的村所占比重(100%)每百人拥有电话(2.28台);社会安全方面:农村贫困户脱贫率(90~98%)、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4.4件)。在农村小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目标,已经全部达到和超过全国和黑龙江省2000年目标。
4、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在保证指标完整的前提下,指标的设置尽可能作到了简洁,便于掌握和操作。指标体系是由最具代表性和不可代替性的指标组成。作到了生产队小康指标体系数量小于农场小康指标数量,指标不超过30项。小康场指标30项,小康队17项,小康户9项。小康目标一律采用量化标准,各农场、生产队目标一致。
我们国营农场要实现的小康,是体现全体职工共同富裕的小康。在这一目标下,管局、农场、生产队构成了具体组织实施的不同层次,而一个大层次小康的实现,必须以绝大多数小的层次实现小康为基础。就一个农场来说.至少要有80%的生产队达到小康水平,才可以说这个农场实现了小康。
小康场指标体系
表附-4
小康队目标指数表
表附-5
小康户目标指数表
表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