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施肥坚持以秸秆还田为基础的培肥地力措施,在测土施肥的基础上,试验尝试测土配方施肥的先进施肥技术,继续推广麦类秋(春)深施肥,大豆、玉米全面积使用微肥等增产技术,推动和改进了施肥技术,保证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养分,使作物持续稳产高产。
一、坚持以秸秆还田为主的培肥地力技术
继80年代初开始试验应用秸秆还田技术,1984年后麦类在留足畜牧垫草后100%粉碎抛撒还田;大豆秸秆1992年开始粉碎抛撒还田,每年的还田面积都在95%以上;1996年对玉米秸秆粉碎抛撒还田进行试验,效果较好,最多还田年份达到200余亩,但因畜牧饲草无法解决而未能推广。
二、全面调整施肥结构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正确使用,合理配比都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继1983年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后,始终坚持耕地每三年全面普查测定土壤养分,根据作物需肥特点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不同作物不同的目标产量,确定不同的施肥量级,施肥配方三年调整一次,1996年后全面积推广使用钾肥,化肥品种也全部使用高浓度的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硫酸钾)等肥料品种。而且在施肥方法上也不断探索和改进应用新的施肥技术。1999年开始试验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两个参数—土壤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该项技术获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玉米上推广应用,同时还根据农场土壤富磷的特点,试验推广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等生物肥料,收到较好的效果。
1、麦类施肥
1985年后,坚持秋深施肥为主,春秋施肥结合,化肥百分之百深施,施肥氮∶磷∶钾比由原来的1∶0.9∶0,1997年调整为1∶0.9∶0.45. 在施肥方法上每公顷留二铵100千克作种肥与种子同位,剩余量一次秋(春)深施,施肥深度要求8~10厘米,大麦施肥适当减小氮肥用量,防止倒伏。生育期结合化学灭草及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追肥2~3遍。
2、大豆施肥
全部采用“三垄”栽培方法。施肥氮∶磷∶钾稳定在1∶12∶0.45,在施肥方法上将氮磷钾全量的化肥一次性分层施入,苗期进行叶面追肥2~3遍。
3、玉米施肥
平直播玉米于播种同时侧深施入全量的磷钾肥,加入氮肥50~60%;苗期中耕侧深施入余下的氮肥用量。
“三全”栽培于播种同时将全量的氮、磷、钾肥分两层一次性施入。施肥氮∶磷∶钾稳定在2∶1∶0.5.
4、水稻施肥
1996年的施肥方法是氮肥采用基肥加追肥,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采用基肥加追肥,1998年的施肥方法改为氮肥采用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3∶3∶1∶2∶1,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采用基肥60%穗肥40%。基肥全部于水整地时施入。施肥氮∶磷∶钾稳定在2∶1∶0.5.
三、叶面施肥及微肥的应用
叶面施肥具有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微肥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继1985年对全场耕地进行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详查后,根据养分的丰缺状况开始应用稀土、钼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增产菌、叶喷灵等品种后,又于1997年对全场耕地进行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详查工作,为进一步应用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后微肥的施用品种主要以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叶喷灵等品种为主,应用方法以叶面喷肥为主,粮豆作物生育期一般进行叶面追肥2~3遍,经济作物一般3~5遍以上。叶面施肥一般结合化学灭草及病虫草防治同时进行。主要用安徽蚌埠产叶喷灵和“八一”农大产叶面肥为主,亩用量叶喷灵为100克,叶面肥100毫升。
历年各作物施肥情况统计表
(1996~2000年)
表2-3 计量单位:亩 吨
历年各作物施化肥情况统计表
(1996~2000年)
表2-4 计量单位:亩 纯量 公斤
续表2-4